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欣赏手卷形式的国画,手机的横屏比幻灯片要好用得多,手指慢慢滑动屏幕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感觉与古人将手卷慢慢展开,细细把玩的心境略有切合。
对于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我们像看电影一般慢慢看完,如不解,可以看看后面的注解。
这张手卷比较长,一定要看到最后哦~现在,请把手机横过来哈~
乾隆皇帝的题跋:“后主伺其家宴命闳中辈丹青以进,岂非叔季之君臣专事声色游戏,徒贻笑于后世乎?”然而他又说:“然闰中此卷绘事特精妙.故收至秘笈甲观中.以各鉴戒'。
乾隆皇帝的意思是,此图中的情景只能供后人笑话,不管是题材还是内容都不应该流传下来,但从绘画技巧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因此收藏起来,给后人引以为戒。其实它带给我们的,远比“引以为戒”多得多。
《韩熙载夜宴图》在清末时从清宫流落到北方,被张大千发现并花重金购得。五十年代初张大千在巴西时,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撮合协调下,《韩熙载夜宴图》最终是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的主角,韩熙载何许人也?
韩熙载是五代时期的齐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北海这一块,后来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逃到了南方,并在南唐做官。韩熙载年轻时是颇有政治报复的人,他一度想通过南唐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打回到北方去。但大多数人只想留在南方,无心恋战。等到南唐李煜登基后,更是对韩熙载颇多顾忌与怀疑。韩熙载的政治报复无法施展,加上当时年事已高,所以干脆纵情享乐,以此来减弱政治上对他的猜忌。
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顾闳中,南唐著名的画家。新登基的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整夜在家不务正业,纵酒醉乐,蓄养成群歌妓,并放任这些歌妓与官员们纵情私通。所以皇帝让顾闳中等画家去他家查看,回来后绘制成《韩熙载夜宴图》,让皇帝了解夜宴的状况。
这幅画大致分为五段,每一段都有一个故事。
第一幕:夜宴听曲
韩熙载夜请新科状元郎粲(着红衣者)到家中聚欢,两人坐于罗汉床上。古典家具称卧具只有床身,上面没有围子或其他装置的为榻;床上后背及左右三面安围子的叫罗汉床;床上有木柱,柱间装围子,柱上承顶架的曰架子床(解释出自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他们身下的这张罗汉床呈现罕见的“凹”型,三屏风独板围子嵌山水画,韩熙载左手伏在床的矮栏上,目光呆滞,若有他思。对坐的郎粲,一身红装,盘腿,右手支撑着前倾的身体,好像已融入曲中。
明代唐寅临过此画,他把家具都换成明式,罗汉床也已经演变。现代家具中的沙发,替代了古人的罗汉床,体现出明代的绘画风格。 《韩熙载夜宴图》第一幕(局部)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细节↑
这张局部图中有门生舒雅,姿容秀发,以才思自命。其人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深得韩赏识,成了韩的忘年交。他无歌无和,双手交叉于胸前。叉手礼用左手三指握右手大拇指,左手大拇指向上伸直,小拇指向着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交叉的双手稍近胸前。如下级在上级身旁,奴仆在主人身旁侍立,犯人在官员面前站立,都行叉手礼。始于唐,而风行于宋。
朱铣,紫微郎,中书舍人的别称,善于书法,位列文臣第九。他手拿筚篥,拍打节奏,立于舒雅旁侧。(筚篥,西域传入的管状乐器,声音低沉悲咽,故有悲笳、悲篥之称。)
教坊副使李家明。性喜滑稽、诙谐、讽谏。他斜着身体看着“妹妹”演奏琵琶。只见李家妹横抱琵琶,拨弹着曲颈琵琶,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乐器。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李家妹身上,就连李家明旁边的王屋山(韩熙载宠妓,瘦小,善舞蹈)也暗自叫绝。
第二幕:闻鼓起舞
《韩熙载夜宴图》第二幕(局部)
韩熙载敲起高鼓时,依然一副不开心的样子。宠伎王屋山最拿手的是“六么舞”,也称绿腰舞。《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属唐软舞类。又名《六么》、《录要》、《乐世》。
状元郎粲有些靡散了,斜倚着搭脑上,仿佛没有前场琵琶那么投入,可能真有点困倦,而其他官员精神抖擞,附和着。德明和尚突然出现,他叉手尴尬站立在一边,非礼勿视。
第三幕:更衣沐手
韩熙载家的架子床与罗汉床很有趣地并排出现。古人晚上睡在卧床上,白天大部分时间在罗汉床上生活,小憩,喝酒,聊天,下棋,午睡。韩打鼓累了,换了件衣服坐在上面,王屋山正帮他洗手。
一个奴婢端着酒壶,果品呈上。扛着琵琶,拿着笛子与筚篥的歌伎,挡住了奴婢的去路,在交谈着什么。架子床上,明显也有人,红色帷幔拉开,青色被褥起伏呈山状,嘿嘿,非礼勿视~
第四幕:清吹吟唱
韩熙载喝了些酒,身体愈发不能平静,褪去厚服,换了件单薄锦衣。王屋山摇着长柄的团扇伺候在一旁。
韩熙载盘腿坐在高椅,鞋子脱于矮踏(凳)。唐以前,中国人习惯席地而坐,家具也低矮,生活习惯类似小日本和高丽棒子。宋以后,坐具逐渐抬高,定型。
第五幕:抚手惜别
韩熙载又换回打鼓时的服装,一手攥着两柄鼓槌,另一只手伸出,暗示他的妾伎们:留客!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副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图,顾闳中把韩熙载哀愁,忧虑,苦闷,矜持,孤傲,寡欢,固执,少语的性格描绘地入木三分。
韩熙载蓄养数十姬妾,是明哲保身的政治手段,也是南唐上层官僚生活奢靡之风。国家终究是要分久必合的,他预知南唐的命运不会长久,于是放弃了政治抵抗与挣扎,既不得志,也不作为,韩熙载死后五年,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用李煜的《虞美人》来结束此文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