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推销配方奶粉属违法首先,如果调查属实,那么这种向新生婴儿强行推销配方奶粉的行为无疑是违法的。我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母乳代用品,不得将产品提供给孕妇和婴儿母亲。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由医生指导其喂养方式。”明令禁止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更别提直接在未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喂给婴儿了。另外如果母亲真的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无法给孩子哺乳,也应该由监护人主动联系配方奶粉销售者,而不是由医院私自决定。产生依赖?配方奶粉 ≠“白粉”毫无疑问,医院的这种行为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但是,反对错误,没必要用不靠谱的理由。配方奶粉里并没有任何可以使人上瘾的物质基础,微博里提到的“产生依赖性”更是言过其实了。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关于依懒性的定义,一般来说分为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生理依赖是以服用某种物质之后生理机能产生改变为基础的,需要有确切的生理变化作为依据,例如在无法继续服用该物质时出现戒断症状,持续服用才能缓解。[1]然而,在停用配方奶粉的婴儿当中并没有这样的变化,婴儿配方奶粉中也并没有可造成依赖的物质基础。至于精神依赖方面,主要是令服药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从而不断地追求。新生婴儿由于饥饿感确实会对食物(奶)产生出渴求的欲望,但是这种对食物的追求是每个人类的天性使然,还远达不到“精神依赖”的范畴。 排斥母乳,“乳头混淆”并非如你所想那为什么有的婴儿会排斥母乳呢?有人提到了“乳头混淆”问题。实际上,网上很多关于乳头混淆(nipple confusion)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乳头混淆的定义并不是说婴儿把奶嘴和母亲的乳头闹混了,而是指的是婴儿在母亲乳头和奶瓶的奶嘴之间愿意选择奶嘴。在美国,为了让婴儿安静下来,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嘬奶嘴,出现乳头混淆后,自然归罪于嘬奶嘴。中国则因为强调母乳喂养,由于概念的不正确,将乳头混淆归罪于生下来后喝了婴儿奶粉。乳头混淆的存在似乎有了公认,WHO在母乳喂养的推荐中也说不要用奶嘴,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存在,于是就有人想证明一下。 美国俄勒冈健康和科学大学Doernbecker儿童医院于2010年底做了一项试验,其设计目的是想证明避免乳头混淆以提高母乳喂养。试验的方法是把奶嘴统统锁起来,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给婴儿用,护士如果拿奶嘴的话除了输入密码之外,还要输入产妇的名字。 一年多后,把随访结果统计一下。从2010年6月到2011年8月,这家医院一共接生了2249名婴儿,以2010年12月施行锁奶嘴为界,比较之前出生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和之后出生的母乳喂养率。结果怎么样?之前母乳喂养率达到80%。生下来在医院一口奶粉没喝一口奶嘴没嘬的孩子们的母乳喂养率却只有70%。打错了?没有!奶嘴不见了,母乳喂养率反而下降了。 由于外界种种因素的干扰,这实验本身其实并不严谨,也无法证明奶嘴混淆的情况完全不存在,但至少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乳头混淆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将乳头混淆怪罪于孩子是不正确的,婴儿喝奶用不着教,和会哭一样是天生的,之所以不喜欢乳头是因为还没有掌握要领。WHO的推荐也不是针对乳头混淆的,而是从催奶的角度。 关于婴儿喝配方奶粉以后排斥母乳的表现,有很多种可能,比较常见的是因为习惯了奶粉的味道后对母乳味道的变化和摄取方式的不适应,其实就是类似我们所说的“挑食”的情况,是可以较容易地纠正过来的,并没有严重拒绝母乳并产生很强烈的排斥反应的案例。 事实上,美国儿科医学会的文献也显示,在头6个月母乳喂养的婴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混合喂养的——用配方奶粉补充母乳喂养。[2] 母乳哺育为最佳母乳是新生婴儿前6个月最理想的食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一致认可。而且,对母乳成分的研究越深入,人们越是认同这一观点。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最好能保证前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只喂母乳,无需添加其他任何食物和饮料,包括水),6个月之后可以逐步添加辅食,并同时保持母乳喂养直到2周岁甚至更久[3]。当然,虽然配方奶比不上母乳,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因一些原因确实无法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粉是最好的替代品,而不是辅食等其他食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婴儿健康发育所需的营养。没有任何研究表明配方奶粉会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危害。[2] 最后,改变婴儿不情愿吸母乳不在于生下来一口奶粉不吃,而在于母亲的耐心和努力,加上专业人士的辅导,不要把责任推在婴儿或者奶粉上。[4] 参考资料:[1] 维基百科[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3]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4] 就“第一口黑奶内幕”谈谈乳头混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