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庆 贴春联是一种年俗,既是为辞旧迎新,也赋予美好祝愿。当一幅幅大红春联张贴起来时,无疑能给节日平添诸多喜庆气氛,也会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不仅贴春联的习俗在公众视野中逐渐淡化,连春联本身也越来越多地掺杂了浓郁的商业味道。尽管春联印制得越来越精美,材料也愈来愈考究,但内容大同小异、“印刷体”千篇一律,难免让人陷入到审美疲劳中。 应重视春联文化的“软实力”。与“印刷版”相比,“手写体”让传统年味变得更加浓香,也能真切地体会到年俗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现场书写春联,既可“私人订制”内容,也能展示书法魅力,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对联文化的最好传承和保护。春联中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字词的对仗、音韵的平仄等等。在手写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大众普及对联常识,也能在加强书法交流中增进文化自信。尤其是看到书法家挥毫泼墨,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苍劲有力的大字更能给人一种精神动力。 眼下,很多人抱怨年味不足,关键就在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氛围。贴春联、灯会猜谜、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现代社会可以赋予其新的内涵,增添更多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内容,但文化中一些传统的本真东西不能丢。由此而言,在贴春联这个朴素的“新年第一课”上,应该让动手书写的好传统得以回归。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市场力量,通过广泛开展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另一方面,文化部门、社区等应创设条件,搭建草根舞台,通过开展创作春联、书写春联等活动,让人们在自编自写中自娱自乐,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