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旁的篦箕巷

 shhg子夜 2016-02-15
       2014年春节带着家人去了六朝古都南京度假,在南京待了二天,最后一天要回上海,上午游览了南京总统府景区后,午餐时间还早,征询了家人意见,回程路上是到镇江去看看呢?还是去常州,他们一致提出去常州,因为他们都没有去过常州。于是决定一路向东奔常州。春节期间,去常州的游客不多,高速公路下来,通江路一路畅通,我们赶紧去市中心南大街附近美食街用午餐。

 
 常州南大街步行街还是比较热闹的,附近有不少美食小吃。

 
 常州双桂坊美食一条街
        宋初,居住此地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常州官府建造牌坊以示庆祝,命名“来贤坊”。过了几十年后的1034年,居住此街的丁宗臣丁宝臣两兄弟又中同科进士 ,地方官府便将“来贤坊”更名为“双桂坊”,寓示“双双蟾宫折桂”之意,自此双桂坊名声大振。近百年来,双桂坊成为常州的商贾云集之地,而其中老天泰、瑞和泰、马复兴、兴隆园等一大批餐饮招牌纷纷打响,并逐步成为百年老店。现在的双桂坊,是美食、商业、文化娱乐中心,据说,双桂坊美食街每年的餐饮人数达500万以上。
 
 这个亭子为皇华亭,背靠大运河,西倚怀德桥,连接篦箕巷,是古时常州城区大运河畔三个接官亭中级别最高的一处。亭子里的碑刻“毗陵驿”是由现代大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写。毗陵是常州古地名,驿是驿站,即客栈。从明朝正德年间官府在此设立毗陵驿,专门安排投递公文公差及来往官员途径这里时停船休息或住宿,毗陵驿就在篦箕巷内。右面看见的桥是怀德桥。

 
 
        篦箕巷紧邻常州市区的京杭大运河,是古毗陵驿所在地,旧称“花市街”。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盛誉,而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
 
        文亨桥始建于明朝中期,古时这里舟船穿越,为交通要道。清朝二帝南巡,此桥为必经之地。因此地方官司员不待桥损,就加以修葺,所以桥梁虽古,至今完好无损。1987年因古运河拓宽,文亨桥由南北横跨古运河的位置移建成目前的状态。跨过文亨桥就进入篦箕巷。
 
 文亨桥对面的篦箕巷建筑
 站在文亨桥上看篦箕巷的古建筑群。

 
 篦箕巷内的街景
 
 
 整条篦箕巷,没有几家店面做篦箕,这家的篦箕店是前店后工场。

 
 墙面上挂着很多梳子,北方称木梳,有的也称梳子,常州方言称篦箕,包括我们江南地区都是怎么称呼的,上海老人到现在还把梳子称篦箕,年轻人就不怎么称呼了。其实篦箕与木梳有点区别的,木梳的齿距略宽,篦箕的齿距比较紧密,篦箕梳头发上的头屑很好用。制作篦箕材料有桃木的,红木的,牛角的等等,竹木材料的篦箕一把也没有。我们买了几把桃木篦箕带回家。

 
 这家店的老板有点情绪,养了不少花草。
 篦箕店的后工场紧挨着运河,同样种植了一些树桩盆景。

 
 篦梁灯火碑位于篦箕巷西侧

        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经常州时,有二次就是从这个大码头登岸进城的。 篦箕巷原名花市街,篦箕巷古时候一到晚上家家店里挂着宫灯,个个工场悬着照灯,常常彻夜不灭。晶莹闪闪的灯彩映在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相映交辉,站在文亨桥上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一片锦绣迷人的景象,这被称为常州西郊八景之一--“篦梁灯火”。
 
 京杭大运河为全国重点文物
 篦箕巷东侧的运河旁,还保留着一段常州城墙,这里是古常州的南面,运河为护城河。

 
 站在西直街上看文亨桥。

     篦箕巷的辉煌已经落幕了,冷冷清清的街面,稀稀拉拉的几家篦箕店,已经撑不起历史的繁荣。篦箕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发明地就在常州,据传说,春秋时期,延陵(常州旧称)监狱中有个犯人叫陈七子。有一天,他看到地上有不少从狱华卒打他的毛竹板上掉下来的竹篾片,便灵机一动,就一根一根捡起来,并将其理齐、削尖再密密齐齐排紧,中间再加一根横档。从自己身上穿的麻衣中,抽下麻线,把竹篾片编结牢固,拿它篦头发里的虱子。由于齿密,虱子很快被篦落,而且连头发里的污垢也篦干净了。这个传说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我国考古出土的如山西、湖北等地发现的墓葬品中就有春秋晚期的木梳。现在的老百姓基本上用塑料梳子来梳头了,木质木梳手工制作,成本太高,高档木质梳只能作为妆饰工艺价值或旅游纪念品了。


                                                                         顾志晔
                                                                 2016年2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