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盟影展主席:商业绝不是电影发行的免死金牌

 恶魔传说 2016-02-13

欧盟影展主席:商业绝不是电影发行的免死金牌

欧盟影展主席:商业绝不是电影发行的免死金牌

    随着9月底欧盟影展在京开幕,《流浪的迪潘》、《修女艾达》、《皮囊之下》等欧盟各国佳片在各国使馆、文化中心和部分影院陆续展映。这届影展展映片目超过30部,涵盖了欧盟所有国家,并将在随后的两个月中登陆成都、深圳和济南三个城市,规模之大,可谓历届之最。如何扩大欧洲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如何定义电影策展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关系?如何获得政府和大众对影展的支持?对于这些问题,欧盟电影展执行主席彼得·萨拉德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他的回答。

    北青艺评:欧洲艺术电影发展现状如何?

    彼得·萨拉德:这个问题有些宽泛了,我只能试着从某些角度出发对此进行解释。也许可以这么说,欧盟28个国家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饮食、多少种风景,就有多少种电影制作的方法和程式。这也是欧洲艺术电影的总体情况大概没人能说得清楚的原因。

    除了已经成形、小有名气的作品之外,欧洲每年还会出现大量的实验电影,这些影片可能来自于电影学院、工作室以及一些个人。我个人非常乐于关注欧盟各国的电影短片,因为从这之中我们大体能够看出最新鲜的电影技术和想法的具体应用,它们就像种子一样,埋入电影界即可生根发芽。欧盟各国电影人的原创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这点上没有高下之分。

    此外,尽管世界各地的电影人都在抱怨缺乏经费和资源等问题,欧洲艺术电影却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因为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会向真正具有实力的电影人提供补助和税务减免。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说,欧洲的某些发行公司在翻新花样地阻止优秀电影作者和独立电影接触到它们的目标观众。电影人只有两种选择:其一就是参加电影节。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商出于利益考虑,通常只会做极有限的放映,接触到的观众数量少之又少。于是,很多影片就这样被压了箱底。其二,电影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和销售。而不必依靠只重利益,却并不在乎电影质量本身的发行商。所以,如何打通更多的由制片人直接控制的发行渠道是欧洲电影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北青艺评:目前欧洲电影在中国主流院线所占的份额极小,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彼得·萨拉德:有趣的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也和发行商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国的电影配额是欧洲电影面临的主要障碍,其实不然。事实上,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对非美国地区电影的配额,而真正起到阻碍作用的其实是疲于揣测中国观众口味的发行商。他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加“商业一点”的欧洲电影,这一方面显示出他们不敢在票房问题上冒任何一点风险,另一方面显示出某些发行商对观众的口味认知实在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