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
史爱平
在荆溪诸多紫砂造壶高手中,惠孟臣是个谜。不仅其壶制造传承为谜,就连其为何时人,也是谜。就目前所见,孟臣造壶纪年刻款中,就有“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雍正二年甲辰惠孟臣”、“雍正四年、“乾隆十三年制惠孟臣”、“乾隆年制惠孟臣(香)”及无纪年款等等多种情况。导致说法颇多: (1)明代天启年间说。认为孟臣在明代晚期造壶。 (2)清代康雍年间说。认为孟臣在清代康熙、雍正朝造壶。 (3)清代康雍乾年间说。认为孟臣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特别是在雍正和乾隆朝如同隐士般造壶。 (4)不知是何时人,因此不知在何时造壶(排除乾隆后)。 以上说法都各有理由或来历,各类专著也都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说法。但可做为依据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太少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了共同问题: 一、《阳羡茗壶系》的作者明末学者周高起,把明代有影响的造壶家进行了收集,从金沙寺僧、供春起到董翰、赵梁、元畅、时鹏、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陈仲美等等都涉及到,偏偏就没惠孟臣的名字。 难道惠孟臣不够格,还是周高起一时疏忽漏掉? 惠孟臣的名气大家都知,其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巧”,所制朱泥壶享有“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之美誉。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孟臣壶更是家喻户晓,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专家统计,国内外从1981年到2000年出版的12种图录所展示的清代至民国初的1040件茶壶中,即有244件孟臣款茶壶,约占四分之一。 这样的造壶家岂能漏掉?又有多少把握说周高起是疏忽?随之而来惠孟臣是不是明代人的问题突显十分敏感。即周高起没记录惠孟臣,并非疏忽与否,而是明代不存在惠孟臣这个人。除周高起外,明代所有谈及紫砂的著作中,也都没记惠孟臣这个人,若说在此问题上大家都疏忽了这种看法很难站得住脚。 二、历史上第一次记录惠孟臣名字的恰恰为清乾隆学者吴骞(1733-1813)写的《阳羡名陶录》。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到惠孟臣,并说他曾得到过一把孟臣所造之壶。清人李放在他的《阳羡陶人》中也提到有人收得孟臣壶一把,再次对孟臣表示了关注。这里需说明的是,吴骞在得到一把孟臣壶后却在《阳羡名陶录》中说他对惠孟臣“不祥何时人”。这个“不祥何时人”即是后来造成多种造壶时代说法的根子。 我们注意到,吴骞虽然不知惠孟臣何时人,但也绝没有排除惠孟臣是康雍乾朝人,更没说他是明代人。当然我们也可理解为这句话无效,可不考虑。 但需认真分析的是,一个人能够被时代所记录,一定在当时很有影响。吴骞能在他所处的乾隆时代捕获到孟臣信息,知道其名字,一定是和孟臣当时的活动以及得到了孟臣所造之壶有关。可惜的是,他也没见过孟臣。古代某些艺人封闭式的加工,对工艺保密不外传的习惯,使得像孟臣这样高超的造壶大家,不一定愿接触外人。后人把孟臣往往看成是一个隐秘式的高者,也不足怪。 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惠孟臣和乾隆朝没有关系。倘若无关,为何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乾隆朝冒出个惠孟臣的信息来,成为吴骞等学者们关注和记载的对象。骑着毛驴找毛驴之怪现象,不应该在这里被重复。从这里也可看出,不是学者们记不记,而是有没有这个人,只要当时出现这个人,学者们自会嗅到信息“当仁不让”非记下来不可。 其次,按照记载年代,《阳羡茗壶系》记录明代造壶大师,到《阳羡名陶录》又记录下清代造壶大师,其间相差了一百二十年左右时间。这说明从时鹏、时大彬父子之后到惠孟臣至少也有近百年的时间。这百年之后的时代,只能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时限界内。 这三朝,以康熙朝为最长61年,雍正朝最短13年。如果从起点康熙朝算起,两朝相加为74年,至于到乾隆朝只是一个人寿命的延长期罢了。如果从早期康熙20年算起,经过雍正朝,两朝相加为54年,人在乾隆朝时的寿命延长期会相对延长。如果从中期康熙30年算起,经过雍正朝,两朝相加为44年,人在乾隆朝时的寿命延长期会更长久。如果从晚期康熙45年算起,经过雍正朝,两朝相加为29年,则一个人的寿命延长期则以乾隆朝为主了。 像惠孟臣这样隐秘的制壶大师,寿命会不会更长不好说,但从上述情况分析,乾隆朝对于惠孟臣来说,是一个无法排除掉的概率极大的重要人生历史阶段。目前各类书籍中已将惠逸公确认为清雍正、乾隆年间人,惠逸公也是一位紫砂高手,同惠孟臣早在民间有“二惠”之说,即二人手法风格极其相似,如出一辙,所以经《阳羡砂壶图考》上卷(1937年李景康、张虹著)论证为惠孟臣同惠逸公是叔侄关系。这个论证很重要。叔侄关系至少解释了惠孟臣同惠逸公一样同处清代而非明代。随之而来也很难排除二人在雍乾时期还在一起干过的情况。因此惠孟臣生存的可靠性应从康熙起至乾隆时,其造壶年代应以雍正和乾隆朝为重点(尚未寻见康熙实物)。 三、前面已说过,明代的记载中没有惠孟臣,因此人们不能不很谨慎地对待这一问题。这里尤其对国内已知的明代天启年刻款的孟臣古壶要提出更多疑问,而且这种疑问要比其后来清代的孟臣古壶要更多、更挑剔。 因为我们已经发现,人们收藏到有记载最早的第一只孟臣古壶是在乾隆朝,而不是明代。收藏者即乾隆人吴骞,这记载于他写的《阳羡名陶录》中:“余得一壶,底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书,制浑朴。”这也是迄今最早的孟臣古壶爱好者的收藏记录。乾隆人在乾隆朝收到孟臣壶,要比今人的收藏可信度大得多。通常情况下,本朝人收本朝人的东西相对来说容易得多,至于收藏者是否了解是本朝人则是另外一回事(吴骞收藏的是一只刻姓名款而非纪年款器物)。可惜明代就没有这类收藏孟臣壶的任何信息。 另外从历史外贸途径中我们也可发现,孟臣壶销往欧州最早的记录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开始火爆风糜英法等国,甚至连皇室饮具都要做成孟臣壶中的一种梨形样子。17世纪末即康熙36年三征噶尔丹时的1697年左右,18世纪中叶即乾隆13年后的1850年左右。如果孟臣是明代人,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不发生在明代而偏偏在100多年后的清代发生呢?要知道明代的水运和外贸条件不比清代差,除非古人在这里搞的是一场旷古大骗局,让关公到唐代耍大刀。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的先人们是不会这样干的,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信誉不讲干出往牛奶里掺假毒害百姓的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1850年前后孟臣一系列活动可资参考的极有价值的支点。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要否定或纠正明代学者们没有记载惠孟臣的问题,而确认惠孟臣属于明代造壶人范围,达到统一思想之目的,其难度绝非想像。 对明代天启年刻款孟臣古壶若要证明自身为明代造,必抓好以下几点: 1、抓明代出土器物,从中找到明代刻款的孟臣款古壶。 2、抓文献,查找明代还有无记载孟臣之事。 3、找到明代时国内外有关孟臣古壶贸易的迹像或记录。 4、找到明代时收藏孟臣古壶之人事记录。 否则很难否定以下意见: 1、惠孟臣不是明代人。 2、明代天启年刻款只是后世寄托款而已。 3、乾隆朝记录到惠孟臣的信息绝非偶然,不能排除乾隆朝惠孟臣仍在活动和造壶的实际存在,否则不会引起那一时代因惠孟臣而轰动欧州海外贸易的紫砂壶热。 4、惠孟臣属于康熙、雍正朝的观点应延续到乾隆朝,即康雍乾三朝。造壶时代应以雍乾两朝为重点。(史爱平撰稿)
孟臣款图例如下:
![[转载]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 [转载]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2/66092841_1) 引自徐秀裳先生著《紫砂鉴定十八法》“乾隆十三年制”(惠)(孟臣)、“雍正二年甲辰”(惠)(孟臣)
![[转载]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 [转载]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2/66092841_2) 引自徐秀棠先生著《紫砂鉴定十八法》“松风水月孟臣”、组合款(惠)(孟臣)
![[转载]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 [转载]惠孟臣造壶到底何时代](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2/66092841_3) 紫砂红尘中的孟臣大壶款:“乾隆年制”“香”(惠)(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