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还原论与整体论由于认识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关注不同方面,所形成的世界观也不相同 还原论将事物的存在主要看作实体性存在,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作机械的因果联系,将整个世界看作一架遵循几条永恒的物理规律运行的巨型机器。与还原论对应的世界观是近现代机械论世界观。还原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实体性存在物的内在不变的本质,二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性联系,三是线性因果规律。 生态整体论将存在看作系统性存在,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的高度考察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变化发展。与生态整体论思维对应的是一种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生态整体论视野中的世界是动态的、有机的、立体的、多层面的网络世界。其关于世界万物的认识主要关注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规律,强调系统演化的复杂性、非线性规律、随机性、自组织性。 (三)还原论与整体论是与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相联系的。对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比较还应从其中体现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方面进行 1.还原论与人本主义价值取向。还原论思维一方面根源于立足于人的主体性思维;另一方面,还原论思维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客观上也助长了近现代文化中主体性思维的盛行以及人本主义取向的确立和发展。具体而言,还原论的认识思维方式确立了机械论世界观,而关于物质世界的机械认识,对于论证和确立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是崇尚人的理性。在它看来,理性不仅是认识主体,而且是价值主体,它不仅是人的价值之所在,而且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判断其他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据。现代人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对于解除古代社会自然、社会对人的束缚,提高人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人的内在本质力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现代主体性思维片面强调人的生存目的和物质需要,将人与自然、社会分离开来,带有自身的局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物质欲望日益增强,认知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发展逐渐发生偏颇,人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也逐渐为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所取代。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自身的物质需求,无视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它否定自然万物自身的内在价值,认为其他事物只有在能够满足人的物质欲求时才具有相对于人的工具价值。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助长了人类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和占有,导致了人自身理性与肉体的分裂,是生态危机、人性异化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与还原论思维的内在关联,也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同时也是还原论思维的局限。 2.生态整体论与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生态文化是在生态危机和人性异化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对近现代文化范式反思的产物,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文化思潮。同时,生态文化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理论发展基础上,与生态整体论相互关联,是生态整体论思维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的产物。 生态整体论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复合的自组织演化的系统整体,人-社会-自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整体协调。人的认识实践活动对系统其他层面有着广泛的复杂的作用,而系统的不同层面以及系统整体自身的性质、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对人和社会的生存质量和未来发展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就要求文化价值取向不能单纯考虑人自身的生存需要,还应考虑系统内部其他存在、系统整体存在状况、规律对人的制约,追求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短期来看,人的生存利益和系统整体的要求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系统整体作为人生存的场所和基础,系统本身的平衡、和谐及优化,是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生态整体论与古代直观整体论不同,它并不主张将人消融到自然或社会整体当中,看作从属于自然、社会整体的存在,否定人的主体性,而是肯定人的相对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系统内在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主体性是系统本身保持活力、自组织进化的动力。因此,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生态文化并不像古代文化一样弱化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单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
|
来自: 昵称149797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