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尼族音乐

 侗乡人1961 2016-02-14

哈尼族音乐

2009-10-19 12:21:41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573 网友评论 0 条


 
 
两名哈尼族青年身着盛装,载歌载舞
 
哈尼族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 族自治州和 思茅、玉溪、西双版纳等地,人口1058836人(1982年统 计)。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支系甚多,哈尼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语支。方言土语差别颇大

 \

 

两名哈尼族青年身着盛装,载歌载舞

 

哈尼族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 族自治州和 思茅、玉溪、西双版纳等地,人口1058836人(1982年统 计)。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支系甚多,哈尼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语支。方言土语差别颇大,民间音乐丰富, 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3类。

 

民歌:主要有“哈巴”(叙事歌)、“阿哧”(玩 的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 “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 差”(祭祀歌)等6类。 哈巴 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逢年过节, 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内 容广泛,有12篇,包括人类的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 节令、 农事活动、 处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叙事性 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规矩和道理。 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听众帮腔和2人对唱、听众帮腔两 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 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咏唱。 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语言音调紧密 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

 

歌舞音乐:有“哈瑟”、“罗作”、“得波措”、 竹筒歌舞等,以及为鼓舞、扇子舞、木雀舞等民间舞蹈 伴奏的由鼓、 锣、镲等合奏的打击乐。 哈瑟、罗作 流行于红河地区,由于与当地 族歌 舞音乐相互交流,音乐风格大同小异,哈瑟意为手舞,以 手的动作为主,音乐节奏舒缓适中,旋律优美。罗作的跳 跃动作较大,音乐节奏紧促,旋律欢快,加上舞者、围 观者的拍掌击节伴唱,和不时发出的呼喊声,气氛尤为 热烈。哈瑟和罗作均有简短的舞蹈歌曲自由地穿插其间。DYCMS_info_next

鼓舞、扇子舞、木雀舞为哈尼族所特有,由打击乐伴奏, 节奏较为单一,保留了古老的风貌。 得波措 是西双版纳等地哈尼族爱尼人最有代表性 的歌舞,有慢速和快速两种,前者比较古老,后者欢快 活泼,如勐海县的《得波措》: 竹筒歌舞 流行于澜沧、勐海、孟连和景洪等地。 由一群妇女拿着1米长的背水用的竹筒顿地击拍,边唱边 舞,或齐唱,或一领众和。曲调高亢悠扬。竹筒击节有 固定节奏和变奏两种,兼有大鼓、 锣、镲等乐器伴奏。

 

器乐:哈尼族吹管乐器较多,有梅巴(巴乌)、哩 噜(草杆)、扎比、俄比、册节(栽秧号)、乌翁、切 波、期哩、亚加、确索、葫芦笙等。弹拨乐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乐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构造和小三弦相同,置琴筒于两膝间,用马尾弓子演奏。打击 乐器有鼓、象脚鼓、竹筒、 锣、镲等。器乐曲多来自民歌和歌舞曲。

 

1949年后,哈尼族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哈尼族聚居 的红河哈尼族 族自治州于50年代成立了民族歌舞团。 专业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创作了 不少反映哈尼族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如歌剧《多沙阿波》、歌曲《阿波毛主席》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