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蒙花园,陶渊明梦里的桃花源
一 思蒙花园,正好是一个世外桃源 花园村,位于溆浦县城西10公里处的新潇湘八景之一的思蒙乡南十里的思蒙溪边,入口狭窄,夹岸悬崖峭壁,几能通人。丹霞地貌之间,杂以溪谷冲积平地,土地肥沃,溪流纵横。游鱼细石,历历可见。杨柳依依,桃花灿烂。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山上翠竹成环状生长,或翠绿,或淡黄,或长于山腰,似裙;或长于山顶,似帽。偶有苍虬老松,风雨岁月,刻于虬枝之间,一派智者气象,让人不禁脱帽致敬,深思不已。至于青绿油茶,如盏桐花,烂漫杜鹃,交颈百合,更是让人留连忘返。烟雨朦胧,雾霭蒸腾,人行溪边山上,缥缥渺渺,就是到了莲池瑶台,也就不过如此。
思蒙花园,究竟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隐者陶渊明到底是个智者。在“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之后,就研读史书,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神游,于是就是在抒发个人理想的时候,也总不忘做到有根有据。他的《桃花源记并诗》就是这么一个有根有据的人生梦想。 二 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一个人生梦想
在这里,我们先读读陶先生的《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个《记》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呢?其具体的和平、安宁生活,也就是陶渊明的梦想社会,是通过《桃花源诗》来说明的: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也就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
由此可见,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陶渊明这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无法实现,这也就是他的思想本质。因此,我们就完全可以说《桃花源记并诗》也就是他的一个梦想。
三 这个梦想,是陶渊明读书读出来的 首先,他读熟了屈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就知道屈原为什么要去寻找黔中郡。那是因为黔中郡是楚国的一非常富裕的地方。也是因为那里的人非常的机智勇敢。秦王两次让大将白起攻下黔中郡,又两次被当地五溪蛮人收复,后来秦王挟楚王要求割让的也是这个黔中郡。于是先就有了屈原的好奇,在他第二次流放的时候,就不辞辛劳地来到了这个黔中郡,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年,写下了《离骚》、《涉江》等千古绝唱。后是有秦王灭楚后,依然在这里设了黔中郡。再就是汉高祖刘邦听说这里的人曾经在项羽弑义帝后在招屈亭号哭三日,称赞这里的人仁义,就将这里设作义陵县,并改称黔中郡为武陵郡。 其次,他读透了历史,梦想就找到历史的依托。《史记·楚世家》说“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说: “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后汉书·郡国志四》也说“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 《水经·沅水注》记述西汉武陵郡建置缘起云: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续汉书·郡国志》别载武陵郡乃是由黔中更名,事在高祖五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楚国时代就有了楚黔中郡,它的郡治是一直治到汉兴时代而不易地的。这个郡治在哪里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溆浦卢峰镇梁家坡发掘的古城遗址证明,这个遗址就是楚黔中郡和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这里发掘的大量秦兵兵器也正好证明了当时秦兵攻打黔中郡的历史史实。由此,陶渊明也就有了避秦时乱的奇想。在哪儿避呢?因为“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诗、记中都没有说。毕竟陶先生描绘的也就是他的一种理想、一种梦想。 但是,清代文豪曹雪芹说:这些秦人就是在溆浦避的秦时乱。
四 蓼汀花溆,曹雪芹说桃花源就是在溆浦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说:……… 贾政听了, 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 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 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 诸公题以何名? '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 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贾政听了,更批胡说 . 于是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以进去.'说毕,在前导引, 大家攀藤抚树过去. 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 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 皆穿墙而过。 …… 这大观园的景布置得让人一见就是“武陵源”,就是“秦人旧舍”,是“蓼汀花溆”。曹雪芹肯定是没有到过溆浦的,但他肯定是读过屈原和《水经注》、《说文解字》的。他是从屈原的《离骚》、《涉江》里知道溆浦的,知道溆浦有大量的香草和美丽的花草的。他是从《水经注》里知道溆浦是因为境内有一条溆水而被称着溆浦的。当然,他从《说文解字》里知道这个“溆”就只有一个含义:就是水名,在溆浦县。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武陵源、桃花源在溆浦也就是说这是没有歧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