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字研究

 易学jaajaj 2016-02-13

要想达到我们上面谈到的修身目的,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的文字做一番探讨和研究,主要是讨论和研究这个“玄”字。《德道经》“双一章”中有老子的一句名言:“玄之有玄,众之门。”

这个“玄”字,古代最初始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这一个玄波,称之为阳玄波和阴玄波,这一阴一阳两个波纹构成了古代甲骨文的“玄”字。近两千五百年以来,可以说中国人自己把这个“玄”字都解读错了,将其相当形而上学化、迷信化了。实际上这个“玄”字是指的什么呢?

它并不单纯指三维空间以上的事和物,而是非常现实的象喻,是指我们每一个生命体就是由这个“玄”字结构构成的,小到细胞里面的双螺旋结构,也是这个“玄”字构,即DNA双螺旋结构。

西方人一发现双螺旋结构DNA,整个世界都为之躁动、兴奋,认为是他们发现的,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早就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了双螺旋结构,并且根据结构的特点将其命名为“玄”。这个“玄”的概念,远远超过了DNA局限性的命名,因为这个结构广裹地存在于宇宙大环境当中。我们为什么说老子思想是大唯物主义?因为老子抓住了事物最根本的特点和特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地揭示了生命的真理和万物的真理。

在历史上,这个“玄”字的结构发生过变化,演变成了“”,

上半部分增加了一个弯窿,增加了一个近似向下的曲拱,这象征着天,也象征着我们生命体内的横膈.胸腹之间有一个膈,叫横膈,横膈之下是人体生命的第一重天。这个天弯的象意,不仅仅是讲述“天地”的“天”,更重要的是讲述人体横隔膜就像天育一样,在内天地的范围之内,对生命起到一种节制和调节的作用。在我们的腹腔里面,如果能够把这两个s波真正韵动起来,那就会演变成“中’,字“中’,当中的“I”。

这个能量轴具备了,我们的生命才会健康,我们的思维才会变得睿智。第一重天里面这两个玄波纹,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的话,就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我们只有真正突破了自己内天地这一重天的时候,才能实现中国人文历史上大家梦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状态。

中国社会上普遍接受一个结论,就是“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如何去运动呢?各种方法可以说五花八门,没有把握运动的规律性、韵律性。西方文化崇尚剧烈运动、冒险运动、机械运动、极限运动,这是不是人类应当追求的终极运动呢?不是!最健康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呢?应该是韵律式运动。我们祖先早就发现万物都有这个韵动规律。

所以,我们研究黄老思想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韵律。要把握住运动的韵律,一定不要出现锐波峰值,也不要塌陷。走在街上,有时看见很多离退休的老人已经坐上了轮椅,不太愿意活动了,实际上这就会导致失去生命在于运动的能动性,老年痴呆症就会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很普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运动的正确韵律,没有把握住运动的韵律。

生命健康和智慧在于韵动。生命之水的最佳韵动方式,就是S玄文波。玄文阴阳双峰韵动波,它的韵动是以生物光和声音之音为能量的运动方式。玄文阴波和阳波的韵动,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以及智慧和健康。对于这个结论,我们需要在认知上达成共识,要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肯定下来,才能够系统性地去认识黄老思想,特别是老子五千言对这方面作出过的众多精辟的论述。

放到最基础上而言,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在以这种玄波韵律进行韵动,而生命之水最佳的韵动就是这个S玄文波。这个波形具有阴阳双波,阴波和阳波一起一伏,玄文阴阳波动的韵动、DNA的波韵,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以及智慧和健康,只是我们很少把它主动连接起来进行思悟和思考,就像大道的真理一样,百姓日用却不知。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体现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从小到大,在幸福和快乐的成长过程中,甚至在衰老的过程当中,都没有离开过一起一伏,玄文阴阳波动的韵动、DNA的波韵,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以及智慧和健康,只是我们很少把它主动连接起来进行思悟和思考,就像大道的真理一样,百姓日用却不知。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体现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从小到大,在幸福和快乐的成长过程中,甚至在衰老的过程当中,都没有离开过这一个S波韵动的相伴。最早的韵动波,我们在哪儿体会?就体会在我们出生以后,父母将我们抱在双臂中轻轻摇晃。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已经被父母运用这个S波的半个波形,反复在韵动和振荡我们的生命之水。

大家可能都经历过出生后被父母抱着轻轻摇晃的情景吧?父母不摇不睡觉,还要哭鼻子,惜懂地哭闹。现在我们在养育后代的时候,我们的儿女或是我们的孙儿,同样也需要成年人的怀抱,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摇晃的韵律和韵动。左右摇晃里面体现的就是这个S波,是它的形象应用。

等我们再稍微大一点的时候,童年常常是躺在摇篮或摇窝里面度过的;北方孩子可能用摇篮的不多,大都是仰面睡在炕上,脸朝天长大的。西方人则是喜欢让孩子趴着睡,脊背朝天,就像小狗小猫一样睡觉;而中国孩子共同的特点,基本就是脸朝上睡,看来我们东方人要稍微优秀一些。要是把孩子放着让其背朝天睡的话,那算怎样养孩子呢?那就像是养狗养猫,不叫养孩子。小宝宝如果趴着睡的话,一方面会把脑袋睡扁,另一方面不利于成长。因为孩子的任脉、阴经不能及时被天阳辐射,无形的能量不能进入体内,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成长。狗、猫、猪都是趴着睡觉,但人不应该趴着睡觉,人应是脸朝天睡觉。

大家思悟一下,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呢?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实际上孩子仰睡,主动用自己的阴面去接受天阳的能量,才能够更聪明、更睿智,且更具有人性,而不会表现出动物的特性。文化不同,养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同。

像我就有切身体会。我这个人记事比较早,可以说出生时的事都记着。小时候母亲一个人在农村,父亲在外打拼,母亲要下地干活,我一个人就被丢在家里,睡在摇窝里面,看着太阳光在墙体上移动,那摇窝离开大人帮忙自己又摇不动,只好睁着眼睛看着太阳里面的图像,自己玩自己的。从早上玩到中午,等母亲回来喂奶吃,吃完了以后,继续自己玩,睁着眼睛玩,闭着眼睛玩,就这样在摇窝中度过了几年的光阴。有人帮忙摇动摇篮当然是好事,等到我长大后,有了个弟弟,我就帮忙给弟弟摇动摇篮,有一次摇得有点烦了,急着出去玩,结果把弟弟给摇翻了,弄得他嚎陶大哭。自己虽然没有更多机会被大人摇晃,但是起码来说还亲自操作过摇动摇窝,从四岁开始事,等到我长大后,有了个弟弟,我就帮忙给弟弟摇动摇篮,有一次摇得有点烦了,急着出去玩,结果把弟弟给摇翻了,弄得他嚎陶大哭。自己虽然没有更多机会被大人摇晃,但是起码来说还亲自操作过摇动摇窝,从四岁开始就会操作了,这些经历还挺有意思的。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S波韵动。现在的小孩儿比较幸福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带着孩子上街,街上到处摆着摇摇车,小孩子一见这个东西,非得要爬上去摇几下,一会儿几块钱就投进去了,大人还不怎么理解。大家是否能理解?带孙子的家长能否理解?当孩子经常要去坐摇摇椅的时候能不能理解?

恐怕很难理解。但是,我在街上看到摆放着这个东西就非常理解,因为我知道孩子并不是为了玩而玩,而是生命的本能需要。虽然孩子已经开始离开了这个晃动的波形,但是对此却记忆犹新;需要处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生命之水晃动起来。当然,摇摇椅的发明家没跟我联系,假如联系过,我会告诉他这个设计不光是要有前后摇,还要有左右摇。实际上,这个设计就是捕捉了一个生命的基本需求信息。

我们成年人己经远离了童年韵动的快乐时光,我们的左脑思维逐步占了上风,而右脑的慧性思维逐渐被左脑所覆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最佳的韵动方式了。我们已经变傻了,傻到什么程度了?傻到放弃最优美的s波韵动,转而追求剧烈运动。实际上,剧烈运动中的损伤和修复作用是各自参半的。这一个特点,孩子们还能够掌握,而我们成年人却己经忘记了。孩子们天然有感知性,天然具有灵感和直觉,他们的直觉知道这样一种韵动很快就能使自己小小身躯里面所有生命之水都获得s波的韵动,细胞外液之水的韵动,必然带动细胞膜的同频韵动,从而产生细胞内所有结构的玄波韵动,提升细胞的活力,使喜悦与快乐油然而生。带着孩子们这样去进行身躯韵动和诵读音频韵动,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他们的精神系统和肉体系统的发育,都是一种双赢的运动模式。

我们一直到少年时代,还念念不忘荡秋千的乐趣。为什么还会追求秋千运动?因为这同样也是S波韵动。坐在秋千上,被大人一推,就荡上最高峰,往下回落的一刹那是什么感觉?大家还有没有记忆?在回落下来的一刹那,会阴就会产生收缩,感觉到心一悸,然后就会自动地提肛,实际上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为什么心中一悸然后会阴就要收缩?就是在韵动波的产生过程当中,在这个转折点的时候,会阴就会自然打开,能量涌入其中,会主动从外部吸收能量到自己体内进行补充,内心会同时产生惊喜,这是一种心肾能量相交时的藕合效应。伴随会阴的收缩,大量的地气就涌进来了,只是自己看不到。也就是说,在荡到S波最高峰的时候,会阴会自动打开;在往下运动的一霎那,一股地气流就会进到体内。这个养生效果,比吃头猪还要养人。可惜人们都放弃了,不再去主动把握住这一健康生命的关键特点,相反,却宁愿花那么高的价钱去吃一头猪进补,结果吃来吃去,才知道那些猪都是用瘦肉精养大的,反而吃中毒了,真的是得不偿失啊。

所以,健康的奥秘就在自己的生命成长过程当中,很容易寻找到,不要去身外求,都在自己的身内。只要去实践道家文化里面至简至易的教育方法,就能获得一种良好的健康状态。

中国农村平时不挂秋千,但是在春节期间,初一到十五很多村庄就会

把秋千特意挂到树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熙熙攘攘地去荡秋千。这个活动一直保持下来了,但是没有人对这项活动中蕴含的生理原因和精神原因进行过解析。实际上,连贯起来分析,是因为我们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S波对生命悄然的助益作用,所以后代子孙长期都热爱这个活动,都喜欢荡秋千。

我不知道图片中这位老爷爷正在旁边笑眯眯地看什么,也可能是在和孙儿共乐,觉得孩子们真是天真快乐,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运动。

我在德国的时候,公园里旁边没人时,我还在秋千上荡两下子,自己再偷偷过过瘾。中国人太多了,到处是人,可能老年人就不好意思到秋千上去玩了。但是,像图片中的这个同志这样,已经开始摆上姿势了,很像是在进行太极练形。

实际上,老年人骨头老化了,不能进行幅度大的运动了,但仍然还可以自己韵动起来,可以进行太极修身,把这个S波搬到自己体内。无论是少年、儿童、婴儿,还是老年人,要想达到健康,为什么离不开这个S?其中的奥秘到底在哪儿呢?实际就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双螺旋的DNA共同构成的,它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这个双曲S波,把它变化一下,就是这个“玄”字。大家看看两者像不像?完全一样。这就是祖先们在大慧大智下,玄观到了自己细胞里面的组织结构形态。

大家不要觉得神奇,实际上很多的小孩儿经过了正规经典诵读教育以后,都能够把自己的细胞放大进行观察。可以说,比电子显微镜放大的比例还要大,因为性光像一轮圆月亮一样去进行解剖,看到的里面的结构是清清楚楚。所以,不要怀疑古人真正的大智大慧的创造,奥秘都蕴藏在双螺旋的玄文波里面。正是因为这种观察细致入微、其小无内,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最科学的。

所以,当我们念到“玄之有玄,众妙之门”的时候,就不要害怕别人说是在搞迷信。它不是迷信,它是科学,而且是很高级的前沿科学,就是现在所说的边缘科学、前沿科学。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玄波的结构,实际上,包括善粒子、细胞壁、细胞质的结构,在老子的著作中对它们都是有命名的,都准确地命名过,只是我们后代子孙达不到他那样的智慧,变愚傻已经解释不了而已。因为自己看不到,所以就不知道那个真实的意思,也就将其当成了文化的解释、文学的解释、知识的解释,己经离开了本意的那个意境。

现在科技比较普及了,大家都知道双螺旋结构,它的波形,无论是三维的立体模型,还是平面的图形构形,实际上展示的都是一个5波,不过它是连续性的5波。当我们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的波形都能够跟它高度吻合的时候,跟它的结构体吻合的时候,那么它的生理作用肯定就会同步地产生。

在生命的长河中,不论男女老少,体内到处都充满着细胞中的这样一个双螺旋结构的玄波。玄文的韵动节律,上善治水的玄波,体液的旋律韵动,是对细胞DNA双螺旋结构同频共律性的最佳抚摸。它能使每个细胞都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不论是主动韵动它,还是被动韵动它,都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儿时父母用双臂晃动着自己的韵律,可以甜美睡觉的摇窝,还有那百摇不厌的木马,以及翘翘板上的喜悦,现在就去同步回想一下,就能够同步激活很多的东西,能够激活细胞里面依然存留的记忆,让它启动起来。伴随着对翘翘板的回忆,身体还可以轻轻晃动起来。试着前后晃、左右晃,感受一下。在这个晃的过程中,去回忆坐在摇摇车上的惬意,以及秋千上悠荡的快乐。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回忆,去重新把生命音符这个s玄波文唤醒,把这个完美的玄文曲波重新振荡起来。

哪怕我们逐步老去,步入了晚年的暮色,形体运动能力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却并没有真正忘却生命的韵动之波。人类创造出躺着摇动的躺椅、安乐椅,成人在安乐椅的摇动中同样晃动着生命之水,寻觅着韵动的曲波,再重新找回生命的康和乐。

中老年人家里面有安乐椅,在中国解放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西方则更加普遍。我在西方走遍了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的故乡,到他们的故居去进行过考察。我倒并不欣赏他们故居中陈列的那些外文书,而最大和最亮点的发现,常常却是第一眼就看到摆设的摇摇椅。每每看到西方式的摇摇椅,有时我就情不自禁越过栏杆线,把它轻轻按一按,看它能摇动多少下。因为当它一晃动起来的时候,就使我捕捉到当年西方那些哲学家以及所谓的天才和科学家的一些活动信息。当初正是因为有这个躺椅,他们在工作至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躺在上面晃动他们的生命之水,同样会闪现出灵感和直觉。虽然说我没办法去直接查询他们的灵感和直觉是否绝大部分是在这个躺椅上摇动出来的,但是起码来说,这个摇动的躺椅对他们的生命质量进行了一种净化,进行了一种按摩,进行了一种提升。这也说明了,世界东西方文明当中对生命的曲线波都没有完全将其淡忘。当人们一安静下来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主动地去捕捉这个S波,顺应这个S波,躺在这个S波上,去寻找智慧和健康。

这个现象也说明,我们今天回顾和学习黄老思想当中的玄波,掌握这个“玄之有玄”,来主动使自己的生命按照这个波态和波形韵动起来,那么就极其有利于我们智慧的提升,有利于我们生命健康的出现。我们只要主动把握住这个波,韵动这个波,随时随地把握住玄文波的韵动,那么就能够获得与这个波一样的持久生命力。

推荐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