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创收视率记录的背后—你应该知道的剧作规律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16-02-13
导语

猴年第一天特将关于《西游记》的剧作分析文章再次分享给大家,编剧圈也借此机会祝大家猴年大吉~




电视剧《西游记》(六小龄童版)成为收视率之王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故事。

半年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其故事中能赢得高收视率的因素,本来觉得已经找的差不多了,正要就此写篇随笔。凑巧的是,最近阅读《《作家之旅》(Christopher Vogler)之后,这本书又给了我至关重要的启发:古今中外所有的故事,都遵循着古代神话模式,而所有的神话故事基本上就是同一个故事,都可以用“英雄之旅”的视角来解读。

看过《作家之旅》之后,我用“英雄之旅”的视角检测已经看过的各种故事,我发现的确如此。而且我还发现,那些准确地符合了“英雄之旅”原型的故事,都无一例外地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作家之旅》中,常常以《绿野仙踪》和《星球大战》作为讲解“英雄之旅”的例子,因为这两个电影最符合“英雄之旅”故事原型。而我在测试“英雄之旅”理论时,发现《西游记》竟然惊人地符合“英雄之旅”故事原型。

所以,我将把阅读《作家之旅》之前已经想到的因素,再结合“英雄之旅”故事原型,对《西游记》高收视率的原因做一分析。


1、主人公的外在目标和内在需求都十分清楚


在所有合格的故事中,主人公的外部目标和内在需求的清晰性都至关重要。若这一标准没有达到,故事则很难合格,就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唐僧、孙悟空,乃至八戒和沙僧,他们的外在目标毋庸置疑地是到雷音寺取得真经;而他们的内在需求也十分明确,就是获得救赎。唐僧是要拯救大唐百姓(其实,还有唐僧自己也不知道的一种救赎,他是如来的座前尊者被贬到凡间,他的西游英雄之旅,还可以获得个人的救赎,回到如来座前成佛);而孙悟空的内在需求,则是可以换掉罪人和在野神仙的身份,成为真正的职业神仙,并摘掉头上的紧箍咒。八戒和沙僧的内在需求也都是为了再回天界。


完整的故事设计,其主要人物一定要有人格缺陷,他们的缺陷会给自己带来旅途上的灾难或困境,并因此转变和成长。西游记也符合这点,比如唐僧不能识别真相,这给他及他的团队多次带来灾难和困境;孙悟空的好斗和傲慢,八戒的好吃懒做等,都曾给英雄之旅带来过灾难。

主要人物如果只有目标而缺少内在需求,以及没有明显缺陷,则人物会显得扁平,不仅缺少味道,削减观众的代入感,其参与的冲突也不会有十足的张力。


在很多“团队共同面对外界冲突”的故事中,有些作者都会忽略团队的整体目标,为了形成阴谋化悬疑化的情节,不惜让团队某主要人物另有目标,有些还干脆不为小团体设置核心人物。而西游记则没有这种毛病。整个团队的整体目标明确,团队有唐僧这位核心人物,他指出根本方向。虽然八戒时有分家散伙的行为,但这仅属于八戒个人短暂的“拒绝召唤“,一旦上路,他除了西去取经,并未另立的目标。


2、主要人物的经历,完全符合“从正常世界踏进非常世界”的故事原型



在中国古代长篇故事中,一般都会对主要“书胆”人物做小传交代。在《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无疑是主要书胆,所以这两位人物都有自己的小传。“大闹天空”和“江流儿一家的悲欢离合”这两部分,虽然极其精彩,篇幅也很大,但只能视为“西游英雄之旅”的铺垫,即先向受众展示他们的正常世界,以便和之后的非常世界形成反差,同时还高效率地介绍了故事背景。


“西游英雄之旅”真正的开始,还是从唐僧离开长安之后。故事终于把一个肉身凡胎之人,从正常的人间社会给扔进妖魔遍地的非常世界。而另一位书胆孙悟空,自从被唐僧解救之后,他再也不是那个正常世界里独来独往的自由者,而是要顶着紧箍咒,时刻小心护卫没有缚鸡之力的唐僧,无疑,他也是从正常世界被扔进了非常世界。

更为明显的是另一位主要人物八戒,他在高老庄呼风唤雨,享受着人间的快乐,但是自从进入取经团队,之后的各种惊险事件,和他的高老庄生活形成了巨大得反差。


3、冒险召唤和拒斥召唤


在“英雄之旅”故事原型中,冒险召唤和拒斥召唤,是前后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西游记》基本上有这两个步骤。

大唐众生面临灾祸,必须找到解救办法,观音菩萨给出答案,必须有人开始冒险之旅取得真经,这是对唐僧的冒险召唤。

冒险召唤中,必须确立赌注,而且赌注越大越好。而在西游记的冒险召唤的赌注里,是整个东亚大陆人民的福祉。

拒斥召唤,在孙悟空这儿表现的很明显。当一贯独来独往追求自由的他,遇到了唐僧之后,他进入了个人的非常之旅,而且要不停地面临两难选择,打妖怪则唐僧不允许,离开唐僧,则个人的救赎难以实现;但在一开始,他还是有了一次拒斥召唤,即离开唐僧,前往龙宫找龙王聊天。

拒斥召唤的步骤中,人物一般表现为犹豫或恐惧,但很快他会在反方给出的更大灾难前,被激发出复仇意志,或在鼓励和支持中迎接挑战。

西游记中,孙悟空先是被龙王鼓励,而之后,他被更大的灾难“紧箍咒”完全带入了英雄之旅。


4、导师和第一道边界



在“英雄之旅”故事原型中,除了必须的步骤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人物原型,如导师、信使、伙伴、边界护卫等。在所有的故事里,导师必不可少。

西游记中,明显有一位导师“观音菩萨”。按照《作家之旅》或《千面英雄》的理论,导师的功能是帮助英雄做好面对未知的准备,提出建议、指导和给以魔法装备。但同时,导师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在英雄背后温柔地踢上一脚,把他踹进未知的冒险中去。


观音菩萨前后几次给唐僧建议,并为他装备魔法和宝物,对孙悟空也行使着同样的功能。所以说,西游记里,明显的具备“导师”这一必不可少的功能人物。

从导师那里领取了魔法,并被导师踹进未知世界之后,英雄之旅正式开始,并进入第一道边界。

在电影的结构中,进入第一道边界即是第二幕的开始,很多时候,荧幕上会明显出现迥异于第一幕的自然景观,甚至是出现界碑等标志。而在西游记这种长篇故事中,意味着将要马上遇到真正具有魔力的妖怪。实际上也是如此,唐僧和孙悟空两人在进入第一道边界前,他们虽然遇到些小麻烦,但基本上还是老虎、劫匪等正常世界的对手,而一旦孙悟空带上紧箍咒,师徒两人完全履行了之前的故事步骤之后,进入第一道边界,马上就遇到了真正的妖怪——非常世界的非常对手。


5、考验、伙伴和敌人


孙悟空在第一道边界之前,因为遇到的都使在实力上不成比例的对手,而他又很快被紧箍咒制住,在唐僧的眼里,他到底有何本领,他们师徒二人是否能够顺利取经,还需要经过考验。

打败黑风怪是对孙悟空的第一次考验,唐僧需要知道他究竟有何本领,观众甚至于孙悟空本人,也都面临疑问,在对战真正妖怪时,孙悟空是否能够胜任,因为他之前毕竟也是一位在野的妖怪。


然后,就是遇到伙伴,具有不同性格,且人格有一定缺陷的伙伴,如八戒、沙僧和只能做马的小白龙,这一点和《绿野仙踪》完全相像。

伙伴完全聚齐,之后的吃人参果事件,可以视为对整个团队的考验。而且这个考验中,还具有另一个功能,因为唐僧吃了人参果,而他的肉体成了更为沉重的包袱,故事扣子由此完全系紧。


6、接近最深的山洞和磨难




“唐僧肉”开始成了妖怪们抢夺的稀有补品,在故事扣子被完全系紧之后,接下来的英雄之旅就要接近最深的山洞了。只有如此,故事张力才会有递进感。

在电影或舞台剧中,接近最深的山洞,意味着进入或接近对手的总部,此时需要和边界护卫交手,或干掉主要对手的保镖。但是在西游记这种长篇故事中,他需要干掉各种来历各种本领的妖怪,经历各种磨难,有时甚至是导师故意设置的障碍和考验。

在英雄之旅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人物原型,除了导师、伙伴、敌人、信使等之外,还有变形者和骗子,这两种功能人物,在西游记中可以说被利用的最为充分,这一点有目共睹,不再举例细说。


7、报酬、返回的路和复活以及携万能药回归


这几个阶段,在英雄之旅中,必不可少。而“返回的路”在电影或舞剧中,意味着开始了第三幕。

西游记中,以上四种都有充分体现。如报酬即取到的真经;返回的路,即是他们在返回途中,仍需要再次遭受磨难,甚至真经也面临被毁;复活意味着他们已经得到净化,个人身上的缺陷总算得到完善或改变;携万能药回归,和西方故事中取得能拯救大地的圣杯一样,取经团队终于携着能拯救大唐百姓的真经而回归。

以上除了“人物目标和需求”之外,其余内容都是以“英雄之旅”测试西游记故事。可知西游记完全符合这一神奇的故事模式,而只要符合这种模式的,几乎没有例外的都会获得较高收视率或票房。除上述原因之外,西游记的还有其他几个好的因素。


一、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互相反衬



取经四人组中,至少有三人的性格可谓天壤之别。即孙悟空的“动”区别于唐僧的“静”,孙悟空的好斗区别于唐僧的“仁慈”;孙悟空的“不食人间烟火”区别于八戒的“食色性也”,唐僧和悟空的“勇猛向前”区别于八戒的“自私退缩”。

而在人物的外部形象上,孙悟空的精瘦区别于八戒的肥胖,悟空的快捷区别于八戒的迟缓;唐僧的慈祥区别于沙僧的凶恶。

沙僧特色较少,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可能作者力所不逮,实在不能再给他更多的特色;二是可能作者有意为之,以沙僧的沉默寡言和无特色,如相声中捧哏高手一样,反衬其他三人的特色。我更倾向于承认第二种。


二、冲突强烈


让内心需求十分强烈的主要人物奔向目标,然后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灾难性的阻碍,这势必会引发强烈的冲突。而西游记完全符合这种经典的冲突模式。


三、身份错认和人物性格带来的喜点


身份错认在所有的喜剧中,都是最经典有效的喜剧手段,很多喜剧作家在写作时,总是千方百计制造身份错认。

西游记中,因为主要人物有变化神通,所以它本身已具备了最能制造身份错认的先天因素,随时都能利用身份变化制造喜点。




取经团队的性格差异本身已具备性格喜剧的因素,而八戒个人的性格更有着经典的喜剧性格。在所有的喜剧作品中,他和莎士比亚所塑造的福斯塔夫,在性格上极其相似。可以说,猪八戒在世界喜剧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喜剧人物。


四、串珠结构的优势


作为连续剧,它每一集或两集就有一个独立成章的故事,追剧的观众即使漏掉一两集,也并不影响持续观剧;而一两集形成一个故事,因故事已较早就交代好了主人公的总体目标和需求,所以每个故事可以尽快进入实质性冲突,故事简明可辨,特别适合理解力不强的儿童,和记忆力不强的老年观众。


五、演员的造型和表演


还有故事之外的一个因素。就是西游记中演员的造型和表演,基本上是继承了舞台戏曲中的造型和表演,而这些都已经完全深入人心,观众可谓从小就经过这这种审美培训,能以最快的速度对孙悟空等人物产生代入感。

综述


虽然不是所有的优秀故事都完全吻合“英雄之旅”故事原型,但这种神奇的故事原型,的确是赢得广大受众的基本保证。

《西游记》获得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符合了“英雄之旅”的故事原型,在它这个经典例子中不难发现,只要人物的外在目标和内在需求明确,故事进程中只要具备那十二个经典的节点,以及具备了应有的功能人物原型,冲突和喜点很容易召之即来,在这种基础上,故事并不需要太复杂,便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版权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