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与认知

 txwl 2016-02-13


笔者一直在思考,人类每天花呢么长的时间来睡眠与做梦,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在睡眠中过一下飞翔的瘾,我觉得并不尽然,下面我就来探讨梦与认知的关系。

荣格(Carl Gustav Jung)曾说:梦具有一种明确的,显然是有目的性的结构,它暗示一种潜在的观念或者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文·霍尔在著作《梦的含意》中说道,梦是睡眠时人们所经历的连续的以视觉形式为主的影象。

美国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比尔·杜胡夫在《梦境的科学研究》一书中写道:梦境本质上是一种大脑在睡眠生理状态下动作的思想模式。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梦的想法,在我看来,人从猿类进化几千年来,每一项留下来的人的共同的功能都必有它的意义,如果这项功能不需要,它必然不会在人的进化之中保存下来,比如说人的视觉纠正功能,边缘轮廓识别,人的内置时间系统。人的做梦机制自古就有,那必然对我们的清醒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那究竟会有什么影响呢?

1.梦的过程

首先来研究一下梦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20世纪中期,尤金·阿塞斯基在对其8岁的儿子阿尔芒进行夜间实验时,无意中发现复写笔周期的描摹出与日间清醒状态相似的高峰与低谷图像。他经过反复大量实验,终于发现正常人每晚会有规律的发生45次快速眼动期(REM),此时被唤醒,梦境记忆极为鲜明。而且大脑在夜间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规律性的加快运转,从而进入一种类似增压的状态来唤醒意识。这一发现最终在1953年通过科学杂志被公诸于众。

也是在同一时期,威廉·德蒙特通过观察详尽的脑电图描记器的记录图表,他发现绝大多数人,包括精神分裂患者的快速眼动期都十分正常,即表示他们都能够做梦。而且睡眠有五个可预测的阶段并不断循环,分别为预睡、初睡、浅睡、慢波睡眠与深度睡眠。在前半夜里,慢波睡眠占主导地位,快速眼动的时间很短,甚至只有10分钟,而随着入夜时间的增长,非快速眼动期的睡眠时间减少,快速眼动期的持续时间增长,从20分钟逐渐增长到1小时,也就是说,成年人的睡眠大约1/4是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另外1/4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其余的时间则处于第二阶段的浅睡眠状态中。

经过大量科学研究与实验证明,人的睡眠阶段可以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非快眼动睡眠状态的特点是脑电波呈睡眠表现,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不伴剧烈的眼球运动。NREM可分为四个阶段,即I、II、III、IV四期,其中I、II期称“浅睡眠”,III、IV期称为“深睡眠”(慢波睡眠)。

刚入睡时,脑电波中的波逐渐消失,出现一些不规则波形并混有小振幅波(θ波),此时即进入第一阶段睡眠,相当于平常的磕睡期或朦胧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此期称I期非快眼动睡眠。

进入第二阶段睡眠即II期非快眼动睡眠,脑电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时地出现一种特殊的纺锤波(睡眠锭),波幅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形似纺锤,频率每秒12-14次。此期睡眠最长,占总睡眠时间的50%左右。

进人第三阶段即III期非快眼动睡眠,脑电波频率明显变慢(δ),每秒4-7次,波幅增高,呈每秒0.5-3次的极慢波即γ波,此期占总睡眠时间的3%-8%。

  睡眠最深的要数第四阶段即IV期非快眼动睡眠,此期占总睡眠时间的10%-15%。

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阴茎勃起,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为此科学家们把这一阶段的睡眠, 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正常人一般先从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开始,在入睡90分钟后进入快眼动睡眠期(REM),REM约持续30分钟,此后NREM期和REM期交替出现,每夜睡眠中反复出现4-5次。随着夜晚的深入,人们深度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多。

以上是正常人的睡眠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一夜睡8小时,那他平均就会做一个半小时的梦。

2.儿童的梦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梦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人从一出生做梦的内容就一成不变?

儿童梦研究专家大卫·福克斯在怀恩明州大学任职后,建立了睡眠实验室,并开展了一项是人类梦境研究前所未有的睡眠研究计划。他的实验目的想要记录儿童所有与梦境相关的夜间行为,并与儿童白天的行为状态对比。他的发现令人震惊:9-11岁儿童的梦境,无论是从模式还是频率来看,都与成年人的大不相同。而意义更加深远的是,儿童梦境的内容与成年人截然相反,是随着时间展开的连续情景。5岁前的儿童缺乏视觉空间识别能力,此阶段失明的儿童,很少能梦见景物。7岁以后失明的儿童,梦境视觉影像形成的频率与成年人一样。

皮亚杰早期对儿童梦的理解的研究支持其关于年幼儿童是实在论者的观点。皮亚杰通过访谈发现儿童大约在6或7岁时才开始对梦有心灵意义上的认识,直到大约11岁才完全理解梦是一种在个体内部发生的、非物质性的、私有的心理现象。Laurendeau和Pinard进一步扩展了皮亚杰的研究,得到与其相似的结果。

心理学大家,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也在著作《梦的解析》中说道:幼儿的梦往往是愿望的满足。

儿童的梦多以魔幻和类似于神话的情节为主。儿童眼中的世界都是新鲜的,对所接触的人和物无法理解,就容易通过拟人化和妖魔化的方式来处理。

人的做梦内容与形式应该和所处年龄和阶段密切相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内容。人从出生以来开始,就在不断“锤炼”自己的做梦机制,这也比较符合人的认知特点。

3.动物的梦


   做梦是人的专利吗?

科学家经研究得出了结论:搜索大部分爬行动物不会做梦;鸟类都会做梦,不过大多数种类只做短暂的梦;各种哺乳动物,如猫、狗、马等家畜,还有大象、老鼠、刺猬、松鼠、鼠、犰狳、蝙蝠等都会做梦,有的做梦较频繁,有的则少些;鱼类、两栖动物和无脊动物都不会做梦。 青蛙在睡着的时候,只有少数慢波曲线,没有“脑电图快波”和“快速动眼”期,所以可以确定蛙是不会做梦的。乌龟在睡觉时有“快速动眼”和“脑电图快波”,不过时间很短,只占睡眠时间的2%。由此可以确定,乌龟有极少的做梦时间。猫、狗、猴都会做梦,梦境较长,其中猴子最长,狗次之,猫最短。

神经学家乔纳森·温斯顿发现在动物日间被卷入任何危及生命的活动时,在海马体凸起处的细胞于每秒6次的脉冲中会出现规律性激活,这种状态被发现只出现在快速眼动期。而一些远古的动物这种激活却发生在快速眼动和非快速眼动之间,由此,他相信快速眼动期的发展是作为一种大脑脱机情况下的记忆处理的重要方法,即梦境进化论。

芝加哥大学生物学教授丹·马戈里阿奇经过对各种动物的实验,发现老鼠会在梦中重游迷宫,鸟类会在梦中哼唱求偶时唱的美妙歌曲。不仅仅是幼鸟在首次学唱时需要倾听自己演唱的歌声,就是成年鸟也需要经常倾听自己的歌声,才能够唱准。

马休·威尔逊对老鼠进行了实验,白天训练老鼠在迷宫中寻找他们喜欢的巧克力味食品,晚上记录老鼠进入睡眠状态时对脑细胞的活动情况。他们发现,老鼠用在睡眠中重现经历的时间与他经历这件事本身的时间长度是相等的。他认为大脑在快速眼动期的活动对强化记忆力到头重要,其它的睡眠阶段对记忆转变也同样有效。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结论:动物做梦也要分物种,越高级的动物,做梦时间越长,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有了基本的结论。

4.梦与情绪


   梦和情绪有什么关系,梦中的情绪会影响清醒时的情绪吗?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曾说道:梦的内容大多导致一些真实的感情,梦中出现的感情在隐藏内容中也存在,但是反之则不一定都会出现在梦中。感情的释放类似与运动和分泌过程的神经分布,可以说是一种指向身体内部的输出过程。感情的压抑不是梦的工作造成的,而是睡眠状态的结果。因此,稽查作用的第二个结果是感情的压抑,梦的伪装是它的第一个结果。梦的感情上比产生它的精神材料要贫乏得多。

鲁斯琳娜·卡特莱特对梦中的情绪进行了研究,她发现梦实际上是情绪调节器,能够帮助我们抵制消极的情绪,当我们醒来时,情绪将更积极。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或者失去自尊时,更需要通过梦境来调节情绪。在梦中,我们将重新认识自己,梦境由我们的感觉连接,而不是逻辑。

海波按曾说:我们在好多梦中都有强烈的情绪,也许我们不能明白梦的意义,但梦中的情绪是愤怒、是悲伤、是喜悦我们却是清清楚楚的。这种情绪往往是我们在现实中压抑的或没有充分表达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梦的意义,通过相同的情绪联想往往能找到梦的答案。当我们找到答案,也就知道我们原来压抑了什么情绪,我们的心理就有一次领悟,失去平衡的心理得到了一次趋向平衡的调整。

笔者也有很多次做梦有着很强烈的情感,甚至有时眼角还挂着泪水,在这里,我倾向于卡特莱特的观点:梦是一种情绪调节器,在梦中,我们能将一些负面的情绪通过一些极端的,偏激的手段释放出去,达到情绪的调节功能。

5.梦与大脑


   那做梦时大脑会有什么变化呢?

霍布森和麦卡利声称在大脑中发现了称之为“梦境发生器”的启动,能量及时钟装置。他们认为这一装置就是脑干,位于大脑后面靠近底部的地方。他们提出了著名的激活-整合理论。即:REM睡眠阶段,大脑变得活跃并自动产生一些信息。然后大脑将信息与已储存的记忆相比较,以便将它们综合到各种形式的梦境中去。

非洲纳米比亚神经研究员马克·索姆斯通过手术观察和询问病人的方法,发现脑前叶白质受损,并不会停止做梦,但接受和产生图像的通道被破坏了。基础前脑核细胞被损害后,梦境会极其逼真,患者将无法区别现实与梦境。

 美国神经学家汤姆·巴尔金与艾伦·布劳恩经过PET测试发现,视觉皮层在快速眼动期比清醒状态下更为活跃,即睡觉时外界视觉信息窗口被关闭。大脑在梦境与精神分裂的动作上非常相似,区别是梦境以视觉为主,而精神分裂以听觉为主。

恩里克安·诺夫辛格通过观察健康实验对象和患有抑郁情感并接受治疗的实验对象的大脑,发现在快速眼动期,与自我感觉有联系的脑部区域不仅会产生活动,还关系到发觉感情经历的意义以及引起打架如飞行的本能和性驱动的原始的冲动。但抑郁症病人的做梦模式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大脑情感系统甚至比正常人活性要高,而且前额皮层被激活,这些区域在清醒时可以解决问卷并进行逻辑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脑已经不在变得呢么神秘,在梦中大脑的变化必定会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是特殊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我们对清醒状态下认知的研究必然离不开梦。

以上是笔者整理的梦与认知一文,时间仓促,还望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