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拉回摄影聊点我理解的色彩学习。色彩的喜好与性格有关,也与地域文化有关。比如我观察我云贵川的影友大都喜好艳丽的色彩,江浙的朋友更喜欢淡雅的东西。很多北方人拍风景有一种大漠孤烟直的气势,同样许多南方人照片细节韵味会略多一点。 甚至夏天时我观察成都,重庆街头姑娘衣服的色彩,都是如彩霞般绚丽,而江浙一带多是素色。所以色彩没有标准,不能简单下定义区分优劣对错,有分别心只是个人主观的偏见和傲慢,色彩的养成是一个人从小熏陶的文化和看到的世界。 总有朋友让我推荐色彩的书籍,这个我倒觉得网络书城搜索一下,可以找到很多。但书本上的东西大都是“术”的层面理解,无非告诉你,每个色彩代表什么,该怎么使用,然后给出一个看似很有道理的案例。当你真地举起相机拍摄时,是没法按部就班的。因为你没法模拟书本上的场景,还是要自己灵活使用。所以许多朋友看了很多,很多看似很有道理的东西,自己还是很难灵活应用,除了经验不足,还就是没有理解色彩,只是强化记忆而已。 其实离我们最近的色彩的使用高手就是那些你认识的朋友中,日常衣服穿戴搭配看着最得体的女生,她们的灵感自然的基因遗传,真的是无师自通,你说她们看了什么书或者秘籍。知道的道理还是别人的,能感知的意义才是自己。所以书上的知识只是建立一个基本认知,但那个还是知识,知道了知识不代表可以用,融汇贯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本马未都写的《瓷之色》非常喜欢,这本书没有教条的去讲这个瓷器的色彩代表了什么,那个瓷器的颜色表达了什么。而是从历史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等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色彩。这本书读完,你能理解的不是教条的知识,而是对中国瓷器色彩背后的很多东西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而不是有什么。 比如,中国隋唐时期的壁画,绘画都过十分浓烈的表现。到了宋代,宋代文人经历了那个浓烈,开始有了一个对美的反思。素雅成了这个时代的追求,平衡平和的美学开始有了大发展。就如园林,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感受园林假山假水背后的思想,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启发和熏陶。 再如开始我讲的,云贵川绚丽的色彩,可能是长期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使然,加上那里的自然天文地理现象的熏陶。而江浙一带的繁荣是唐宋之后,这时宋代素朴的美学思想形成了这里各种色彩现象,白墙灰瓦,至简求真等思想慢慢熏陶了这里的人审美,形成了渗透到骨子里的基因。 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在日常摄影里更好的掌控环境。比如去云贵川,西藏新疆摄影,就可以大量使用适合的色彩。在江浙拍古镇山林,小桥流水该如何取舍颜色的深浅。一张照片感觉舒服不舒服,是在于整体感觉对不对,舒服不舒服。照片不能贴上去只看细节,而是站在恰当的距离看着给人的感觉和气场。 以上是我个人对色彩一点看法和心得,天空行空,比较琐碎,随便聊聊,分享出来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交流,我没有专门买过什么色彩学书去看过,更多的都是这样点点滴滴看待世界的思考和累积,日后再细节深入单独聊聊具体到每个环境的色彩感受。 图文版权所有:细草(郑波) 欢迎原文转发 当没人理解时,自己不要讲出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 作者:细草 (郑波) 微信:photoxica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