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业快速发展 与好莱坞亲密接触 一、印度电影市场全面发展 印度10亿人口每年花在电影票上的钱有20亿美元,到2012年这个数字有望增加30%。印度电影业是世界最大的而且最吸引人的电影业之一。随着人口和综合性影院以及数字影院的大量出现,它将得到迅速发展。依照现有计划,到2011年这个国家所有影院的一半将被新建或更新。到时候,即使欧洲和北美洲的综合性影院也无法同印度电影业的规模相媲美。不过印度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像很高的娱乐税和十分猖撅的盗版行为等。现在,影院的现代化建设正产生连锁反应。 主要的放映商为了控制电影质量和让大量产品进入影院,正使电影和发行趋向多样性发展,将出现泛地区性数字巡回放映影院。目前,电子影院正向单一放映转变。电子影院意味着电影可以同时在城市和农村影院放映,而不再需要分开到印度各地放映。几年前,这已经帮助印度电影业从低迷时期走了出来。尽管印度的多数影院是1.3k高清电子影院,而不是具有DLP投影技术的2k数码影院,但是它在数字影院的采用上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今年11月,印度已经拥有1400块数字银幕。一些影院在有效地为政府工作,根据政府规定,印度的娱乐税有多种多样。但平均而言电影票成本只有0.44美元,放映商在扣除税金和还了贷款后只能得到不到0.16美元的利润。 二、印度传媒聚集影视制作 由于有了迅速发展的经济和高度的创作信心作为支持,印度传媒业有意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甘当西方娱乐产品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市场,而是要成为媒体产品的创造者和输出者,从而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尽管宝莱坞大量制作并出口长片,可一旦涉及到其它形式的传媒产品,诸如电视剧,电子游戏或者移动应用软件,印度就落在了很多西方国家的后面。但是,这种局面正在发生迅速变化,印度电影业界几位排头兵式的人物呼吁更多的自制影视剧。 08年,印度动画制作航母DQ娱乐公司的主席塔帕斯·查克拉瓦提,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艾美奖的印度制片人,他与廊灯娱乐公司合作、为探索儿童频道制作的埃及主题动画<图坦斯坦>(Tuten-stein),作为一部出色的特殊种类动画剧集,赢得了日间类作品奖。查克拉瓦提说:“我们不再仅仅是服务提供者,如今,我们正在寻求真正的伙伴关系。”此外,他还补充道,印度的传媒公司现在除了能够提供专业制作技术,还能够带来现金赢利,尤其是在动画制作领域。 印度影视制作未来真正的走向在于移动设备。印度目前有2亿人使用移动电话,每月还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新增用户,这使得该国迅速成为各种移动传媒产品的重要市场。主要的游戏生产商正在逐渐认识到,印度将有可能会成为移动产品的国际销售中心。BAG电影与传媒公司为印度核心频道ZEE、索尼娱乐公司与星空卫视制作节目,老板阿努拉达·普拉萨德说,“如今,人们在与印度做生意时不能再对印度影视抱有狭隘的看法,而是应该做出全方位的审视。印度已经成为了一座实验室,重新铸造着我们要呈献给世界的影像。” 三、好莱坞伸出橄榄枝 在过去的18个月中,随着美国在很多国家娱乐业投资的下降,好莱坞大部分制片厂在印度电影市场的投资额度也大幅下挫,并一度降到很多年来的最低点,这使得包括迪士尼公司执行主席迪克·库克(Dick Clook)和索尼娱乐集团主席迈克尔·林顿(Michael Lynton)在内的好莱坞制片厂高层,都已经对孟买电影市场的长期低迷倍感郁闷,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去和这个美国第二大海外电影市场签单。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努力终于奏效:一些合约已经顺利签下,比如《爱人》就是好莱坞制片厂全资投资的影片;大多数的项目中,他们都参与了投资,很多制片厂常常在很多印度影片中注资50%。 迪士尼印度分公司计划在当地拍摄4部动作电影,这也再一次体现了好莱坞对印度电影业越发浓厚的兴趣。迪士尼的一位发言人介绍说,“已经确定的两部影片,包括由印度名演员卡茂尔-哈桑主演的《第十九步》,另外一部影片是由童星Dsrsheel Safari主演的《Zokkomon》。 这和世界电影产业正经受着巨大的变革有关,因为随着世界各国本土电影的迅速崛起,本土电影产业日渐繁荣,美国各大电影出品公司看到他们分享海外票房的大蛋糕正逐渐缩小。由于担心外国观众越来越多地被本土电影吸引过去,美国各大电影公司加大了合拍步伐,更多权威人士则担心好莱坞的到来将导致通货膨胀一一这种通货膨胀已经在困扰很多印度电影制片人。一年前,最贵的电影投资也只是1000万美元左右,但今天,一部电影投资在1000-1500万美元之间已经非常平常。演员片酬在去年也上涨了100%,华纳的福克斯和他的同事拒绝承认他们将加剧通货膨胀,他们认为通过和印度本士制片人联合组建团队能避免这点.而且也能从印度电影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也有很多批评人士认为,投资拍印度电影只是好莱坞的一个跳板,是为他们在印度拓展更大的市场铺平道路,比如本土化的印度迪士尼乐园,或者本土化的印度环球影业公司。 爱尔兰电影产业迎来20年未遇的繁荣时期 近年来,爱尔兰一度发展而还未成熟的电影电视业让人们尝到了甜头。有大量从好莱坞和其他地方的大投资大制作投入到爱尔兰,爱尔兰电影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也变得多样化,电影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国外制作人若要获得Section 481政策的帮助就需要和本土制作人合作,这也是劳兰的工作。“481政策最主要的好处是在开机第一天就给予现金作为支持。这是一个以支出为基础的优惠政策,是根据在爱尔兰拍摄时的花费来获得相应的资金,”他解释说。 另外一个促进该国电影业发展的因素是经济上所谓的“塞特尔之虎”(Celtic Tiger e-conotny,与亚洲四小龙相对),这让爱尔兰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电影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流,这也是爱尔兰电影业大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意大利本土影片发力 08年票房创新高 电影市场持续火爆 本土电影强势 意大利国家电影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意大利电影市场持续火爆,本土电影表现尤其抢眼,在季度票房排行榜上,前10名影片中本土电影占居6席,包揽了总票房的1/3强。一季度售出电影总票数为3190万张——该季度一向是意大利的票房强档,总销售金额1.895亿欧元(2.994亿美元),比创纪录的2007年同期还高,用欧元结算增长了3%,用美元结算,由于美元贬值严重,增长幅度高达13.3%。一季度的票房统计还显示,除了美国和意大利影片以外,其他国家影片票房急剧下挫,只有法国(5.1%)和英国(3.3%)两国影片市场份额超过1%。 在影片数量上面,意大利影片第一位:141部;而后依次是美国影片:139部;法国影片:40部,英国影片:27部。 国内观众重燃对本土电影的感情 回望2007年,意大利本土影片中有这么几部影片值得关注:执导过《天堂电影院》的托那托·雷的《隐秘》(Sconosciuta,La),凯拉·奈特利主演的多国合拍片《绢》(Silk),参加2007年柏林电影节的政治影片《云雀农场》(Masseria delle allodole,La)。还有由著名导演马尔科·里西执导、影星马克·莱昂纳蒂主演、记录球王马拉多纳崛起和沉沦的《上帝之手》(The Hand of God)。 法国电影市场体制备受推崇 营销策略胜出 市场体制健康“范本” 好莱坞无可争议是如今全球的电影中心,但是法国却堪称健康电影市场的模板。台湾导演侯孝贤解释说,在法国,凡“经营”电影都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回馈。在法国的电影中心,专门有一个为本土电影设置的“户头”,戏院要将每张戏票的11%交回,存入这个户头,来年再为其他法国电影拍摄所用。另外,因为电视台也会使用电影的影像资料,所以法国政府规定电视台每年要将总营业额的2%到3%也交给电影中心。据侯孝贤介绍,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法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要求使用电影影像的网络每年也要缴纳一定的营业收入,用于保证法国电影储备金的充足。后备资金循环系统的建立,至少保证了法国电影界可以定期有年轻导演涌现,不会像去年的台湾电影市场那样,十几年不出现一个新导演,突然一年间出了十几个。 法国电影联盟全球推销战略大获全胜 法国电影联盟是法国文化与通讯部国家电影中心领导下的负责影片海外发行的归口单位(国家电影中心每年拨给经费,法国外交部也给予“政策取向”赞助资金),对开拓海外电影市场实行管理、协调、咨询和服务等。该机构成立于1949年,至今已走过59年的历程。法国电影联盟设主席1人,现任主席是马尔加雷·梅内戈齐女士(为第二个任期,2006年连选连任),下设总代表1人(现任总代表为马克·毕栋先生),执委会由3名副主席(分别由制片人、导演和出口商代表担任)、司库、秘书长和执行干事组成,在巴黎拥有35名合作人员,在海外设有4个代表处(分别是慕尼黑、纽约、东京和北京)。法国电影联盟会员来自制片人(长短片制片人)、艺术家(导演和演员等)、出口商等。法国电影联盟会员具有国家电影中心颁发的执业证书,并按期缴纳年度会员费。 以影展推动法国电影走出去 举办法国影片专题电影节是法国电影联盟推动本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每年法国电影联盟都在世界各大洲轮番举行,电影节荟萃了最新的佳片,面向最广大观众,牵手世界著名媒体,加之流行艺术团巡回造势,热炒法国大片的“发烧点”,吸引了众多影迷眼球,为年轻的从影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和与当地同仁切磋交流机会。 法国电影联盟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制订了具体的国别推销战略,并疏通法国片发行中间环节,实行大力度的扶持政策。法国影片海外代理发行商们,作为法国电影联盟商业伙伴。是该联盟海外发行的“中坚”力量,法国电影联盟可按其发行业绩。在法国影片发行基金(帐户由法国电影中心掌管)名下,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政策。法国电影联盟还可根据海外发行商们的要求,邀请法国导演和影星参加海外法国影片首映式,或在巴黎接受各国新闻媒体独家专访。以达到促进和提升法国片在海外销售之目的。 2008年法国影展主打喜剧片,以“年轻人的电影”为口号,培养国外电影观众基础,取得良好的成效,喜剧片《奥运会上的阿斯特里克斯》大受中国观众好评。 韩国电影:2008喜讯缺席 急需把脉诊治 2008年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电影产业都在积极寻求发展途径,而对近在身旁的韩国电影来说,2008年是佳音缺席的一年,这一年韩国电影减产、市场占有率降低、电影公司破产、本土观众流失、类型片风光不再、艺人片约锐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韩国电影如此低迷?恐怕要归咎于出品苍促、制作粗糙、类型严重雷同、不注重市场变化等原因了。 韩国恐怖电影减产 质量低劣导致恶性循环 在韩国,每年的五月至八月可谓是恐怖电影的黄金季。就拿去年一年来说,在五月至八月期间就有数部韩国产恐怖电影与韩国观众见了面。其中也包括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奇谈》、《解剖学教室》、《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两个人》等恐怖电影。由于各恐怖电影的制片方都想抢占黄金季的市场,一场场激烈的档期之争在所难免。加上每年最先上映的恐怖电影几乎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为了讨个吉利,各公司更是不惜代价,想方设法抢先上映。 在一段时期内,韩国的恐怖电影非但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反而有退步的迹象出现。韩国恐怖电影的衰亡原因究竟何在?各制片公司都想尽可能地缩短拍片周期,以便抢在暑期档上映。许多计划在五月上映的电影早在三月就完成了所有拍摄工作。因此,许多人将恐怖电影称之为季节性买卖。在这样或那样的主客观影响下,韩国恐怖电影的制作陷入了恶性循环。过于追求拍片速度就无法保证电影的质量,电影质量的下降又直接导致了观众数量的减少。 最近几年,随着卖座的恐怖电影的减少,众多投资者都不愿为恐怖电影投资。许多计划中的恐怖电影都因无法找到投资者而夭折。有一部计划在明年上映的恐怖电影已完成了前期的筹拍工作,但就是因为投资者的资金迟迟未能到位,制片方只好将拍摄计划延期。 韩国电影亏损率达90% 电影公司纷纷裁员 韩国影坛连续两年不景气,国产电影亏损率超过90%。近日,各大电影制作公司纷纷宣布将开始裁员。 韩国一季度票房下跌9.4% 50部电影市场占有率仅37% 进入2008年以来,韩国电影票房持续低迷。根据来自韩国最大的多媒体调查公司CJ CGV的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韩国的票房总收入仅为3580万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9.4%,创下了2005年来的票房最低记录。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6月份的观众人数最多,为1426万人次,其次分别是2月份和5月份,其观众人数依次为1298万人次和1293人次。1月是韩国国产片的一个低谷时期,由于没有好片上映,导致观众占有率一度下跌。在2月份上旬,随着《追击者》的上映,韩国国产片的情势开始出现好转。上半年最卖座的电影是《追击者》,在韩国本土片当中,《追击者》的成绩排位第一,《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瞬间》、《人民公敌3》、《无防备都市》紧随其后。之后的影片依次是《曾经有一次》、《THE GAME》、《相恋第六年》和《傻瓜》。 韩国电影面临衰退 大力推进数字化 2008年日本三家大型电影公司为实现电影制片厂的数字化相继展开投资行动。 东宝公司宣布将向其位于东京世田谷的摄影棚投资50亿日元(1美元约合90日元),在2009年年底之前引进数字化的影像和声音编辑设备;东映和松竹两家公司也分别投资52亿日元和20亿日元建设数字化拍摄场所。虽然面临整体经济不景气的窘况,但日本各家电影公司仍希望通过投资数字化设备为电视台和电影院提供更高品质的视听产品。例如东宝公司除了增加更多的音响设备外,还将组建处理高清电影的编辑室和试映室,此外还将在CG技术的研究方面与早稻田大学进行合作。CG电影指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 动画片地位不容忽视 2008年的日本电影本土片的成绩比07年迈进了一大步,票房超越海外片的成绩令人欣喜,但是题材干涸、无法复兴本土文化、也为深入拯救市场造成了无法排解的困难。2008年日本票房市场排名第一的电影是宫崎骏《悬崖上的金鱼姬》,宫崎骏所取得的国际成就为日本动画树立了世界性的高度。全球卖座的《蝙蝠侠——黑夜之神》在日本反应冷淡,甚至打不入08年的日本十大电影票房榜,令整体外国电影的票房大减二十三点二个百分点,相反地,日本本土电影因为有《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效应,因此票房增加,令日本电影的票房再次胜过外语片。 每年日本各大电影公司都会投入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和人力制作出大量的动画电影。日本最长寿的动画系列机器猫,每年都会有几部多啦A梦电影出现在大银幕上。08年新版《哆啦A梦大雄的奇幻大冒险》《大雄与绿巨人传说》成功突破30亿日元。《蜡笔小新剧场版16:呼风唤雨,金矛的勇者》在全国317块银幕上映,首周末观影人数就超过了20万。《海贼王电影版2008》是这部热门动画剧场版的第九部,上映头两日观影人数为148,274人,票房收入162,014,400日元;《军曹大电影3》是该系列剧场版的第三部,上映头两日观影人数也突破10万人,成为该系列剧场版首映的最高记录。此外还有《名侦探柯南剧场版12:战栗的乐谱》、《相棒:剧场版》、《火影忍者疾风传剧场版羁绊》等,可以说,动画片目前成为日本电影市场上不容置疑的主流。 进口片市场疲软 日本的13家大型电影公司从1月至5月的电影总票房收入为670亿日元,比前一年下跌了13.5%,2008年票房的最大赢家非东宝莫属,票房收入达247.6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东宝公司发行的《花样男子最终章》仅上半年就达到37.9亿的票房。《魔幻时刻》、《背阴盛放〉、《诈欺师猎人》真人版、《巴提斯达团队的光荣》15.6亿的票房《少林少女》等也都为东宝的票房收入作出了贡献,《多啦A梦:大雄与绿巨人》33.7亿元,《名侦探柯南剧场版12:战栗的乐谱》、《蜡笔小新剧场版16:呼风唤雨,金矛的勇者》也都成绩不俗。 而国外电影方面却十分疲软,《我是传奇〉《夺宝骑兵4:水晶头骨》、《黑暗物质:黄金罗盘》、《理发师陶德》等都在日本陆续上映,但尽管上映的外国影片数量超过了07年同期,但票房却下降了21.5%。 美国演员公会和电影电视制作人联盟就网络电影的分账与资方交涉,不仅未果 ,而且还有大大影响日本戏院的映期和票房收入的隐患。08年日本电影院实施“薄利多销”的策略,一部电影的上映周期越来越短。很多的大型影院同时上映多部影片,只要哪部影片不受欢迎便马上撤出院线。另外,由于DVD价格便宜而且观看方便,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在家里看电影。因此,日本08年电影市场整体出现疲软的状态,上映的影片数量较之上年有所增加,而票房收入却不增反减。 新加坡:影院竞争激烈 大胆挑战新技术 3D电影节掀起三维技术狂澜 新加坡3D电影节名为3DX意为三维电影与娱乐技术节,是第一个专为三维技术而设的电影节。该电影节从世界各地的3D电影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映,比较令人关注的参赛作品,包括新线影业与华尔登传媒的作品《3D地心游记》,以及比利时制片公司的电影《带我去月球》。 3DX电影节由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主办,在这个机构的管理和调节下,新加坡娱乐工业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并为亚洲娱乐传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作用。媒体发展管理局首席执行官司谢德谦说:“3DX电影节会提供一个世界性的、专门性的平台,让电影制作人和科技公司能够向商业合作从业人员以及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 电影节的媒体赞助人包括:美国电影协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环球电视亚洲部以及星空卫视印度分公司,执行制片人由国际电视宣传与营销联合会的前任首席执行官吉姆-沙班出任。电影节期间主办方计划通过产品展示、科技论坛和各种庆祝活动的方式来宣传急速发展的3D技术,到时,掌握这项工艺的主要厂商都会出席。 本土影院竞争激烈 随着近日新加坡的Film-garde电影院开业,新加坡电影院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变得更为激烈,该电影院有6个放映厅、830个座位。自加冷娱乐广场(Kallang Leisure Park)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后,大型商场里的电影院不断增加。明年年底在大型商场Iluma内将会新建一家有9个放映厅、14001个座位的电影院。Filmgarde Bugis电影院将建在Iluma商场的第五层,占地3万平方英尺。该电影院还将和肖恩集团(Shaw Organiza-tion)投资的七家电影院进行竞争,这些电影院就在Iluma附近。 新加坡目前有4大比较成熟的电影院东家,即国泰公司(Cathay)、荣华机构有限公司(Eng Wah Organization)公司、黄金村影业(Golden Viuage Pic-tures)和肖恩集团。2006年,黄金村影业公司新加了15个放映厅,该公司为新加坡规模最大的影业公司,有73个放映厅,可以提供1万4510个座位让观众欣赏影片:接下来的是肖恩集团,他们拥有37个放映厅,1万零180个座位;国泰则有35个放映厅及7千1百零6个座位:荣华机构有限公司的放映厅和座位数分别为26和5千3百。 国泰公司也发展得很快,该公司在今年新开了一家拥有6个放映厅的电影院,根据该公司的高层人员透露,他们计划在明年2月再开一家有6个放映厅和1200个座位的新型多功能电影院。 新加坡的本土影院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多厅影院和新的服务层出不穷,此举被认为是补救新加坡本土制片能力不足的一大有力措施。澳洲:制片、融资、影院建设三管齐下 澳大利亚投资超豪华影院 迎合奢华消费需求 澳大利亚威秀娱乐集团领导下的一家拥有2亿美元资产的合资企业,2008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投资兴建了一座超豪华影院,并计划于年内开放。这家超豪华影院提供多项奢华服务,例如豪华预订席位、特别泊车、美味佳肴等,享受这样的附加服务,代价是35美元一张的电影票,这也就是所谓的“黄金级影院”。 这家“超豪华”影院却推出了“仅供40名顾客”的概念,正是这个超小容量,保证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影环境”,让观众享受一种“帝王级”的体验。 威秀的投资人在世界各地拥有500个放映厅,其中1/5都是黄金级影院。该集团的投资人对于在美国的收益十分乐观,他认为美国“奢华电影消费”的需求十分强烈,而威秀的做法只是很自然地在迎合这种需求而已。威秀在中国也有投资项目,例如位于台北最精华的信义计划区的中华纳威秀电影城(Warner Village Cinemas Centre),就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与澳洲的Villgae Roadshow Limited 耗资美金五千万,共同开发的亚洲最大的多功能影城。其中包括了十七个电影厅院和二十八家著名的百货、餐厅等,是目前台北最大的影城和娱乐与购物场所。 政府借史诗《澳大利亚》挽救旅游业 一部卖座电影中变化万千的景象,往往能让拍摄地点吸引力大增,澳大利亚本土的两大巨星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合演的《澳大利亚》作全球献映,澳洲旅游业期盼这套史诗式大片能刺激旅客人数急剧增加 新西兰凭借《魔戒》大大振兴了旅游业,外汇收益空前上涨,邻居有如此成功的例子,澳大利亚自然也希望如法炮制。豪华阵容的《澳大利亚》被寄希望于能在旅游业带来可观收益,因此已落实会在影片放映期间推行国际性的市场策略,务求更多人会到该国观光。“这出影片应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观赏,它将带领人们认识澳洲奇异的自然环境、历史与土著文化,实在是近年最重要的旅游业业宣传良机。”澳洲旅游部长坦言。 投资不断涌入澳大利亚 根据澳大利亚电影协会年度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08两年中,不少的投资源源不断地涌入澳大利亚,但是这些投资可能还是跟以往一样会用于制作非常低成本的影片。 对于澳大利亚的电影融资而言,现在引进了一个新系统,支持在当地制作的影片能获得高达40%的折扣,澳大利亚电影贷款公司(Film Finance Corpora-tion Australia)隶属于澳大利亚电影协会,同时也与澳大利亚银幕(Screen Australia)联姻。投资人对投资在2000万--3000万澳元之间的电影很感兴趣,制作这些影片可以不用事先融资。在2008年7月1日之前,也就是银幕澳大利亚步入正轨之前,产量上有所落后。因为澳大利亚电影贷款公司对于很多影片的生产都打开绿灯,这都得益于折扣制度的建立。 美国:全球电影输出巨头 产业局部微调 编剧罢工加州恐损21亿美元 美国电影业2008年受编剧罢工余波影响不容小觑,美国编剧罢工让加州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到2008年年底加州失去37700份工作以及21亿美元。编剧百天罢工还让加州年初的经济陷入萧条。如果演员工会也罢工的话,这一影响会加剧,经济复苏也将延迟一年。 虽然编剧罢工2月已经结束,但是罢工影响会持续一年。该行业的纠纷波及到了加州的经济引擎,加州目前的萧条状况会进一步阻碍该行业的复苏。编剧、演员和制片组通过经济渗透影响着零售业、专业性劳务、卫生保健和教育等行业。梅肯研究院估计,罢工会导致人们的薪水和工资损失23亿美元,零售减少8.3亿美元,个人总收入(包括工资,薪水、自营创业、租金、股息、利息和其他收入)减少30亿美元。 好莱坞制片厂:工作重心移向海外 近几年海外制作的影片渐渐开始和美国本土制作的影片展开竞争,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制片厂开始把工作重心移向海外,他们在海地、俄罗斯、中国、葡萄牙和德国所进行的巨大投资,也在无形之中把好莱坞放到了一个全世界电影工业中最特别的位置——不但要和当地的团队一起工作,还要和当地制作的影片一同竞争。 2008年,索尼宣布将在印度设立分部,而华纳除了在西班牙和佩德罗与奥古斯汀-阿莫多瓦开展合作之外,也和阿布扎比签订了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来制作阿拉伯电影。而环球公司,考虑到海外市场的潜力,最终决定将其“国际制片厂”设立在伦敦,领导其前进的则是福克斯的前执行官克里斯汀娜·格拉斯。至于派拉蒙和迪士尼,前者将目光锁定在法国、巴西和墨西哥,后者则因由人口数量的巨大优势而将市场对准了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就连一向在海外影片制作上最为谨慎的福克斯都公布他们最新的全球战略了。 由于海外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海外市场的票房正对好莱坞制片厂的美国本部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看到,除了好莱坞大片,海外观众对本地制作的影片也胃口大增,因此,好莱坞制片厂决定在海外观众的盘子里多加点国际风味的调料。这也就要求制片厂聘用更多的海外导演来参与到好莱坞大片的制作中来,或者干脆就为海外观众定做当地风格的影片。 美国电影业推片400部求自救美国经济 好莱坞在2008年推出影片的总数将是400多部,而在年底清货行动中推出的作品数量惊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好莱坞各大公司纷纷使出拯救今年收入的最后杀手锏,以求解决暑期档收入下降等三大难题。 好莱坞2008年的暑期账房不容乐观。自5月到8月的暑期档,北美地区电影票房总收入接近40亿美元,低于2007年创纪录的41.6亿美元收入。而到了关键的秋冬档,好莱坞的形势似乎举步维艰。每年的秋季档期,周末都充斥着很多小众的影片,票房总量无法产生大的改变,票房增长空间不大。来自尼尔森的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度北美地区的票房总收入提高,这跟电影票涨价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回报率降低是变低了。 从美国电影史来看,若干次经济危机都没有将电影业摧垮,反而因经济萧条、民众普遍悲观、其他类型消遣项目相对昂贵等原因,助长了美国电影业的发展,这就是所谓“口红效应”的一大体现。2008年美国深陷于次贷危机的泥潭中,但电影业仿佛加速运转,年底大量影片投放市场的策略,是积极救市的有力策略,对于美国这样成熟的电影产业体系而言,自我恢复机制总能有效启动。2008年,世界各地影市仍被好莱坞占据半壁江山,美国坐稳电影出口巨头宝座,但是对于局部问题仍需对症调整。2009年,如何应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电影格局,保持海外市场份额,同时拓展海外制片资源,是美国电影产业的重中之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