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晨,著名艺术家,保定人阎肃在京逝世,千部作品感动国人,享年86岁。

 唯我英才 2016-02-13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

阎肃:到哪儿我都是保定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年仅7岁的阎肃跟随父母离开家乡保定,远赴重庆。虽然在保定生活的时间只有短短六七年,但对家乡的记忆却时刻珍藏在阎肃的心灵深处。尽管他记不起故居具体的门牌号,但可以清楚地说出“东关大街”;他念书的时间短暂,但永远铭记母校的名字“保师附小”和那扇不复存在的大红门;他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老马号、古莲花池、马家老鸡铺的烧鸡和槐茂酱菜。提起那段纯真岁月,阎肃的语气中多了几分神往和感慨。


特别是对于自己曾经就读过的保师附小,那段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深深地铭刻在阎肃的脑海中。在阎肃的眼中,这段时间在他的人生轨迹和生命历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是值得珍视、不可或缺的经历。2006年,保师附小举行110周年校庆,作为老校友的阎肃虽不能亲自前往,仍为母校献上了真心的祝福。“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句话一直被阎肃奉为生活的准则,而从他对保师附小众师生的寄语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的睿智与豁达。“我认为人的一生有‘四分’:天分、勤奋、缘分和本分。每个人都有天分,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领域;仅仅有天分还不行,还要加上自己的勤奋才能有所作为;人和人之间要讲缘分,要有机遇,才可以施展抱负;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本分,事业才能发展。”

阎肃更难以忘怀的,是古城保定浓郁的艺术氛围,因为这里是他六十载艺术人生的起点。阎肃从小就流露出超群的文艺天分,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得十分活跃,一直是文艺积极分子,而他天生热情达观的性格、铿锵果敢的做派和干脆利落的风格也为其以后在文艺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自豪地说:“我是保定人!”阎肃的故乡情结是如此浓重,他说“保定人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善良、厚道、宽容,人与人之间容忍。“过去,保定人以勇敢闻名,曾经出过无数抗日英雄;当今,又具有新时代的保定精神。”

在阎肃的作品里,人们总可以品读到家乡的影子。其中,著名的《说唱脸谱》就有他小时候的生活体验。在阎肃4、5岁的时候,文娱活动很匮乏,当时流行看戏,特别是老调、河北梆子。阎肃常常省下钱来到剧场去看戏,看到旦角就喜欢,看到大花脸就吓得捂上眼睛。后来,阎肃开始接触京戏,慢慢地喜欢上了。在学校的一次游艺会上,他还曾经清唱过一段京戏《马前泼水》。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才能写成《唱脸谱》。

“七十三载匆匆过,喜看家乡正腾飞。”这是阎肃看到家乡巨变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从高速公路进了城区,保定林立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令这位阔别家乡73年的老人心潮澎湃。但是,当记者问到他是否会为家乡保定写一首歌的时候,阎肃却犯了难。为1100万家乡人民写一首歌,在阎肃看来是件很有压力的事,比他创作任何歌曲都需要更多的付出。“为保定写歌需要用心品味,否则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啊!”


一生创作千余部文艺作品


他创作的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1964年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优秀奖。歌剧《江姐》1977年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奖。与人合作的歌剧《忆娘》、京剧《红灯照》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12月,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文艺作品,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歌曲作品:《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 、《长城长》 、《雾里看花》、《苏州姑娘》 、《军营男子汉》 、《故乡是北京》 、《唱脸谱》 、《五星邀五环》、《军营男子汉》、《长城长》、《风雨同舟》、《连队里过大年》、《天职》 、《打赢歌》、《团结就是力量》 、《打靶归来》、《当兵的人》、《小白杨》 、《说句心里话》 、《边关军魂》 、《我爱祖国的蓝天》、《雪域风云》、《梦里水乡》 等。

歌剧作品:《江姐》、《党的女儿》、《特区回旋曲》、《忆娘》、《胶东三菊》、《刘四姐》等

京剧作品:《红岩》、《红色娘子军》、《年年有余》、《夜度》、《敌后武工队》、《红灯照》等。

△青年时代的阎肃

崇德修身 坚持艺品与人品统一




阎肃是成就斐然的艺术家,但从不把自己当成名家大腕,始终保持谦逊的品德,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阎肃的儿子阎宇说:“但凡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大师傅、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

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与阎肃是合作了近30年的“忘年交”。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筹备期间,有一件小事张凯华一直铭记在心:有一天,驻地招待所的服务员提出要与阎肃合影,他说:“不行,不行,改天吧。”但阎肃说的“不行”其实并不是拒绝,只是顾虑当天穿得随便。第二天,他便穿着笔挺的军装招呼服务员合影。

用艺术激励他人


“《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阎肃创作了太多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歌。”北京人艺的演员冯远征这样评价阎肃,“特别是《红梅赞》,从小我们就读《红岩》,而根据它创作的歌剧《江姐》完成后,阎肃写的一首《红梅赞》,立刻传唱开来,直到今天,这首歌依然让我们为烈士江竹筠的故事和精神而感动。”

阎肃一生耕耘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他的一件件作品,激励了几代人。如他在《亲亲茉莉花》歌词中形容的那样:“将一片芳心一腔爱意送给千万百姓家。”

“创作一部作品,就要穷尽自己的智慧,即使成不了精品,也不要留下遗憾”——这是阎肃对待艺术创作始终如一的态度。


一起送别阎肃老人



摘自:央视新闻  网易


编辑:晚小朵


大家都在看

春节回家前和回家后对比,你躺枪了没?

实力坑爹!熊孩子一夜花掉父亲一万元,手法惊人

罕见!今天“三猴贺新春”,下次要等到60年以后



成就斐然的艺术家、数十年来充满创作激情、对家乡保定充满感情的阎肃老人在这个新春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创作精神,把保定人的优良品格展现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