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故事】知青情结,一辈子的不了情!

 若愚仕鸣图书馆 2016-02-12


    

   【知青故事】

李广生其人和他的

知  青  情  结

  

作者:秋丽  

  

  去年(编者注:2008年)11月,在纪念知青下乡四十周年之际,海南原兵团五师九团现在的澄迈县红光农场,竟爆出了有810个广东知青同一时间返回农场团聚的新闻,老知青们乘飞机的,搭火车汽车的,还有搭海轮的,无不在同一时刻赶到海口。那红光农场的回应也令人咂舌,竟租用了十辆大巴到海口迎送,对八百余人包吃包住,并以多种形式组织了与老知青们的联欢以及篮球赛,花费不下几十万,一时间在海南知青和农垦系统中引起轰动。震惊之余,我了解到这一浓浓的知青情结,与一个名叫李广生的广州知青密切相关。李广生曾多次热心的出力出钱,组织老知青们回农场探望。

  


   

  李广生是何许人?说起来,行将步入老年,还真没有我特别感兴趣的人和事,让我对李广生产生兴趣的,首先是我的同事春姐给的一些数据。春姐也是纪念知青下乡四十周年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巧的是,她恰与李广生为同一农场的知青。春姐告诉我,近几年,李广生对红光农场共捐资1400万元,用于扩建小学、中学和农场医院。除此外,李广生还在中小学分别建立图书馆,各赠书一万多册;首次设立了音乐室和语音教学;并设立了助学基金,用于奖励老师和援助农场考上大学的穷孩子。看来,李广生助学可谓举措周全,关怀备至。

  

(上两图取自网络)

  这之后,我又获知李广生在广州花都区租用170亩山地建农场,将农场命名为红光农场知青园。别人办农场为盈利为消遣,李广生办农场只供海南知青聚会所用,这恐怕是绝无仅有了。再之后,我得知由李广生投资落成的红光农场中学教学楼,以红光农场知青李世明命名揭幕,我不由心生敬意。而李广生的善举,却不为世人所知,年初去省档案馆看海南知青展览,也仅有一张李广生与他人的合影,不见具体的介绍。据说除海南日报报道过一些,几乎不见传媒报导。春姐告诉我,李广生一向不愿接受媒体访谈。

  无疑,李广生是个做事低调的人。这个世界不缺善举,有钱的人施善很少不讲究个功成名就,李广生图什么?既不愿将善举公之于人,他为什么会对知青这个主题大书特书,对知青年代满怀不尽的思念呢。年初的一天,我随春姐等知青进了李广生的知青园。2月底,我按捺不住地又组织以我们西流农场为主的28名知青再次进入知青园,李广生从此进入我的视野。

  

 受李广生教学资助的同学在广州知青园


(本图取自网络)

  到知青园需一小时的车程,知青园有专车接送前往的知青,并免费提供用餐。知青园原本是普通的农场,空旷而安静。李广生接手后,在山坡上建立了两座二层楼房和篮球场,专供接待知青聚会使用。走近那小楼,对知青岁月的感怀便油然而生。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楼墙体上挂着的草帽蓑衣和串串红辣椒,一旁张贴的“致红光农场亲人们的信”,端上的是滚烫的掏心窝的话语。

  


    

  接待大厅内,覆盖整整一面墙的,是一幅在林段里割胶的巨幅压纹照片,二楼的一面墙,也挂满了一张张由红光农场知青呈送的知青老照片。在绵绵的怀旧思绪中,知青园的工作人员送上了杯杯正宗的海南福山咖啡,那独特的浓香立时溢满空间。

  


  

  听了介绍,方知知青园十个工作人员,八个是海南红光农场子弟,两个是老知青。看罢照片,听完介绍,我们一行人便在知青园里爬坡拾梯,边走边看。一群群的走地鸡,一洼洼的菜地,满山的果园,迎面而来。时有人进入那菜地里举起锄头,摆出个照相的“普士”,或在山野中合影。知青园主要种植果树,去年结下的八千多斤的龙眼都是知青们连吃带拿“消灭”的。知青园招待的便餐,其中的走地鸡和菜肴,均是自己养植的。在知青园,你可以畅谈往事,可以打上一场乒乓球或篮球,可以尽兴的唱K,一连吼上几十首老歌,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半天或一天快乐的时光。

  

    

  去了知青园,我为李广生的知青情结深深打动,他用大手笔抒发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知青情结,而是知青整整一代人的情结。这是怎样的一种知青情结啊!大气,但不张扬。快乐,却予己快乐,也予人快乐。我开始企望与李广生一叙,去了解那个纯净坦荡的灵魂。

  

 李广生在海南农垦知青博物馆参观

(本图取自网络)

  一个中午,得春姐相助,我如愿以偿的在饭桌上与李广生一叙。

  李广生生于1952年,文革期间是广州17中的学生,69年下乡,77年返城,在海南红光农场不但做了两年的芽接工,还做了整整六年的割胶工。与许多出身不好的知青一样,李广生青年时期的道路坎坷,他也是目送一批批知青回城后坚守到最后才回城的知青。回城后的李广生读技校,因打篮球出名被留校当体育老师,又得以到体育学院进修,后因打球膝盖严重受伤,不得不改行。李广生随后考进了谋报社经营处,跟着赏识他用他的上司吴柳斯(李广生称他为恩师)做报社报纸发行的经营管理工作。李广生说,在报社工作的那几年,是我积累最初的经营经验,将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几年。

  随交谈的深入,我得知,出身不好的李广生却天生不安分。他从不压抑自己,绝不安于现状,为此,他竟不惜多次将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

  在报社积累了工作经验的李广生,自毁“升职”机会,去了广告公司。不料在广告公司入了门,又辞职84年随母亲移民香港,在一家中资报社做校对。李广生说,初到香港,生活的艰辛并不亚于知青时代。在香港报社打工,月薪才1700元,其中1100元要交居屋的租金,五平方米的家住着他和母亲,全部家档只有一把风扇。不甘贫困的李广生后来做起了小生意熬过了在香港最苦的日子,谁知因工作过于劳累,致使胃多次慢性出血,两年中几次做检查,结果都有四个加,身体彻底垮了。思来想去,他拿着做小生意挣的全部积蓄到澳洲求学,意在养病。在澳洲读书养病期间,李广生认识了一个到澳洲留学的好女孩――他现在的太太,这以后,生活上有了关怀和照应。娶了太太的李广生杀回广州拼搏,重操广告公司旧业,从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访问广州红光知青园知青们合影


    

  不安于现状不满足现状,不屈不挠的寻找和抓住每一个发展机会,是李广生走的人生道路。但抓住人生的机遇,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智慧和才干,说创业守业也可能是一句空话。李广生偏偏是智勇双全的人。但无人能料到,事业有成的李广生到了五十岁,突然决定告别生意场,卖了公司。他开始将视角投向海南的农场,投向农场那些读书的穷孩子,不声不响地开始了脚踏实地的助学和扶贫壮举。他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都忘不了那片我贡献八年青春的热土。我平生受心地善良的母亲影响很深,母亲一生行善助人,她手上有一元,能助他人七角。母亲常说,帮助别人,做就做了,别说那么多。一家人都服她。母亲用她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什么是仁者无敌,仁者寿,仁者爱。”李广生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那年,他回红光农场,到场部看望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当他走出那个学生的家门时,一旁有两个妇女指着他说,那不是李广生吗?好人啊。李广生对我说,无意中听到的那句“好人啊”,令我激动,对我的人生来说,这三个字足矣,我非常满意。

  


    

  当我问李广生,为什么用李世明的名字命名他投资新建的中学教学楼,李广生笑着说,李世明英年早逝,他曾是我的学友、农友、同事和挚友,他当知青时在红光农场中学当了三年的老师。我恍然大悟,以李世明的名字命名农场新建的中学,李广生正是以此纪念整个知青岁月,纪念我们火热的青春,纪念我们一代人曾经的热血付出啊!

  如今,让我敬佩的人很少,但我敬佩李广生。生活的磨难早已让我难以动情,但今天,李广生的知青情结让我动情。

  

2009-3-2   

(注:插图除标明外,其他匀为原文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