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经钞癸部

 木林森木2016 2016-02-13

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五十四至 一百七十 癸部不分卷

太平经钞癸部

〈起〉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去浮华记,〈止 〉都曰大顺之道。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 万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养育万物。 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 天地失常道,即万物悉受灾。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 ,中法经纬,星辰岳渎,育养万物。故曰大顺之道。

    神人真人圣人贤人自占可行是与非法

古者神人自占是非,得与不得,其事立可观也。不但闇 昧,昭然清白。神道至众,染习身神,正心意,得无藏 匿。善者出,恶者伏,即自知吉凶之法,如照镜之式也 。于此之时,贤明自安,时不再来,物不重应。乃得独 盛,洽远方,故事见,其应见,慎无拒逆,撰以为宝器 ,可谓得天地之心意矣。其事时矣,事皆职矣,神道来 矣,贤者谋矣,吉人到矣,邪者不来矣,清明见矣,四 方悦矣,幽人隐士出矣,得天心矣,得治术矣,邪不发 矣,自然达矣,真人来辅矣,天下善应矣,各以其事来 矣,去愦乱矣。此应出腹中,发于胸心,乃若雷电之应 证也。﹝起﹞夫瑞应反从胸中来,随念往来,须臾之间 ,周流天下。心中所欲,感动皇天,阴阳为移,言语至 诚感天,正此也。﹝止﹞

   〔附〕道典论卷四妙瑞篇引太平经云:“人君 为善于内,风雨及时于外,故瑞应反从人胸中来。故有 可欲为,皆见瑞应,何有不来者乎?夫至诚乃感皇天, 阴阳为之移动,谁往为动者乎?”“身形不能往动也。 动也者,冥乃心中,至诚感天也。”

念者能致正,亦能致邪,皆从志意生矣。使能动天地 ,和阴阳,合万物,入能度身,出能成名,贤不肖皆由 斯生。故贤者善御,万不失一也。“人腹中有过,反面 赤,何也?”“心者,五藏之主;主即王也,王主执正 ,有过乃白于天也。”“惊即面青,何也?”“肝者主 人,人者忧也,反●肝胆为发怒,故上出青也。”诸神 皆有可主,以万物相应。故令人常自谨良,而顺天地, 而灾不得复起也。

外学多,内学少,外事日兴,内事日衰,故人多病, 故多浮华。浮者,表也。华者,末也。夫天道远入邪中 ,不能自还。所谓〈起〉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 根,与阴阳合,与神明同。核事文者,考核异同疑误不 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乃居野,其文错乱,不可常 用,时可记也。〈止〉守本者,治若神矣;守中者,少 乱而烦矣;守末者昏矣。故贤者守本戒中,不敢从末也 。夫能守之不止,方方善来者,无拒逆,撰为宝器,万 世不复易也。人力自为善者可厄乎?邪辟夷狄却乎?兵 革绝乎?杖策绞无声乎?四方安乎?道路通乎?人君明 乎?神策:大人守之动四方,中士为之令臣良,小人为 之不相伤。其辞约,其法明,占神文乎可不行。不能持 乎,慎无伤以拘奸乎?

    以自防却不祥法

顺用四时五行,外内思正,身散邪,却不祥,悬象而思 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罗网政治鬼神,令使不得 妄行害人。立冬之后到立春,盛行用太阴气,微行少阳 之气也。常观其意,何者病为人使,其神吏黑衣服,思 之闲处四十五日,上至九十日,令人耳目聪明。立春盛 德在仁,气治少阳,王气转在东方,兴木行,其气弱而 仁,其神吏青衣,思之幽闲处四十五日,至九十日,令 人病消。以留年行不止,令人日行仁爱。春分已前,盛 行少阳之气,微行太阳之气,以助少阳,观其意无疑, 深思其意,百邪服矣。立夏日盛德火,王气转在南方, 太阳之气以中和治。其神吏用之得其意,口中生甘,神 吏赤衣守之,百鬼去千里。夏至之日,盛德太阳之气, 中和之气也,其神吏思之可愈百病。季夏六月,盛德合 治,王气转在西南,回入中宫,其神吏黄衣思之,令人 口中甘,每至季思之十八日。立秋日盛德在金,王气转 在西方,断成万物,其神吏白衣,思之四十五日至九十 日,可除病,得其意,令骨强老寿。秋分日少阴之气, 微行太阴之气也,逆疾顺之。立冬之日,盛德在水,王 气转在北方,其神吏黑衣。令人志达耳聪,守之四十五 日至九十日,百病除。此五行四时之气,内可治身,外 可治邪,故天用之清,地用之宁。天用之生,地用之藏 。人用之兴,能顺时气,忠臣孝子之谓也。此名大顺天 地阴阳四时五行之道。故道为仁贤出,不为愚者生矣。

    盛身却灾法

年十岁,二十年神。年二十,四十年神。年三十,六十 年神。年四十,八十年神。年五十,百年神。年六十, 百二十年神。年七十,百年神。年八十至百二十,神尽 矣。少年神加,年衰即神灭,谓五藏精神也,中内之候 也。千二百二十善神为其使,进退司候,万神为其民, 皆随人盛衰。此天地常理,若以神同城而善御之,静身 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 以靖,守以神,兴以道。故人能清静,抱精神,思虑不 失,即凶邪不得入矣。其真神在内,使人常喜,欣欣然 不欲贪财宝,辩讼争,竞功名,久久自能见神。神长二 尺五寸,随五行五藏服饰。君仁者道兴,君柔者德生。 中心少有邪意,远方为之乱。神气周流,疾于雷电,急 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故人生百二十 上寿,八十中寿,六十下寿,过此皆夭折。此盖神游于 外,病攻其内也。思本正行,令人相亲爱。古之求寿, 不失其道者。天地有常行,不可离本也;故求安而长存 者,慎无忘此道本元也。故画图以示后来。陈人物生受 命之时,久远以来到今,不失阴阳传类,更相生而久长 ,万万余世,不可阙也。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为 君,衰即为民;盛即得道,衰即受刑。夫孝者,莫大存 形,乃先人统也,扬名后世,此之谓善人谨民。天地爱 之,五行功之,四时利之,百王任之,万民好之,鬼神 佑之,五藏神留之。遇一得生,今且失之。离我神器, 复为灰土,变化无常,复为万物矣。

    分别形容邪自消清身行法

道之生人,本皆精气也,皆有神也。假相名为人,愚人 不知还全其神气,故失道也。能还反其神气,即终天年 ,或增倍者,皆高才。或求度厄,其为之法,当作斋室 ,坚其门户,无人妄得入;日往自试,不精不安复出, 勿强为之。如此复往,渐精熟即安。安不复欲出,口不 欲语,视食饮,不欲闻人声。关炼积善,瞑目还观形容 ,容象若居镜中,若窥清水之影也,已为小成。无鞭策 而严,无兵杖而威,万事自治。岂不神哉?谓入神之路 也。守三不如守二,守二不如守一,深思此言,得道深 奥矣。

    通神度世厄法

天之生人,万事毕备。故十月而生,与物终始,故可度 灾厄,致太平。〈起〉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 功乃久长。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躯 〈止〉。道为贤明出,不为愚者。能用之者吉,不能用 之,宁无伤无贼哉?

    贤不肖自知法

上士高贤,事无大小,悉尽畏之;中士半畏之,下士全 无可畏。上士所以畏之者,反取诸身,不取他人。心开 意通无包容,知元气自然之根,尊天重地,日月列星、 五行四时、六甲阴阳、万物蚑行动摇之属,皆不空生。 鬼神精魅六合之间,表里风云雷电不空行也。此皆有神 有君长,比若人有示,故畏之,不敢妄行。中士半畏之 者,上不知元气自然之有术,才知今见风雨云气与生物 也;尚时言天无神,不畏列星日月也,才知大火北斗。 下士则不知土地山川之广大可●,才知耕田,种其所有 ,治其家眷术也;不知四时五行可以何履也,但知随而 种树之,收其利耳;不知六甲阴阳为神,通言其无有也 。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圣学不止成道,道 学不止成仙,仙学不止成真,真学不止成神,皆积学不 止所致也。

    利尊上延命法

一曰延命。夷狄自伏法万种,其类不同,俱得老寿。天 地爱之,其身无咎。所以然者,名为大顺之道。道成毕 身,与天地同域。古者为之,万神自得,欲知其效,瑞 应自至,凶祸自伏。帝王以治,不用筋力,能知行此, 夷狄自伏,行之不已成真人。故圣人之教,非须鞁揣击 而成,因其自然性立教。帝王所以能安天下者,各因天 下之心而安之,故得天下之心矣。是道修古文,人本生 时乃名神也,乃与天地分权分体分形分神分精分气分事 分业分居。故为三处。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 ,余气散备万物。是故尊天重地贵人也。故三皇五帝皆 立师,疑者跪问之。故国常治,虽灾厄亦可愈也。

    王者无忧法

大顺之路,使王者无忧无事致太平。夫天地不大动摇, 风雨不横行,百神安其居,天下无灾矣。万物各居其处 ,则乐无忧矣。何以致之?仁使帝王常乐,道使无愁苦 也。若帝王愁苦,即天下不安。夫帝王,天下心也;群 臣,股肱也;百姓,手足也。心愁则股肱妄为,手足行 运不休止,百姓流荡。是其自然相使也,天亦如是也。 天失道,云气乱,地失道,不能藏矣。王者与天相通。 夫子乐其父,臣乐其君,地乐于天,天乐于道。然可致 太平气,天气且一治,太上皇平且一下。天地和合,帝 王且行吾道,何咎之有?道者,天之心,天之首。心首 已行,其肢体宁得不来从之哉?

    还神邪自消法

分别三气所长,还神守身。太阳天气故称神。形者,太 阴主祇,包养万物,故精神藏于腹中,故地神称祇。精 者,万物中和之精。故进退无常;天地阴阳之精,共生 万物,此三统之历也。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此三者乃成一神器,三者法君臣民,故不可相无也。 故心神动摇,使形不安,存之不置。利其可安即留矣, 不用其可安即去矣。始学用其可,安之教之,久久自都 安不去矣。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人气亦轮身 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 散,水绝鱼亡。故〈起〉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 怒喜也〈止〉古者明师,教帝王皆安身,使无忧,即帝 王自专矣。天喜太平气出,无不生成。天恨形罚之气出 ,莫不杀伤,万物莫不被其毒,故同忧也。天不守神, 三光不明;地不守神,山川崩沦;人不守神,身死亡; 万物不守神,即损伤。故当还之乃曰强,不还自守曰消 亡也。

    和合阴阳法

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 ,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 冥,自刚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有下,自君 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 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阜。此道之根柄也。阴阳之 枢机,神灵之至意也。

    令人寿治平法

〈起〉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 。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 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 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 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止〉也。欲正大事者,当以无 事正之。夫无事乃生无事,此天地常法,自然之术也, 若影响。上士用之以平国,中士用之以延年,下士用之 以治家。此可谓不为而成,不理而治。大道坦坦,去身 不远,内爱吾身,其治自反也。

    七事解迷法

以德治身何如,及以治万民致大和之气何如,善而不达 ,何能安哉?以仁、义治身何如,及治万民何如,善而 不达,何能安哉?以礼治身何如,及以治万民何如,善 而不达,何能安哉?以文治身何如,及治万民,善而约 束,使不得为非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以治身何 如,及治万民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以灭武兵革 治身何如,及以治万民何如,善而不达,何能安哉?然 此七事,亦不可无,亦不可纯行。古者神人治身,皆有 本也,治民乃有大术也。使万物生,各得其所,能使六 极八方远近欢喜,万物不失其所。乃当自然,能安八方 四远,行恩不失牦毛。今未能养其本末,安能得治哉? 今此上德、仁、义、礼、文、法、武七事各异治,俱善 有不达,而各有可长,亦不可废,亦不可纯行。治身安 国致太平,乃当深得其诀,御此者道也。合以守一,分 而无极,上帝行之,乃深乎不可测,名为洞照之式。

    救四海知优劣法

天生人凡有三等:第一天生,第二地生,第三人种类。 受命天者为人君,受命地者为人臣,受命人者为民。君 者应天而行,臣者应地而行,顺承其上;为民者属臣, 转相事。凡是三气共一治,然后能成功。故上之安者, 其臣良也。臣职理者,其民顺常。民臣俱善,其君明, 其治长。太平者以道行,三气悉善,合乎章也,怀道德 不相伤也。故大人治道,以平天下,救四海,恩及夷狄 ,祸不得起,其善证日生,凶不得来。中士学道为国臣 ,助其治也,度其家,辟祸灾。其次治道,损其父母, 反远游,德独小薄,才脱躯也,安能辅明王助国家哉? 能平四海者天助之,为人臣者助为治,与地谋;才自脱 者,道狭小无可得治。此三人皆度世,老寿有大小不同 邪?

    是神去留效道法

神人言:明行效道,视命在谁乎?令人昭然觉悟,知命 所从来。法审谁者,持其正也。人法阴阳生,阳者常正 ,阴者常邪;阳者常在,阴者常无;阳者常息,阴者常 消;阳者常生,阴者常杀。人日三变,象三气,其政殊 异,相与分争乖错,不相从也。而习使其常,守人形容 者,吉。唯有真道者,能专精自殊异也。不学者,则不 知神去留之效,立见之物,不可隐也。故君子制尸不制 鬼。人不卧之时,行坐言语,分明白黑,正行住立,文 辞以为法度,此人神在也。及其瞑目而卧,光景内藏, 所念得之,但不言,神在内也。及其定卧,精神去游, 身不能动,口不能言,耳不能闻,与众邪合,独气在, 即明证也。故精神不可不常守之,守之即长寿,失之即 命穷。人之得道者,志念耳;失道者,亦志念耳。

    救迷辅帝王法

大道变化无常,乃万里相望;上下无穷,周流六方;守 之即吉,不守即伤,阴阳开辟以为常。其付有道,使善 人行之,其寿命与天地为期。夫德有优劣,事有本末, 凡事悉道之也,将兴者得善,将衰者得恶。比若土地, 得良土即善,得薄土为恶。善上合天,贱者都泽。坐者 为主人,行者为流客。此尽道也,善人行成福,恶人行 成灾。善人得以为福德。尊者得之驾乘,卑者得以步足 。圣贤得以度世,小人得之,不相克贼。此皆道也。教 不重见,时不再来。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道行, 身得度世,功济六方含生之类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