分享

中考必背古诗文50篇

 昵称30634689 2016-02-12

    中考必背古诗文50

    一、诗词曲34

1 观沧海 【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碣?ji??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澹澹?dàn??水波摇荡貌。

     竦? sǒng 峙?zhì??耸立。

     星汉?银河。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试题】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鉴赏】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歌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通过对于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

     赏析中华古典诗歌理当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许攸之计?挥鞭北指?以少胜多?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

1/40页

    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平稳起头,交代诗人观海的地点、观察的方位,从这个方位正让我们明白诗人是登山俯视大海,这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因为站在不同的方位观海,得到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6句的描写是写实?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平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2/40页

2、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风顺?而和)

     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残?cán?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译文

     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春天是一个永恒的题材。春天(万物复苏(气象更新(燕舞莺歌(百花吐馥(历代诗人骚客留下了数以万计歌咏春天的诗作。而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以西湖胜地的春天为背景(截取云雨、湖水、动植物等几个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生动传神地将西湖初春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历代同题咏作中的佼佼者。

     据清人俞曲园《虞美人》词前小序(杭州有一句谚语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其实(西湖景色(四时皆丽(宋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道出了这一点。

     雨天的西湖(轻烟缭绕(如罩薄纱(远山隐现(若蒙轻绡(无异于一幅绝妙的淡墨山水画(极富朦胧之美。而湖上看云(湖平如镜(云气蒙在水面上(水天相接(更有一种飘忽迷惘的情趣。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是咏此。孤山寺;南朝陈时所建(

3/40页

    在里外湖中间的孤山上。贾亭;贾全在贞元年间任杭州刺史时所造(又名贾公亭。大雨刚过(潮湿的云气尚存(西湖经雨水冲洗(景色更秀美(湖面也更开阔。于是莺争暖树、燕啄新泥(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不甘落后(面对如此胜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出来踏青了。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抓住了早春时节的典型特征(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现出初春的气息和生机(以此预示着一个繁花竞放的季节即将来临(以此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希望、更多的期待。含蓄蕴藉的美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你看(暖树上追逐嬉闹的是“早”莺,西湖边啄泥筑巢的是“新”燕,参差凌乱的小花“渐欲”令人目眩心迷,地上的草刚刚长出绿叶(仅能覆盖住马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新”的(“稚嫩”的(刚刚发韧着(而埋藏在这种景象底面的是无穷的力(是发展的源(是未来的主宰。高明的诗人就是运用这种精妙的艺术构思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徘徊于更为丰富的美被发现之前的片刻。不是吗:“马蹄”仿佛也是轻盈的(诗人正在湖东柳荫里往来漫步(或许他以为(绚烂的时刻转眼就到来了呢,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

    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

    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1] 五溪?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贵州东。

    [2]夜郎?唐代县名。贞观五年(631)设置?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龙标

    应在夜郎东?诗称“夜郎西”?恐系押韵的缘故。

4/40页

    【赏析】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徵着飘零之感和离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傭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6、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一】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5/4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