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性与宗教性的完美结合——晋城玉皇庙元代彩塑二十八星宿欣赏 作者:颜旭茂 在收藏的圈子里转多了,会以为本土艺术是中国当前的审美主流。但事实也许相反,文化大环境早已彻底西化,美术自不能幸免。大众的审美观明显是倾向于西方那一套,何况美术教育那一块早已被西方体系一统天下。中国传统美术只能跟中医药一样蜷缩在角落里接受国人的唾骂。哪怕是受到西方的大师们充分肯定也不能让国人找到自信。这是一个自卑到骨子里的民族。 在这种氛围下,清宫的西洋国画家郎世宁得到极度追捧。其在民间的热度甚至盖过了本民族许多超一流画家。 按照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郎世宁作品也许勉强可入能品。他的成功在于维护了清朝王室对自己的僵化庸俗的审美观的自信,也很有预见性地肯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土豪们的审美标准。 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但是客观地说,西方美术的写实手法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郞世宁相比于当时的国画家,他的优势正在于写实的能力。 ![]() ![]() ![]() ![]() ![]() 郞世宁作品 中外美术的相互交融自古就有,只是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的不多。影响最大的也许要算擅长湿衣画法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在文化自信彻底丧失的当代,如果一定要推出一位接受过外来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艺术大师,我认为元代的刘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的水准远高于郎世宁。 刘銮:亦称刘元。元代雕塑家,字秉元,今天津市宝坻县刘兰庄人。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等。他学识广博,绘画与雕塑兼长。《元史·方技传》云:“有刘元者,尝从阿尔尼格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刘銮的师傅是尼泊尔人阿尔尼格。阿尔尼格也在元朝供职,可惜作品已不可考。但看刘銮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人物鼻子的特征),阿尔尼格应该受过西方写实雕塑的影响。不知来自欧洲本土还是上古犍陀罗地区。 刘銮与郎世宁相似的地方是:在充分保留中国艺术的线条语言的前提下追求高度写实。刘銮比郎世宁幸运(抑或不幸)的是:他没有被宫廷的庸俗审美所逼迫,得以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美术的优势。那就是更多的主观性和精神内涵,而不是以模仿自然为最高境界。 可惜!想要被国人高度认可,他还少了点噱头。比如像郞世宁那样的宫廷画家与外国人的双重身份和帝王妃子的题材,虽然那都是与艺术全不相干的东西。还好,官员的身份毕竟让他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名字,这在古代雕塑艺人中可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儿。 现在公认为刘銮作品的似乎只有山西晋城玉皇庙中的《二十八宿彩塑像》。猛然一看,这组雕塑是典型的中国泥塑作品,尤其是衣服与彩饰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中国。但是在人物动态和比例上却与欧洲传统雕塑有着若隐若现的相似性。脸部与手的刻画方面,也在传统的程式之中融入了不少写实的手法。 表现神秘与静穆的宗教之美似乎不是写实语言的强项。应该说,道教的星宿和佛教的罗汉是宗教题材中比较适合刘銮这种趋向于写实风格的雕塑家的。他可以不必像表现佛陀一样地排除其个性,而仅仅保留那些严格的仪轨和神圣的宗教性。也可以更为自由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美。相对于中国的其它宗教雕塑来说,这组人物的个性与写实感显然是很强的。但是刘銮并没有忘记这是一组宗教造像,他给这组人物赋予了莫名的神秘气息。虽然从五官的某些细节来看似乎很写实,但整体造型的程式感却非常明显。再配合以带着宗教暗示的肢体动作与表情,透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宗教式梦幻感。这才是本组作品得以成功的关键! 总体来说,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组将写实性与宗教性结合得很好的颠峰之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手机版|Archiver|雅昌艺术网 ( 粤B2-2003005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