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要是想拿高分,就必须按我之前说的把时间线穿起来,搞清楚成因结果,抓住规律。等到关于技巧的部分都说完了,我会酌情给大家穿一些线。 历史的论述大题其实是最容易得分但是不容易得高分的。并且大题考察的多半是对一个历史时期整体状况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所以和背书背得好不好关系不大,但是脑子里必须有一个大概。大概的意思就是给你一个时间段一个国家,你能在脑袋里迅速地回忆起关于这个时间段这个国家的一切。有点像穿越小说的节奏。但是就是这样,这一点你做到了,大题的第一关你就通了。 和选择题不同的是,大题的材料通常比较长,而且分别截取自不同的地方,有的甚至直击不同的历史要素,还会出现文言文或者外国史诗之类的东西。这个时候就不仅仅考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这个层面更多的在于你的语文功底和逻辑能力。 对于材料意思的理解毋庸置疑是语文实力的体现。语文是历史的祖爷爷这话一点不错。 要理解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材料里说了些什么。是哪个时间段哪个国家的事情。 (2)材料是什么态度。褒义还是贬义,赞扬还是批评,推崇还是抵制,中立还是主观。 (3)材料是什么性质。是详细的描述还是具体的概括,是社科学家的评论还是文人墨客的杂说,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的阐述。 这些都要在答题之前搞清楚。搞清楚这些才能搞明白你答题时的方向。实际上,不光是历史题需要如此分析,政治的大题差不多也要如此分析,只是因为政治的东西实在非常好总结,所以一般情况下拿分数要容易得多。 理解不好材料是很头痛的一件事,你理解不好你就不知道人家出题人的意图,后面的分析也肯定是歪的。 比如人家说社会制度,你答施政纲领,看起来很相似,可是风马牛不相及。 又或者人家材料明明是积极的评价,但是你把历史书里所有的东西全部照搬过来,是你说的都对,可是没达到点上,白白写了那么多字还得不了几分。 再或者就是人家材料里就说了一个小事情,你却把这段时间的差不多所有史实都拿出来写上,和上面一样,写了很多,白写。 如果你运气好,批卷子的老师愿意在你的答案里挑一挑有没有他想要的答案,运气不好,看你答的多半是鬼扯,干脆给你个低分。尤其有些同学字写得不是很好看,印象分就差了,遇到这种情况更是会被判丢很多分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