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术 | 融合新闻:背包记者vs 超级团队

 昵称22998329 2016-02-13
话媒导读
融合新闻报道中职业主体可分为背包记者和超级团队。背包记者在记者主导型融合新闻报道中发挥主导作用,派驻国外的记者、战地记者和小型媒体的记者可多设置背包记者岗位。超级团队人员构成数量是融合新闻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对团队成员的主要要求是技术互补,成员还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公平偏好。
全能的背包记者
背包记者又被称为超级记者、全能型记者,记者个人全面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采集与呈现技能,采访报道过程中一个独立的记者个体能够身兼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广播记者等数种角色,熟悉多种媒介采编设备与编辑软件,能够快速加工相关材料,及时发回融合新闻报道及相关素材。
背包记者在装备上有一个形象的做法,即将与互联网方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新闻采录设备集中装在一个背包里,记者可以迅速带上这样的背包奔赴新闻现场采集多媒体信息。
背包记者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采集与发布包括融合新闻在内的多媒体新闻。背包记者在记者主导型融合新闻报道中占据核心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其工作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沟通协调成本,提高传播效率;
(2)更为迅速地提供多媒体素材报道;
(3)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运营效益。
新媒体时代赴国外采访、战地采访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交由背包记者承担,大大节省采访的人力资源成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多媒体新闻信息的采集成效。背包记者在小型媒体里也将有一番大的作为。小型媒体记者资源有限,一个人同时肩负几项工作任务的情况比较常见。另外,小型媒体的记者学习和实践多种媒体技能的机会也更多,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强,记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尝试和发展多种媒体的采制技能。
背包记者采制的融合新闻报道多见于突发新闻、特稿、调查性报道等新闻报道类别或形式。突发新闻是典型的硬新闻,对报道的时间要求极高,需要记者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突发新闻发生后,媒体若一时无法派出更多记者前往新闻现场采访,可充分利用背包记者轻便灵活、高效快捷的优势,完成融合新闻采集与报道任务。
背包记者在特稿、调查性报道等融合新闻采制中也能大有作为,背包记者熟悉多媒体新闻采集与呈现技术,熟悉报道内容,“一般此类报道记者在报道之初就拟定制作融合新闻的计划,在报道过程中收集各种便于呈现的信息”。在特稿、调查性报道信息采集结束后,背包记者可以按照制作融合新闻的原定计划做融合报道,以适宜的媒介元素呈现新闻信息,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纽约时报《雪崩》,网络截图
2012年2月,美国特纳尔溪地区发生雪崩,几名滑雪爱好者遇难。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布兰奇前往纳尔溪地区调查,采集素材,发回信息与报道。纽约时报通过后期多个部门的融合努力,最终于12月20日成功推出了融合新闻力作《雪崩》。2013年4月,《雪崩》还荣获了普利策特稿奖。《雪崩》是一部体验式特稿作品,发布几天之内就吸引了290万人次访问。在《雪崩》新闻信息采集与前期报道中,约翰·布兰奇扮演了背包记者角色,他独自完成了前期融合新闻素材的采集工作,其勇敢精神与不俗的职业能力令人赞叹。
背包记者的让位
背包记者集文字采写、图片采制、音视频采编等多种技能于一身,是融合新闻报道的重要职业主体,也是融媒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发展不可回避的技能模范和学习参照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合新闻报道的职业主体模式就只能固守于此。
除了背包记者单独作战以外,融合新闻的采制还有团队组合方式。而从业界融合新闻实践来看,团队作战的重要性也显得越发重要。2013年8月,《杭州日报》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建立了一支全媒体采编队伍,发布体系整合了报纸、网络与手机客户端三种媒体渠道。“在全媒体中心,团队作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全媒体报道工作模式受到足够重视。
具有15年新闻工作经验的澳大利亚新闻学者奎因(Stephen Quinn)和美国新闻学者费拉克(Vincent F. Filak)认为,“所有记者变成一个人的观念是荒谬的,因为一个人跨平台制作顶级水平节目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也认为,背包记者只是媒介融合时代一种记者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理想的。[]融合新闻采集必须重视将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的记者组合起来,周密部署,通力协作,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取得融合采制的更大成功。
超级团队的规模
团队规模有大小之分,超级团队人员构成数量问题也是融合新闻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小的团队不超过五人,大的团队在五人以上,甚至会有数十人。
最小的团队是二人团队,“其中一个人作为出镜记者,对现场进行接入报道,并负责后期的视频制作;另一个人主要负责摄像与文字稿写作,在摄像的同时可以兼顾观察现场的细节。”小团队节约成本,分工明确,灵活高效,比较适宜日常报道和普通事件报道。
汤姆森基金数字新闻和社会化媒体特别顾问Dan Manson认为,“一个核心团队结构应以4~5个人为基础”,这样的小团队很容易实现紧密协作,若需要大规模的团队来报道大的新闻,则可以将多个这样的小团队组合成大团队。
大团队人员构成在五人以上,被称为“交响乐团队模式”的豪华超级团队成员则多达七人甚至更多。《纽约时报》为了完成融合新闻项目《雪崩》,前期采集的任务主要由一个超级记者完成,后期制作则依赖多个部门的十六名新闻工作者团队合作。
团队成员数量影响着团队合作效果,融合新闻超级团队人员数量上的控制非常必要,大多数的融合新闻报道以小团队作战为主,人员数量可以控制在二人或三人;非常规报道、特别重大的事件报道可考虑大团队作战,人员数量适当增加。
借鉴互联网公司的经验,新闻组织适宜“扁平化”,新闻团队建设适宜“小而美”。从这个角度讲,融合新闻的运作应该注重组建更多的小团队,采取产品小组或项目制模式运作,把小团队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团队成员的选择
从新闻专业技术角度讲,对团队成员的主要要求是技术互补。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团队成员足以胜任不同媒介介质的采集与呈现任务,不同的成员均有在某个方面的出色表现,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从总体上确保文字采写、摄影摄像、图文编辑、音视频编辑、融合呈现均有擅长的成员主导。
从团队成员个性因素的角度讲,超级团队的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新闻记者个性因素差异较大,未必每个人都适合加入超级团队。专业技术过硬,而合作意识淡薄,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加入融合新闻团队,容易给团队合作带来障碍,反而不如让其单兵作战效果更好。
从对新闻工作者公平偏好的角度讲,选择公平偏好强的记者,让他们成为融合新闻团队成员。从职业角度讲,公平、公正本身就是新闻传播的原则要求,但现实情况未必完全吻合理论要求,记者自身对公平的偏好情况也存在个体差异,“应采用性格测评等方法,并辅以多层次、多方向的面试环节,以最大程度地选择公平偏好较强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会形成更大的同事压力,更可能选择合作性的行为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