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9248401012yoe.html http://baobao.sohu.com/20160118/n434850077.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9248401012yoe.html http://baobao.sohu.com/20160118/n434850077.shtml 最近有些家长得知我即将退休,常常在看病时关切地问我何时退休?此话的弦外之音是希望我能继续干下去。我能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不是因为我多高明,而是彼此之间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信任。不管我何时退?干还是不干都不重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何一位医生不管干到何时都是要退休的。因此家长您从孩子患病中,在与医生的交流过程中,从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才是最为重要。今天我想从一个即将退伍老兵的角度,结合我自己不成熟的经验与家长您共同小结一下。 有人说过一句话“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我很认同这句话。这其中理应包括在与孩子患病的经历中,家长您的心理更加健康,人应该变得更加成熟、坚强和冷静。说实在话,在我几十年的行医经历中,我最怕遇见那些心理素质极差的父母,过度的紧张和焦虑给孩子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远的不说,昨天我碰见一位母亲,抱着女儿急匆匆地闯进门诊,我当时正在给病人看病。这位妈妈也不管不顾地急着问我,她孩子的眼睛为啥出血?我说你应该带着孩子先去眼科看看,她告诉我已经看过,并且做了血常规检查,希望我立马看看血常规结果有无异常。看着她焦急万分的样子,我只好放下手中的病人,看了结果一切正常,并且做了解释。事后,待我看完手中病人后,再给她孩子看感冒的时候,我与她聊了起来。这位家长,我很熟悉,多次带孩子来看病。她是一位典型的焦虑紧张的家长。我告诉她,其实你孩子的眼睛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由于你过分紧张,给孩子带了太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对孩子是不利的。她认可我的看法。 对于一个年轻的母亲,孩子得病有点紧张是在情理之中。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经验的慢慢积累,一般情况下,对于孩子患病的心态,父母会慢慢地变得冷静和坚强起来。但是对于过分焦虑的父母,这个心理成熟的过程始终停留在原点,尽管孩子一天一天在长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大凡焦虑的家长,经常会在孩子患病过程中,有如下共同的特点:其一、喜欢胡思乱想,就像上述的母亲一样,孩子眼结膜下的一点出血,马上联想到是不是血液病;其二、不能客观介绍孩子的病情,往往夸大其词,常常将芝麻说成西瓜,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一定的误导,导致许多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和住院治疗;其三、由于过度担心孩子病情,急切希望孩子很快恢复好转,常常违背了疾病自然转归的规律,频繁跑医院,过度滥用药;其四、由于过度紧张,对于医生的意见和建议,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判断,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延误了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其五、对于孩子患病缺乏积极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恐惧孩子患病,因此对于孩子的病后康复采取了消极过度的保护,穿得多,捂得严,结果孩子体质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恢复,患病的次数越来越多。孩子频繁的患病,反过来又加重了家长的紧张和焦虑。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始终走不出这个怪圈:紧张—患病—更紧张—再患病。。。。。。。 以上我重点谈了一个家长心理素质和心态对于孩子的健康和疾病诊治影响巨大!其实在我多年的工作中,有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患病中,心理得到极大锻炼,变成了一个坚强智慧的父母,在他们健康的心灵保护下,孩子的病也少了,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改善。比如大家熟悉的安安妈、宽宽妈等,还有许多我熟悉的父母,我不能一一列举。这就是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良性的循环结果,放松—少病—更放松—健康。。。。。。 在此,我只想告诉各位家长,在孩子患病过程中,家长首先最最应该学习的是自己心态的改善,心理素质的提高,遇事坚强些冷静些。这样孩子们只会从您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中少了一分折腾多了一份健康,您自己也会少了一些烦恼多了一些快乐和幸福,家庭也不会鸡犬不宁更加和睦,您说是这个理吗?反之孩子成天笼罩在您过度焦虑和不安全的心理阴影下,孩子不仅会经常患病,身心也不会健康成长。 关于如何调整家长的心态,减少过渡的紧张和焦虑,我以为家长您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理方式看待孩子成长中的所有的问题和麻烦,慢慢调整自己养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您才能获得养孩子的快感和幸福感。同时您需要家里人的支持和及时的安抚,必要时可以去看看心理医生。孩子的健康需要一个快乐的家长,尤其是妈妈。您说呢? 今天我想接着谈谈家长从孩子患病中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要想孩子少患病的前提也应如此。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病,任何一个孩子患病一定有其原因。这原因无外乎外因和内因。外在的原因包括天气的变化、食物的改变、以及我们家长的养育理念和护理方式等;内因就是我们孩子的体质和先天遗传的疾病等。而这一切家长您了解吗? 我曾经在我的博客里谈到一个观念,孩子患病不一定都是坏事,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通过孩子患病过程,家长您可以了解到孩子平日健康状态下无法得知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腹泻的发生,就可以知道孩子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能吃多少?孩子肠胃功能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清;有的孩子在反复咳嗽中才发现是过敏体质所致的哮喘;有的孩子在体检中发现了贫血,才进一步查清了还有地中海贫血的存在等;只有家长您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这些体质和毛病,聪明的父母才能针对孩子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我在门诊经常碰见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体质和疾病了如指掌,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家庭的具体实际想出了许多简单有效的办法改进孩子的体质。我有一位孩子的父母,他们有一个两岁大小的儿子。第一次我给他们的孩子看病时,这位孩子三天两头的感冒发烧,体质很弱,母亲为此精神都要崩溃。我与他们父母一起分析了孩子频繁患病的原因,主要是平日捂得太多,锻炼太少,体质太差;喂养不当,食欲极差。他们在接受了我的意见后,开始了从三分饥饱开始,不多吃一口,从七分寒做起,慢慢减少孩子的衣服,同时经常带着孩子做户外活动,配合中医捏脊疗法,孩子的体质大大增强,原来每月都要病一到两次,现在半年都很难感冒一次。简单的感冒,妈妈也会自己在家处理,洗洗鼻子,做好护理,有了平日好的体质,孩子恢复很快。春节后,两口子带着三岁的儿子来看我,在这么冷冻的天气,孩子只穿一件绒衣。这就是一位聪明的妈妈在了解自己孩子后,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做的非常正确有效的事情。 但是日常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知道孩子有病往医院跑,孩子病不好,只知道埋怨医生用药不当。没有静下来想想我的孩子为啥病?为啥反复病?为啥治疗效果不好?这一切与孩子的体质有何关系?针对孩子的不同体质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孩子?另外,孩子有没有一些长期影响健康的疾病?比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家长您对此有何了解?平日又为此做了一些什么?不好好了解这一切,减少孩子的患病,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我希望更多的家长,能从自己孩子患病中,学会更多地了解他们。 上周的某天晚上吃完饭看完电视,我习惯地打开了电脑,一上网就看见一位家长给我的留言“尤医生,我很高兴与你分享我的快乐。我孩子只从按照你的建议,每天坚持洗鼻子,配合锻炼,现在感冒少多了。春节后,我心里一直为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纠结,担心他上幼儿园会经常生病。现在我很高兴地告诉你,儿子不仅很乐意上幼儿园,而且至今一次感冒也没有发生。前两天,流了一点鼻涕,我立马就加强了洗鼻子,很快鼻子就不再流了。看到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健健康康地回家来。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现在终于可以放下来了。我从内心地真心感谢你。” 看到家长的留言,我从内心为孩子的健康高兴,更为这位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我立马回复家长,“你是一位有心人。” 要说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没有用心那是假话,也不可能。但是从我每天看过的无数病人中,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家长要坚持给孩子洗鼻子的家长不少,但是能像这位家长克服困难,坚持下来的的确不多。有的家长因为自己对其有怀疑和顾虑,有的是因孩子不太配合而打了退堂鼓,有的是看到孩子鼻子好些就不再继续洗鼻子了等,导致效果不理想,孩子的感冒不断,鼻炎时好时坏。 从这位家长对孩子坚持洗鼻子的事情中,我们到底从中悟出些什么?我以为家长对孩子的疾病和健康要做有心人。何谓有心人?这就是对孩子的病和健康,不光是嘴上说担心,还要真正在行动上上心和用心;不仅是在孩子有病时,更要在孩子没病时用心;遇到到困难不会退缩,而且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对孩子健康有益的事情不光是做一下就OK了,而是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这就是真正的有心人。家长您是吗? 中国有一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是有心人,功夫才能做到家,而不会半途而废。同样的一件洗鼻子的事情,在效果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除了孩子的体质和鼻子情况有些差异,我以为主要在于家长您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有心人。 家长您从孩子患病中到底要学习什么?我以为应该从一个有心的妈妈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心人。 家长从孩子患病中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四)---如何观察孩子的病情(2012-03-05 14:16:46)
孩子是否患病?如何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孩子的用药效果如何?我以为搞清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家长必须从孩子患病中应该学习的东西。 首先家长您要学会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得病?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非常了解自己孩子健康时的表现如何?比如吃奶、大小便、精神和面色,以及哭声等要了如指掌。如果自己的孩子突然之间有点反常,与平日不太一样,就要立刻引起家长您的注意,在脑袋里打上一个大问号,孩子是不是病了?接下来就是观察,比如测量孩子的体温,一次正常不算,要多观察几次才能说明问题;比如大便有异常,要及时留取大便标本,放在保鲜袋里,及时送医院检查等。 家长从孩子患病中到底应该学习什么?(五)——三分治疗七分护理(2012-03-11 08:12:08)
我想通过这位家长在家护理孩子的过程,告诉家长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于孩子的疾病应该采取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什么护理在疾病的过程中要占七分治疗仅占三分?为什么护理这么重要?难道药物就不重要了吗?下面我将对此道理慢慢与你道来。 孩子为什么患病?家长您想过吗?我以为大部分原因是与家长护理不当有关。比如孩子腹泻多与饮食喂养不当有关,吃得过多、过饱和过杂等;感冒常常与孩子衣服穿得过暖有关等。因此,护理不到位常常成为孩子患病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既然如此好好护理不仅可以直接消除病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还是治疗孩子疾病的重要手段。比如喂养不当所致的腹泻,常常只需要适当控制和调整孩子的饮食,适当加点益生菌,甚至不需要服用任何药,腹泻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转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七分护理三分治疗的最好例子。 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的病主要靠药物治疗才好,所以孩子一有病,家长带着孩子跑医院跑药店,不是给孩子吃药就是打针,但是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我想告诉家长,孩子患病期间应该是三分药物七分护理。为啥这样说?其一、孩子体内具有强大的疾病修复能力,好好护理孩子就是保护、调动和促进孩子体内的正气,以抵御和去除体内的邪气,促使疾病慢慢得以好转。比如在发烧期间,给孩子多饮水、食以清淡食物,结合头部的冰敷、温热水擦身等护理措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退烧环境,缓慢顺利度过发热期;其二、药物只有在护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致病的药效作用。换句话说,没有护理支持仅靠药物,不仅治不好病,反而药物的副作用更加严重。比如孩子感冒流涕鼻塞咳嗽,有的家长给孩子同时服用好几种药,包括中西药,就是不去注意孩子的冷热护理和鼻子的处理,结果孩子感冒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反复迁延越来越重;反之做好孩子的护理,同时服用适量的对症药,感冒的症状常常很快减轻了;还有最近我遇到好几位发烧的孩子,家长不停的给孩子服用大量的退热药,不仅烧没有退,反而白细胞降到了一千以下,体质和抵抗力越来越差,感冒反复持续十多天;这些就是对护理为主药物为辅道理的最好佐证。 护理为主不仅要体现在孩子的患病过程中,也要贯穿于孩子疾病的康复中。我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孩子病好了,并不代表孩子就好了。”其实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孩子病好了,但往往体质尚未完全恢复。这时稍不注意很容易病情反复,比如腹泻后孩子的胃肠功能非常脆弱,食物恢复稍快一些,孩子就会再次腹泻;还有感冒的孩子病后汗特多,不宜外出吹风等。这些血的教训望家长切记心中。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还体现在另外两个方面。其一是三分医院七分家庭,这如何理解?孩子患病后,家长带孩子上医院看医生寻求病因和治疗方案,我以为这应该只占三分;七分精力应该放在家里。道理很简单,孩子吃饭、睡觉、服药、观察和护理孩子都在家里而不是医院。因此,我很反对家长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医院而忽略家庭;其二就是三分医生七分家长,这又作何解释?如果医生管孩子的三分治疗话,那么家长您就得管孩子的七分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您就是孩子的最贴身的护士。比如孩子发烧上医院看医生明确是感冒后,回家后对孩子发烧的护理主要靠家长您的细心照料,从喂水、喂奶、量体温、擦汗、擦身直到服退热药等;又比如孩子腹泻,也是家长您细心周到的护理,从合理的食疗到屁股的护理,事无巨细都得靠您亲力亲为。在家好好照顾好患病的孩子,这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假如孩子病情反复不愈,除了医生有责任之外,家长您的责任更大。由于孩子患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家庭才是家长您的主战场,护理好孩子才是您的主要任务。家长您说有无道理? 假如家长您觉得有点道理,从孩子患病中学点简单实用的护理常识那就非常必要了。比如鼻子的护理,物理降温、合理膳食、臀部护理以及客观细致的记录病情变化等。 这就是我对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一点理解和体会,供家长您参考。 家长从孩子患病中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六)---做一个有头脑的人(2012-04-10 06:17:40)
关于家长从孩子患病中到底应该学些什么?我已经先后写了五篇博客了。想想家长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要写的东西也不少,但是我以为家长您应该做一个有头脑的人,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我今天想与家长聊的话题,也是我为此题写得最后的一篇博客。 这么多年来,我观察到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病情了如指掌,好似孩子的半个良医;有的家长对孩子患病除了着急上火什么也闹不明白,即使有的家长看了不少书查了不少资料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家长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几乎每一个家长在孩子患病期间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学习,在思考。学习了解孩子得的什么病?这个病有危险吗?用什么方法治疗比较好?吃什么食物比较适合孩子?等等。但是家长学习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家长您是不是一个有头脑的人才是差距所在和问题的关键。 何谓有头脑的人?我以为就是四个字“冷静”与“思考”。 善于思考的前提必须要头脑冷静。孩子生病家长着急完全可以理解,但着急上火却是有害无益。道理很简单,孩子一病家长您就着急上火,这时头脑肯定不会很冷静,这样不利于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也不利于与医生的交流,更不利于对不同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这样即使孩子多次患同样的病家长您也一样摸不清头绪。反之,我发现大凡对自己孩子病情叙述很清楚的家长一般都比较冷静,谈问题比较有条理,对医生的分析和诊治意见理解比较到位,孩子病后也能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总之有头脑的人就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冷静。 有头脑的人是比较会思考的人。比如孩子为什么感冒?是护理不当还是家庭环境有问题?这就是从结果反推寻找病因的思考过程;又比如孩子为什么咳嗽?是鼻子倒流呢?还是哮喘呢?还是其他的原因呢?这就是一个从孩子的疾病表现寻找疾病本质的思考;当孩子出现多种症状如呕吐、发烧和腹泻等,先处理什么后处理什么,这也是一个抓主要矛盾的辨证思考的过程;孩子用药的效果如何?这其实是用实践来检验思考是否正确的一个验证过程;孩子病后的有哪些体会、收获和教训?这就是孩子病后小结的过程也是一个去伪存真一分为二的思考过程。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患病过程中,不管家长您是否有意还是无意头脑里都在思考,只是思考的方法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清晰。认识疾病就像盲人摸象,片面思考的人就会将大象的鼻子或尾巴误认为是大象的整体;全面思考的人就会从大象的鼻子开始逐步摸到大象的尾巴,从而得出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人的思路与知识不一定成正比,就像有人所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头脑里只有知识而无思路,那只会使家长您看书上网越多越不知所云。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头脑与思路呢?我建议家长您学点辩证法学点哲学。不仅对学习孩子的疾病有益,而且对持家与工作也同样有益。因为道理太简单,做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好头脑。 假如家长您是一个有心的人,一个有头脑的人,我相信家长您一定会从孩子的患病中悟出许多道道来。不管您信不信,我是信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