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的标准是什么

 无为洪建国 2016-02-14

经常听到“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这句话,却一直不够明白:什么是“以强亡”的标准?

 

后来想想:夏朝、商朝皆被附属国所灭,秦被民变与诸侯遗贵合灭,隋朝被民变与军阀合灭,宋朝被外族灭,元朝被民变与外族结合体所灭,明朝被民变与附属国合灭,清朝被民变和列强、权臣合灭,但是周朝、晋朝、唐朝都是被自己的诸侯或军阀取代的!。

 

即使有人说,东周不算朝代而西周是被内奸与外族合灭,东晋不算统一朝代而西晋是被附属国或外族所灭,北魏和南朝宋、齐、梁没统一就不说了,可是唐朝怎么看要么是太后亡的要么是军阀亡的,这跟汉朝亡的如出一辙。也许马上有人说吐蕃陷过长安、回纥劫过洛阳,但看看年代距唐朝灭亡还有一百四十年之久,牵扯不上“以强亡”还是“以弱灭”。

 

唐朝最后一百年:元和年间把吐蕃当菜切,会昌年间对回鹘大反攻,大中年间收复河西故地并基本收服了党项,咸通年间彻底平定安南又打得南诏永不复侵。即使黄巢之乱后唐朝名存实亡,留下的卢龙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就足够将契丹压服于关外了,西川节度使也可以随便给南诏脸色看。这跟汉末都是如出一辙的(曹操征乌桓、东吴收岭南、蜀汉平南中),而且草原新霸主黠戛斯汗国还对唐朝十分恭顺(黠戛斯人自称是李陵之后,与唐朝皇室都姓李,一直向唐称臣朝贡),不像东汉后期的鲜卑还敢一度屯兵数十万搞对峙。

 

不管怎么说,军阀、藩镇虽然不听朝廷的话,但他们的国号都是唐,对外首先都是说:唐国节度使某某……汉末同样各地州牧军阀分立,并不以朝廷为君父,却把国号为汉的地盘当做羔羊一样瓜分,所以内部分裂、朝廷的衰落并非“以强亡”的否定因素。汉朝与唐朝,应该说前次或被外戚亡或被后宫亡,最终都被军阀瓜分。虽然民变都很大,但都被军阀扑灭了,外患也被军阀压于外。

 

莫非“以强亡”除了内外关系,还要考虑疆域大小?毕竟都是统一王朝,但强弱仍然能导致疆域变迁。唐朝灭亡的时候,国土已经萎缩了不少,与极盛时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汉朝灭亡时除了河套一带失去及对西域影响力有所削弱外(西域大部分仍然在汉朝势力影响下),国土无大幅变迁。如果以末期国土大小而论的话,汉朝的的确确比唐朝强,而且也算得统一王朝中唯一到灭亡时还基本保持了强盛时的疆域(在此只说基本,而且强盛时的疆域并不以最大时为标准),可以说是“独以强亡”。

 

唐朝没有亡于外族,没有亡于附属国,而且其军阀还扑灭了民变,最终是被自己的军阀所瓜分,但如果以五代十国总面积不如三国总面积,又以唐末的疆域较盛唐时疆域大为削减,就说唐朝当不得以强亡,那我也确实没话可说了。

另外,很多人会说清朝末年也保持了强盛时的疆域,虽比最大时削减了很多,但仍然足够大。可惜,清朝到灭亡时仍然到处是外族列强的租界,以及海关、外交、政治等权利被外族控制,还欠着款呢,最后辛亥之役的民变也没被扑灭反而瞬间席卷十余省。


总结“以强亡”的标准:

1、统一王朝;

2、末期依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非亡于外族、附属国、民变;

4、末期疆域无大幅度削减。

 

是故,中华四五千年之间,“独汉以强亡”。

 

附录:

 

王夫之  《读通鉴论》 

            卷八   ○桓帝  【九】

    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强天下。张奂、皇甫规、段颍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强莫尚矣。乃以习于战而人有愤盈之志,不数十年,矢石交集于中原,其几先动于此乎!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ウ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非以纾边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于不倾,而艾之若此其酷。人长乐杀之气,无虏可杀而自相为杀。自相杀,则自相敝矣;自相敝,则仅存之丑类,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国兵息,而五胡之祸起。佳兵不祥,遂举旷古以来富强卓立之中夏趋于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

 

这便是“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的原句,后来经过网友的流传,成为了“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笔者写此博客时,是按照后一句来寻求标准的,对于王船山的真实原句倒未加细思。

此句后面还有一大段转折的句子,王夫之是以文人思想家的角度来说,虽然汉以强亡,但那样世风好杀的末世却造成了汉末三国间的百年战祸,中原之地人口锐减,后来遭致五胡乱华。当然,如果让韩信、李靖等以武将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或许又是另一番大论了,毕竟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候,保持尚武之风对于民族的存亡也是很重要的。

 

总而言之,汉朝虽然分作两汉,综合来说却比其余被分作两部分的王朝要做得好一些。周朝、晋朝、宋朝只有西周、西晋、北宋能作为统一王朝,另一部分是半壁江山;秦朝、隋朝、元朝的昙花一现又被民变所倒,证明统治的基础未能牢固;虽然被武周截断的唐朝作为两部分也同样是统一王朝,但唐朝的中衰被外族所趁,尽管最终又回到了对外的强势,可毕竟有了那段惨痛的记录;明朝、清朝各自作为整体的朝代,在衰败之后的沉痛更甚。

 

汉朝自高帝立业平定中原,虽有白登之耻却仍能在边境防御,待到文景之治积蓄国力,汉武帝至汉宣帝是对外大展雄风的时代,即使西汉末年内部衰败也能保持外在的霸权,新朝和随后的大乱固然削弱了中原的实力,但外族仍不能侵扰内陆。光武中兴再度创业,明章之治时期既繁荣国内又向外出击,汉和帝至汉安帝是盛衰之际,对外保持了霸权,汉桓帝至汉灵帝时期汉室又衰败了,却依然对外强势,北虏、西戎莫能侵,黄巾之后天下大乱,马超让西戎敬畏,曹操让匈奴臣服,公孙让东北诸夷胆寒,东吴安定东南和岭南,蜀汉统治着西南诸夷。虽然也有一些耻辱,但汉朝自始至终都保持了退可防御、进可扩张的态势,可御敌于外,可兵锋所指,到汉朝灭亡时依然保持了很大的版图,较之高帝定中原、光武统一国内时的疆域,都已大为扩展。

 

附二:

较长的政权,其兴盛期、中兴期如下(夏朝情况未明,故不计入):

1、商朝只能毛估了,兴盛期前1600-前1450年合计约150年,第一次中兴期前1300-前1160年,第二次中兴期前1100-前1060,合计约180年,商朝前期的兴盛期未必能达到怎么样(史书对其有夸大),第一个中兴期才是其真正强盛的时代;

2、周朝,兴盛期前1063-前900年合计163年,第一个中兴期前874-前858年,第二个中兴期 841-781年,合计76年;

3、秦朝,兴盛期前350-前210年合计约140年,偏居一隅的时间太长,但如果只从秦王政即位开始算显然不符合秦国的实力,统一时间太短;

4、汉朝,兴盛期 前202-前33年合计约169年,中兴期 25-184年合计159年,其实是两汉合体;

5、北魏,兴盛期 386-516年合计130年,但是偏居一隅时间太长,从未实现统一;

6、唐朝,兴盛期 618-755年合计137年,第一个中兴期 765-783年,第二个中兴期 788-875年,合计105年;

7、辽国,兴盛期 916-1080年合计约164年,但是偏居一隅时间太长,从未实现统一;

8、宋朝也只能毛估了,兴盛期 960-1110年合计约150年,中兴期 1140-1190合计约50年,统一时间太短;

9、金国,兴盛期 1115-1208年合计93年,拥有中原但从未实现统一;

10、蒙元,兴盛期 1206-1323年合计117年,统一时间不够长;

11、明朝,兴盛期1368-1505年合计约137年,第一次中兴期1522-1540年,第二次中兴期1567-1618年,合计69年;

12、清朝,兴盛期1636-1796年合计160年,第一次中兴期1813-1842年,第二次中兴期1878-1894年,合计45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兴盛期,是由兴到盛的时期,并非指一开始就很强盛,起点大多是能够在群雄之间领先。而截至时间是要求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虽然有的盛衰不明显,但仍然能知道其大致时间点。中兴的要求并没有兴盛期那么高,因为中兴是在基础已经开始动摇的基础上的振兴,只是下坡路上的回升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