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遗韵白叶村

 哲然在阅读室 2016-02-14
城岚溪从明溪罗翠村的翠竹洋发源,流经黃沙坑、姜坊、大陂、湾内后在白岚转了个大弯,穿过三公里的峡谷后,一直铺展到月牙形的后门山前。这里豁然开朗,一个名叫白叶的古村就落在这山间小平原。
明溪县盖洋镇的这个小村,聚族而居,五六百人中大多姓余。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余兴祖从江西南康迁居宁化柳杨里叶林乡(明成化七年入归化,即明溪),后因月亮山下多箬竹,其叶可包粽,俗称白叶,故名白叶村,迄今已千年。从县志看,居住白叶的余氏,长期默默无闻,到了乾隆年间突然发达,灿烂一时,至今留有奇特的“功名街”。功名街,埋没不了曾经的辉煌。 "金白叶,银白岚,城墙湾里准路行,白岚女对白叶男,便是嫁对了郎"这首民谣所传唱的是清乾隆年间白叶和白岚一带的殷实与富足。  
这条功名街,弯来拐去,两侧是民居,砖墙古厝与木屋。按北斗设七星墩,长约千米,原先横铺了数以百计的条石,镶砌清一色鹅卵石。不过,都只是儿时的记忆了,现如今都在水泥路面之下了,除了几处石砌的半月形“星墩”外,能证实此言不虚的,唯有沿街沟边米许高的石子墙基都是用拳头大小的溪石垒砌的。
街的中段空出一处通道,迎面便是余氏祖祠。祠前街边,曾经耸起一座举人余秦杲的功名牌坊,两侧围墙高约一米,用六角的橄榄形青石砌成。当地人说,周朝江山八百年, 八百块橄榄石寓意像周朝八百年一样长久。
可惜,举人牌坊在“文革”时拆毁了,只剩橄榄石墙和街边一字排开的“功名碑” 。其实只存七组石旗杆的基座,所幸获得功名者的名字和年代依稀可见。县志记载,白叶村出过4个举人、10个贡生,其中3个举人,6个岁贡出在乾隆年间,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余观汉。  当地人相信,白叶村的这条功名街,也叫进士街,是乾隆皇帝给封的。它与乾隆六年的亚魁举人余观汉有关,因为他是明通榜进士。民间传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主考官的失误造成的 。
乾隆二十八年,余观汉带着老师给主考官的推荐信,进京参加会试。考得不错,主考官认定是状元卷,就把它带回家赏读,结果忘了列入排名。直到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单诏告天下了,才发现错漏了余观汉。怎么办呢?当地文化人余作海这样记录民间传说:乾隆帝“特加封余观汉为明通榜进士,并在其家乡允许建进士牌坊一座,进士街一条,凡文武百官路经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谢龙恩。”
所谓明通榜,就是在规定录取的名额正榜之外,吏部从会试落选卷中,拣选文理明通者续出一榜,叫作“明通榜”进士,它低于进士,稍高于举人,用于补授出缺学官。作为雍乾年间的特殊产物,余观汉这个明通榜进士是入不了“进士录”的,虽获“拣选知县”的功名,也只是一个等待补缺的知县,不知后来是否上任了?  但毕竟,余观汉起了好头,白叶余家从此人才辈出:余梦熊,比余观汉迟12年中武举,获拣授卫千总——负责漕运的正六品武官;余步章,比余观汉迟42年中举,是否入仕不详;余秦杲,57年后以第十三名中举,拣选知县。  白叶村的10个贡生有9个出自清朝,民间常把贡生也尊称为进士,如把恩贡、岁贡分别称为恩进士、岁进士 。白叶村也不例外,乾隆年的举人余观汉、余步章、余梦熊(卫千总),岁进士余观云(建安县学训导)、余观撰、余肇存的功名碑至今犹存。
事实上,功名街最大的功名是两部著作:举人余秦杲的《余春圃集》和岁贡余秦柏的《余坦庵集》,它们见于省通志,存目于县志。而两位举人“拣选知县”,这一拣往往要等十几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也选不上。倒是廪贡余秦傅拣选台湾凤山县巡检,成为县令辖下的正九品,执掌练兵、巡逻等职权。这是白叶村唯一入县志“仕宦”条目的余氏子弟。子孙获得功名,父母、祖父母就有可能博得封赠。
从昔日的举人牌坊门走进去,面前是两座余氏祖祠,右为任贤公祠,左为闻远公祠,轮流供奉十世祖的牌位:为什么呢?  原来,在白叶村肇基的余兴祖有3个儿子:长子余宣忠迁居顺昌,次子余思恕迁居将乐,三子余克仁也于宋雍熙二年(985年)迁居将乐光明乡。十世祖莲台公怀念故土,南宋景炎初年(1276—1278年)从光明乡迁回白叶村。十四世祖任贤、闻远兄弟俩在此繁衍。
任贤公祠由一人多高的砖墙围护,墙外地面全是石铺,昔日的显赫可见一斑。院内的地面也由鹅卵石砌成,大小均匀,排列齐整。祠分三进,在院前搭戏台,墙上留有戏目。最显眼的是考试捷报,从清朝到民国,显示着文脉的传承。  相比之下,更早建的闻远公祠的门楼气势不凡,飞檐翘角,耸如官帽,青砖为墙,条石为框,门侧墙面图画生动。余其明说,这叫八字门楼,主人必须取得功名,当年全村八座八字门楼,有两座是举人余观汉家的。祠堂左右各开小门,门前遗有石旗杆基座,院地全是鹅卵石铺就,正门前还特意镶了两条青石为饰。祠内分三个厅,占地约三百平方米。天井的鹅卵石地面青苔泛绿,悬挂的大鼓小鼓安安静静,这里是宗族祭祖、议事的场所。但余氏衍生的小房宗祠都兼作书院,许多余家子弟从祠堂起步,走出大山。 
 白叶余氏排辈为:肇自观秦、传之有宋、迭作铭臣、家兴犹尔。从县志看,观字辈出的举人、贡生、秀才最多,秦、传辈次之。这可能与当时的学风有关。  祖祠背后是月亮山,其状如月牙,满月升自山后,故名。山不高,却竹林茂密、古木森郁,想必村里人都将它视为禁地。所谓文脉的传承,重要的是有浓郁的崇文风气,更重要的是怀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而在更早的年代,传说太平军犯境时,一位伍姓将军受困祠内,后破墙突围,至今留下新旧不一的遗痕。可以佐证的是,1982年,在白叶村发现一口花岗岩质的石臼,臼口沿周阴刻“太平天国天朝侍王天年”字样,专家确认为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队用品,现由明溪县博物馆保存。战争与和平,在这里有着乡土版教材。
临河的路边,建有一座将军庙。每年的元宵节,村里人会用轿子把将军的坐像抬到余氏祖祠,一番仪式之后,吹吹打打去游访白叶村的每一户人家,每到一处,鞭炮响起,噼里啪啦,有时烟花齐放,天空闪亮。将军一走,尾随的孩子们就去抢供品了,主人喜欢他们哄抢,糖果啊饼干啊水果啊,抢得越热闹,今年越旺。这天晚上,白叶人家门前摆的酒席,不论是谁,吃喝随意。
从白叶村的主街——功名街向两旁民居延伸的边巷,都是鹅卵石小道,通向新楼、旧厝杂处的农家小院。当然,也通向歪斜的木屋、倒塌的古厝和长草的废墟,让人惊讶于一座古村落的格局变换。  白叶村是按传统文化元素布局的:沿着月亮山脚,挖了十二口池塘,以收十二个月的“煞气”,出于闰月考量,附加了一口小池塘,现已全部废弃,而在当时,直接有利于养殖、观赏、调节气候。城岚溪在邻村曾家埠反转了个大弯,出于某种期望,白叶的余氏先人在村口铺设了二十四级台阶,以应合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与功名街的九曲为长、七星为广的吉祥寓意一样,无不彰显这座千年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功名街尾,幸存一段老街:路面以鹅卵石铺就,大户人家则用更细小的石子,在门前砌出扇面状。
白叶村与泰宁、将乐的僻壤交界,离城近百里,在古代却是人烟稠密的集市,沿街的民居毗邻紧挨,下雨天从街头走到街尾,布鞋几乎不湿。现存的古民居多为明清建筑,约三五户人家,用几丈高的封火墙隔开,形成宽约米许的狭长小巷,曲折勾连,迂回串通,陌生人入内,如陷迷宫,有的巷口设有门楼,既防火,又防盗,还可避雨。
推开依呀的木门,走进土墙或砖墙围成的院落,地面条石纵横,鹅卵石密密麻麻,常走的地方,油光发亮。大户人家的庭院,地面用石子砌出各种动物。看得出,当年白叶余氏的生活精细而奢华。  邻村的曾家埠也是个千年古村,曾氏始祖曾景森宋代就已在此肇基。数百年间,两个村的人口相差总是三户,这在当地传为奇闻。曾家埠后遭匪寇,除了一户因梦外迁,全村灭绝,仅存废墟,连留下的一口大井也被填埋了。现在,这个村的山地归白叶村管理。  按当地民俗,失过火的地基不再建房,漫步村中,可见一些空地。更有一些古厝年久失修,或久无人居,以断墙,以房屋架子,甚至以菜地的方式,惹人怀古、慨叹。  城岚溪不息奔流,古村落的传统民居艺术也在流失!
文/詹昌政、傅黎明、江月兰图/王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