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西湖边拥挤的香客是杭州一道不变的风景,它是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孕育而成的江南民俗,它的主题是蚕娘千古不变的一炷心香。今年春节,香客依然行走在灵隐寺、天竺路、西湖边,延续着杭州春节的特有风情。 正月初五一大早,沿湖环山几乎有路的地方,都是来自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种桑养蚕的乡村村民。她们统一穿着靛蓝土布衣裳,包着各色头巾,肩挂黄香袋,头上别着小红花,带着粽子、炒米粉等干粮,一村村、一乡乡几十上百人的乘车而来,打着旗帜,结队而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杭州灵隐寺,每年春节期间都是人如潮涌。记者走进灵隐寺,看到一队队香客,甫一进门,从检票口的义工手上接过三支清香的那一刻,便肃然起敬,整齐列队,静穆前行,走路都突然变得小心翼翼了。点燃清香,念念有词,默默祈祷,恭拜四方,显出真诚虔诚之状,以显礼佛的心诚。 来自江苏常熟的一位香客对记者说,每年春节过后,镇里都会组织大家来杭州烧香,大家都是一个村子一个乡结伴而来,旅行社会统一配发服饰、头饰、标牌。记者好奇地问,他们每个人头上别着的艳红花朵是什么含义,她解释说,这个叫“蚕花”,是蚕娘们一种特殊的装饰习俗,期盼来年养蚕顺利,蚕茧丰收。仔细观察,“蚕花”是用彩纸、丝绢或绒线扎成的彩花,形状像月季又像玉兰,算是香客们一份漂亮的祈望吧。 这支队伍的领队王小姐说,蚕娘们平时只是三三两两在一起采个桑叶养蚕,做点农活,干点家务,很多人大规模集体活动的机会很少。每年春节期间来杭州灵隐寺、天竺寺烧香,就是过一个热闹盛大的节日,大家都非常的向往。趁此机会,大家逛逛西湖美景,也是难得的一次旅游。因此,辛苦一年的蚕娘都要出来一次虔诚地拜佛进香。在过往,即使是贫穷人家,也要节衣缩食甚至典当借贷,一年到杭州来进一次香。 为什么杭嘉湖、苏锡常的蚕农一定要到杭州来进香呢?按照当地民俗对香客文化的研究,这主要还是因为养蚕这一生计,风险极高的缘故。 养蚕不比其它活计,风险很大,孵蚕子得小心翼翼捂在怀里,乌毛蚕孵出了,要用鹅毛轻轻把它从蚕种纸上掸下,移在小匾里。每过几天把蚕分一分,从小匾移到大匾。蚕的一生要蜕四次皮,才能变为老蚕上簇做茧,也就是俗称的“四眠”。 每增一眠食量也大增,吃起桑叶来沙沙有声,像风雨,一阵急似一阵。桑叶一担一担的挑进门来都来不及,若是市面上桑叶价钱骤贵,自家的桑叶不够了,急得哭也没有用,只好把雪白的蚕倒了。古往今来,老百姓最大的依仗是“天”,真正是靠“天”吃饭,所以,蚕事开始之前,蚕娘们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拜菩萨,求菩萨保佑。 正因为如此,江南大凡养蚕的地方都有娘娘庙,古代的蚕娘们就建庙祭拜,祈求顺利平安。大约从宋代起,传说有个蚕娘在杭州天竺烧香之后,蚕竟然养的特别好,由此一村传一村,口口相传,来的人越来越多,一项民俗也就形成了。 过去,每年春节之后庞大的香客队伍来到杭州,大都需要过夜才能返回,需要在杭州当地供应吃喝住行玩,还要带回纪念品。如此,在杭州灵竺道上,茶楼酒馆开始“摩肩接踵”,两旁临时摊贩林立,四乡工艺品、土特产均云集于此。市面越做越大,逐渐成为极富杭州地域特色的“天竺香市”,进一步扩展成了“西湖香市”。 |
|
来自: yaoandyeyao > 《苏浙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