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康德一生未婚,他是这么理解男女问题的

 昵称19643443 2016-02-15

康德一生未婚,他是这么理解男女问题的

http://wx./article/2015-04-10/632081.html

来源:逻辑学 2015-04-10 16:51 我要评论

阅读原文

康德(1724-1804),哲学家.家境不好,一生未婚.据说,康德曾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无力养活她们.当我有能力养活她们的时候,女人对我已不再是一种需要.”《浅析康德的女人观、爱情观、婚姻观》(一)导言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本文论题的含义:康德的女人观、爱情......


康德(1724-1804),哲学家。家境不好,一生未婚。据说,康德曾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无力养活她们。当我有能力养活她们的时候,女人对我已不再是一种需要。”


《浅析康德的女人观、爱情观、婚姻观》


(一)导言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本文论题的含义:康德的女人观、爱情观、婚姻观意指康德作为一位伟大的哲人对于女人、爱情、婚姻的基本观点,无疑,这是康德鲜为人知的一面。众所周知,康德终身没有结婚,但是,这种单身的生活没有妨碍康德对于爱情、婚姻、男人、女人作出较之常人更加深刻的洞见,充分彰显康德作为一位伟大的哲人自身的深刻洞察能力,虽然康德终生独身,但是,他对于女人的心理机能的把握细腻、深入、透彻,实在令人叹服!



按照康德的意见,男性的特性是崇高,女性的特性是优美。前者是深沉的、思辨的,后者是艺术的、直觉的。(配图为《冰与火之歌》剧照)


康德对于女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于《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这部著作之中,这部论著同样属于批判前期,这里,康德主要致力对于“优美”以及“崇高”两个审美范畴进行考察,这部著作之中阐述的一些基本观点后来通过《判断力批判》得到充分演绎以及发挥,可以视为《判断力批判》的一个导言或者提要。《论优美感和崇高感》通过对于“优美”以及“崇高”两个审美范畴的阐释考察人性问题,亦即康德批判哲学一以贯之的“人”的问题,同时全面体现“17、18世纪人性学家的伟大传统所在”[1](p18),虽然这部著作主要论述优美、崇高以及人性问题,但是,康德依然见缝插针阐述自己对于女人、爱情、婚姻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通过《论崇高和优美在两性相对关系上的区别》一节体现出来。


(二)康德的女人观、爱情观、婚姻观


康德将女人恭敬称为“美丽的性别”,认为男人与女人各自具有彼此迥异的自身特性,亦即“特殊风格”:“一个女性的全部其他优点都将由此而联合起来,为的是有高扬优美的特性,而优美乃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参照点;反之,在男性的品性中,则崇高就突出显著地成为了他那个类别的标志”[2](p29),康德认为,男人以及女人自身各自代表的特性不同,男人的典型特性显现成为“崇高”,女人的典型特性显现成为“优美”。康德对于女人的自身天性的把捉十分透彻,认为:“女性对于一切美丽、明媚的和装饰的洞悉,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强烈感情。早在孩童时期,她们就喜欢打扮,而且一装束起来就会高兴。对于一切引起人厌恶的东西,她们是纯洁的而且是非常柔情的……她们很早就对自己有着一种端庄得体的作风,懂得赋予自己以一种美好的风度并且自矜……她们有许多同情的感受、好心肠和怜悯心,她们把美置于实用之前,并且很愿意把维持生活的节余储蓄起来,以便支付在争奇竞艳方面的消费。对于最轻微的冒犯,她们也有非常之亲切的感受,而且还会注意到对自己最细微的缺乏重视和尊敬”。[3](p29)


康德将女人的自身特性称为“优美”,但是,这种“优美”更多通过纯粹的形式彰显自身,不会包含过于“深沉的理智”内容:“属于一切行为之优美的,首先就在于它们表现得很轻松,看来不需艰苦努力就可以完成”[4](p30),这些“优美的理智”属于女人的天性;相反,男人需要通过个人的奋斗以及拼搏才能战胜诸多艰难困苦,恰恰通过这些努力本身,男人才能赢得尊重以及赞叹,以此契合自身“崇高”的特性。


与多数哲人一样,康德同样认为哲学的王国从来拒斥女人的无礼闯入,哲学天生只是属于男人的神圣事业,女人自身的天性注定她们永远不能进行抽象思辨:“深刻的沉思和长期不懈的思考是高贵的、但却是艰苦的,不太适合一个其无拘无束的魅力就仅只表现为一种优美性的人(亦即女人——引者注)。辛苦的学习或艰难的思索,哪怕一个女性在这方面有高度的成就,也会消灭她那女性本身固有的优点,而且这一点还可能由于其罕见的缘故而成为一种受到冷漠的惊叹的对象;而与此同时它却削弱了女性能用来对于男性施加巨大威力的那种魅力”[5](p30)。这里,康德鲜明表述自己对于女人从事抽象思辨的看法:女人可能具有从事哲学事业的天赋并且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从事哲学事业只能迫使女人成为来自男人世界或者女人世界的嘲笑对象,由此得到的礼遇只能是“一种冷漠”,最为可怕的后果在于,从事哲学事业的女人可能由此失去自己对于男人的巨大魅力。


康德认为,女人的天性以及实际需要注定她们永远不能从事哲学事业,所以,正确的选择乃是:“优美的理智(亦即女人——引者注)选择一切与美好的感觉密切相关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把抽象的思辨或是虽则有用但枯燥无味的各种知识都留给辛勤的、彻底的和深沉的理智(亦即男人——引者注)。”[6](p30)这里,康德指出男人与女人之间不同的天性能力:男人天生比较擅长理性思考以及逻辑推理;相反,女人天生心思缜密、细腻、敏锐,所以比较擅长感性直观,由此,“女人就不要去学习几何学;关于充足理由律或单子论,女性也只需要懂得那么多,只要足以尝尝我们冥思苦想的、没有趣味的男性所要钻透的那些闹剧之中的一点点咸味也就足够了”。[7](p31)


康德认为,女人生命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是爱情、婚姻以及男人:“女性的伟大的学问,其内容更多地是人,而且是人类之中的男人”[7](p31)。对于女人而言,真理、知识、思想永远不能占据“本体”地位,或者至多只能视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纯粹工具,无论对于男人或者女人,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女人透露一种可怕。


虽然女人不能胜任哲学的抽象思辨的工作,但是,这种力不能及并非意指女人只能不学无术,相反,一个具有魅力的女人一定寻找其他适合自己的领域提升自己,康德认为这个领域乃是艺术:“至于对绘画表现的和音乐的感受,——不是就其表现了艺术而是就其表现了感受而言,——它们都精炼了或提高了女性的情趣,并且总是和道德的激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些从来都不是冷静的和思辨的教导,而永远都是感受,并且还始终是尽可能地接近于她那女性的地位的。”[8](p32)较之男人擅长的抽象思辨,女人天生拥有对于艺术的良好感受能力,这些感受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女人的自身魅力,而且有助女人自身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女人天生良好的感受能力以及细腻的心灵能够帮助她们更加深入解读艺术作品,这种能力对于男人而言望尘莫及。


另外,女人敏锐的直觉能力同样可以表现于自身的道德品行之上:“女性避免做坏事,并非因为那是不对的,而是因为那是丑恶的;有德的行为在她们就意味着在良心上乃是美好的那些行为”。[9](p33)对于女人而言,施行善行的动机并非在于一种逻辑判断,亦即一种对于“正确”或者“错误”的确证;相反,女人施行善行更多出于一种道德判断,亦即对于“善良”或者“丑恶”的体认,这种道德判断乃是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能力,而且符合道德的行为乃是一种“美好”的行为,这里,已经初步彰显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之中的提出核心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亦即“美”与“善”统一的思想。


康德认为,既然女人享有“美丽的性别”的桂冠,那么,仅仅容貌漂亮远远不够,另外,女人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良好德性才能促使她们固守“美丽的性别”的崇高赞誉。首先,康德指出女人自身与生俱来的几种缺点:一种缺点是虚荣;另外一种缺点是无聊,女人应该自觉克服这些缺点,“尽可能地远远脱离这类令人厌恶的事”,于是,相衬之下,女人自身应该具备的美德更加弥足重要:第一种美德是“纯洁无瑕”:“在美丽的性别身上就属于头等的德行,而且很难在她们身上被提升得更高了”。[10](p36)第二种美德是“羞耻心”:“这种品质是尤其为美丽的性别所固有的,并且对于她们也是非常之相宜的。”[11](p37)康德认为,较之男人,美好的德行对于女人更加重要,原因在于:“不管人们环绕着这种秘密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到多么远,然而性别的品质终究是其他一切魅力的基础;而女性作为女性,永远都是在格调高尚的谈话种令人愉悦的对象”。[12](p37)善于人际交往是上帝赋予女人的一项特殊天赋,社交场合是女人彰显自己独特魅力的战场,于是,个人的美好德行以及良好修养倍显重要,女人的高贵气质由此全然显现。


但是,康德似乎更加重视第三种美德,亦即“谦逊得体”,认为:“那是具有极大优越性的一种高贵的纯朴性和天真性。由此焕发对别人的一种安详的友好和尊重,同时还结合着对自己的某种高贵的信心和一种合理的自尊,那在一个崇高的心灵状态中总是可以被人发现的。……(这种魅力——引者注)吸引人又以敬重感动人;所以它就使得所以其余的光辉品质都能有把握地抵御各种责难和讽刺的恶意攻击”。[13](p38)


“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横亘男女之间的“存而不论”的敏感话题,但是,康德同样大胆阐述自己对于“性”的基本观点,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家庭得以实现的可能契机正是基于“性”的基础之上:“整个这种销魂,确实是在性的本能的基础之上展开的”。[14](p38)康德认为,人们对于“性”的问题向来讳莫如深,甚至将“性”视为肮脏下流的东西,但是,事情恰恰相反,“性”乃是自然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生存本能,只有通过这种“性”本能,人类才能置身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生存繁衍,保证自身后代的生生不息,所以,“性”本能“不应该因此就受到鄙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类,就是靠着它而以一种非常简单和缺缺的方式在遵循着大自然的伟大的秩序的”。[15](p38)何况,“绝大多数婚姻都是由它促成的,而且还确实都是人类物种中最勤勉的那部分人”[16](p38),可见,离开“性”本能,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家庭全部成为一种不能实现的神话,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更加趋近一种虚无。


虽然康德认为“性”本能是一种自然的“伟大目的”,可以带来身体的“欢悦”,但是,同时因为“性”本能的“巨大的普遍性的缘故,它却很轻易地退化为放荡和轻佻”。[17](p42)所以,康德同时提醒我们警惕这种纵欲无度的危险倾向,从而对于“性”本能应该保持一种“情趣的单纯性”。同时,这种训诫对于爱情、婚姻、家庭同样适用:“不管是处于哪种方式,人们绝不可以对生活的幸福和人类的美满有任何过高的要求;因为一个永远只不过期待着一切平凡的事物的人们所具有的优点乃是,事情的结果很少会违反他的希望,反之有时候意想不到的美满倒还可以使他喜出望外”。[18[(p43)这里,康德宣扬一种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作为平凡的常人,我们应该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恩,对于生活、爱情或者婚姻不能过于吹毛求疵,恰恰因为我们的知足常乐,生活反而回报我们更多的惊喜!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年龄。年龄必然带来衰老,所以,年龄是美丽的无情杀手,这是我们不能规避的命定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年龄以及衰老本身,而是在于如何面对年龄给予我们的无情威胁?这里,康德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年龄——美的这位大毁灭者——在威胁着所有的这些魅力,而且当它按照自然的秩序前进时,它就必定要逐渐地以崇高和高贵的品性来取代优美的地位,从而使得一个人——当她的可爱减少的时候——永远都值得更大的尊敬”。[19](p43)康德认为,年龄带来的衰老乃是自然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只能服膺这种客观规律,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类自身的“优美”特性逐渐被“崇高”以及“高贵”代替,我们的容貌可能已经衰老,但是,我们自身的精神气质反而更加彰显,亦即一种“美的单纯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增加自身的“崇高”以及“高贵”的精神气质?康德提供的的建议是“读书以及开拓视野”:“逐步地随着对魅力的要求的消失,读书和开拓视野就可以不知不觉地通过缪斯女神而取代神的恩宠所准备好了的位置……即使是当时对所有的女性都是如此可怕的那个衰老时辰到到来的时候,就在那时候她也仍然是属于美丽的性别的。”[20](p43)年老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凭借自身的美丽取悦别人,但是,我们自身经过饱经风霜散发的慈爱、安详、高贵的精神气质更加彰显我们的魅力,从而引起别人特殊的敬意。



康德认为,婚姻应成为男女双方趋向完满的动力。夫妻双方通过彼此相互鼓舞及指导,既提升男人的崇高特性,也提升女人的优美特性。


最后,康德表述自己对于理想婚姻的观点。康德认为,依靠“性”本能缔结夫妻关系仅仅只是婚姻的起点,这个基于本能的外在因素远远不能保证婚姻的幸福美满,所以,“最为重要的则在于,男人作为男人应该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丈夫,而妇女则应该成为一个更完美的妻子;也就是说,性的禀赋的冲动要符合自然的启示在起作用,使得男性更加高尚化并使得女性的品质更加优美化”。[21](p46)婚姻应该成为男女双方更加趋向人格完满的一种契机或者动力,从而提升男人的崇高特性,优化女人的优美特性,夫妻双方通过彼此相互“鼓舞”以及“指导”,可以达到一种人格的完美契合,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单一的道德人”。基于男女之间各自的独特天性,夫妻之间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促进彼此人格的完满契合:“男人根据经验会有更多的洞见,而且女性在其感受中也会有更大的自由和正确性,因而便产生一种心灵状态,它越是崇高,也就越发要把最大的努力目标置于所爱的对象的称心如意之中;而在另一方面,则它越是优美,也就越发力图以盛情来报答这种努力”。[22](p46-47)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这种彼此学习愈是深入,愈是可以激发夫妻之间的敬重以及深爱,从而促使婚姻进入一种趋近完满的状态。


另外,婚姻之中不能存在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阶级,夫妻双方处于彼此平等的地位,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主观意志,夫妻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对话,不能在婚姻之中进行“男权主义”或者“女权主义”的彼此侵略战争,否则,“女性以这种暴力的调子妄自尊大,乃是极其可憎的;而男人则是极其低级下流而可鄙的”。[23](p47)


爱情或者婚姻的开端饱含美好以及甜蜜,显现一种强烈的彼此占有欲望,但是,“随后就由于共同生活和家务操劳而逐渐变得日益迟钝”,[24](p47)这是爱情以及婚姻的必然归宿,但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或者婚姻的感人之处绝对不是转瞬即逝的肉体占有欲望(虽然这种情况已经逐渐成为普遍趋势)。康德认为,真正伟大的爱情的魅力在于男女双方占有欲望消退之后的“相互信赖”,爱情不会因为平淡如水、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失去自身的伟大,恰恰相反,爱情的伟大“在于仍然能够保持这些东西(亦即“共同生活和家务操劳”)的充分的残余,从而无所谓的态度和厌倦都不会勾销欢愉的全部价值,从而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唯有它是值得人们去做出这样的一种结合的。”[25](p47)可见,爱情不像常人想象之中那样庸俗,他们认为爱情仅仅是一种肉体欲望的满足;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冲淡境界,而且很少能够持续保持一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状态,所以,真正伟大的爱情在于:虽然已经洞悉爱情平淡自然的存在样态,但是,依然能够置身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之中不改初衷,终生深爱自己的爱人,始终保持对于爱情的虔诚信仰,这种信仰本身乃是对于爱情“全部价值”的确证!


(三)结语


以上观点可以基本概括康德对于女人、爱情、婚姻的基本思想,如前所述,虽然康德终生没有结婚,但是,这种缺憾没有妨碍康德对于女人、爱情、婚姻的深刻思想。显然,康德的这些思想基于一种进步、开明的立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显现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可以视为他的时代同类思想的杰出代表,即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康德的这些思想,依然可以发现其中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较之其他哲人(叔本华、尼采)对于女性的偏见、误解、歧视,康德终生对于女性保持一贯的尊敬、宽容、理解,其中的因素部分出于康德对于自己母亲的敬重。虽然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是母亲的善良、勤劳、纯朴给予康德深远影响,促使康德终生保持对于女性的尊重。为了心爱的哲学事业,康德终身没有结婚,但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独身充满对于女性的偏见,相反,康德因为对于女性一贯的尊敬以及自身的君子风范赢得世人的普遍赞誉。


让我们借用康德自己的一段名言结束本文吧:“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能够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样说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唯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行服从于如此之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26](p14)

主要参考文献

[1]—[26][德]伊曼努尔-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其他参考文献

[1][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侯鸿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李秋零:《康德书信百封》[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M].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增杰(1984— ),山东滨州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艺术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