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日新录——沃兴华一日一贴》(2、3)

 车床加工模具 2016-02-14


《日新录——沃兴华一日一贴》


2月2日



式构成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特点是强调章法,强调整体表现,具体来说就是把点画放到结体中去处理,把结体放到章法中去处理,把章法放到展示空间中去处理,在点画与点画,字与字的组合上去发掘和表现它们的关系之美。这与传统书法把点画和结体当做相对独立的整体,去追求它们的极致表现有所不同。

我大约在二十年前开始探索形式构成的创作方法,最近几年尝试用这种方法创作各种幅式的作品,先后出版了《论斗方创作》、《论手卷创作》,去年又完成了《论大幅少字数创作》。今年准备集中精力写《论册页创作》。

年初先把历年积累下来的存货翻捡了一遍,想拣几件可以录用的册页。可能因为形式构成创作所养成的习惯,我非常看重相反相成的互补性,对一件作品强调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大小正侧,章法的疏密虚实,墨色的干湿浓淡,对一本作品集也想尽量避免“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的单调,力求不同风格的组合,结果挑来挑去,选出七八件作品。

第一本册页34X34厘米,由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和楷书等各种字体集成。赵孟頫讲“结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正草篆隶,不管写什么字体,始终要有用笔意识,用笔是因,点画是果,用笔好了,点画才会出彩。我对用笔和点画有两点体会:第一,点画要好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粗细方圆,造型丰富,二是轻重快慢,节奏鲜明。而无论粗细方圆还是轻重快慢都是一种对比的存在,对比双方都不能单独产生意义,只有被纳入到一个系统之内,通过有机组合,建立起对立统一关系,才能相得益彰,显示出各自的美感,而这种系统的组合形式就是笔法。笔法的要义是将点画的书写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无论是帖学的以两端为主,中段次之,还是碑学的以中段为主,两端次之,总之都要让运笔走出一个始、中、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按顿挫,在造型上产生粗细方圆的变化,通过轻重快慢,在节奏上产生抑扬起伏的变化,最后通过造型与节奏的组合,使点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书写时有没有笔法意识,造型与节奏的表现是不是丰富而且细腻,是写好点画最根本的前提。

 


 2月3日

2月3日

 

 

 



二,点画要好还必须避免偃卧,笔锋受压后打开,一进入行笔,就会偏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一边,使笔肚接触纸面。笔按得越重,笔肚接触纸面越多,笔锋的偏侧就越大,这种偏侧便是偃卧。它使书写的沉着之力因为笔锋的偏侧而转移为与纸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且,笔肚擦过纸面,墨色扁薄飘浮,没有注入感。因此为了在中段行笔时避免偃卧,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纸上行走,以此保证中锋,这是帖学的中段行笔方法。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矣。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实之,则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主张将笔管朝笔画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抬起笔肚,让笔尖受压后强力反弹,紧紧咬住纸面逆行,保证写出苍茫浑厚的点画,这是碑学的中段行笔方法。帖学和碑学的行笔方法不同,表现效果大相径庭,但是殊途同归,都避免了行笔过程中笔锋偃卧的毛病。帖学提笔运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劲,适宜于写小字;碑学逆顶运行的效果是浑厚苍茫,适宜于写大字。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方法,创作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应变,点画的粗与细、快与慢,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轻松与沉郁的表现,全在于这两种方法的灵活使用。


(本文转自“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微信公众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