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系列纪念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 千叶县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的学员等人在IV号前留影。 进口及缴获坦克 早在一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和英国建立了战略同盟。而在一战期间,日本派出了大批军官到英法军队中做观察员。在坦克诞生的第一刻起,这些观察员就就嗅到了坦克的无穷魅力并将这种新奇武器信息传回日本。但早期坦克速度低、寿命短、火力弱和装甲差等缺陷让日军高层觉得不可接受。在1920年代初期开始,日军并只装备少量进口坦克,同时又从欧洲各国购买几款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样品,以作为自行研制的样本。 英国IV号重型坦克 / IV重戦車 / Mk. IV 在1916年9月15日,英国研制的重型坦克I号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坦克出现在一战战场,但英军对其表现并不十分满意。当年12月到次年初制造的I号的改进型II也让英军失望,仅被当作训练之用,之后的III号也同样沦为训练品的命运。英军希望看到更好的坦克设计,导致坦克生产被叫停以等待新设计的完稿。但新设计却迟迟出不来,以至于当时计划的在1917年4月1日前造出200辆新式坦克的计划要泡汤。于是负责坦克生产的坦克供应部决定生产I号的改进版,主要就是加厚装甲,这就是IV号。 与I号一样,IV号的外形是个硕大的菱形,长8.05m,宽4.12m(雄性),雄性重28.4t,雌性重27.4t。在一战中英国重型坦克有雌雄之分,雄性装备火炮和机枪,而雌性则只装备机枪。装甲厚度为6.1-12mm,雄性在车体左右各配备一门法国哈奇开斯(Hotchkiss)公司的速射6磅弹6英担短管炮I号或II号(QF 6 pounder 6 cwt Mk. I/Mk. II),外加4挺.303口径刘易斯机枪(Lewis machine gun)。而雌性则只配备6挺刘易斯机枪。乘员为8名,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和枪炮手。 IV号从1917年5月开始生产,至1918年停产共造了420辆雄性、595辆雌性和205辆不配备武器的补给坦克。1917年6月7日在英军进攻德军驻守的梅西纳山脊(Messines Ridge)有就是著名的60号高地的战斗中,62辆IV号首次参战,而且冲锋的速度比步兵还快。但攻下这座山脊的功劳不能算在这些坦克身上,而是归功于英军引爆的通过挖洞埋在德军阵地下的400多吨炸药。在1917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中,有460辆IV号参战,首次实现了以大量密集坦克协同步兵快速突破敌军复杂防线的作战效果。在第二次维勒尔斯-布里顿纽克斯战役(Second Battle of Villers-Bretonneux)期间,3辆IV号于1918年4月24日在维尔斯-布里顿纽克斯附近的博依-拉比(Bois-l'Abbe)森林中与3辆德军A7V坦克遭遇,战斗结果是德军坦克逃走,但却没有任何一辆坦克被击伤或击毁记录。这是有记录的历史上第一次坦克间战斗。有不少IV号还被德军在战场上缴获,很多都是因为陷入泥坑无法自拔而被俘的。约40辆IV被编入德军服役,被德国人称为Beautepanzer,意思是“抢来的坦克”。每辆“抢来的坦克”配备12名乘员(比英军多4名),部分还被换装了德制枪炮。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投降,IV号坦克的军旅生涯也就此结束。一战期间和战后几年中,英国经常把坦克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盟国做展示,以炫耀英国的军事实力,而主角则往往是IV号。战后绝大部分IV都被当作废铁处理,目前已知仅有7辆幸存,分别收藏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Bovington Tank Museum)、英国林肯郡(Lincolnshire)的林肯郡民俗博物馆(Museum of Lincolnshire Life)、英国肯特郡的阿什福特镇(Ashford)、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武装力量和军事历史博物馆(Koninklijk Museum van het Leger en de Krijgsgeschiedenis)、澳大利亚堪培拉市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和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市的美国陆军武器博物馆(United States Army Ordinance Museum),还有一辆IV的残骸于1998年在法国Flesquieres村附近的一战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旧战场出土,现保存在当地一个谷仓中。 1918年中期,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日军从英国购入了一辆IV号雌性坦克。和这辆坦克同时从英国抵达日本的还有一组全员坦克乘员和几名顾问。英国人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强大实力,并为进一步军备现代化建设在本国捞取政治资本,要知道当时一战还在继续。 这辆坦克于1918年夏天在东京的“坦克周”中向公众做了展示。在1919年又对其做了几次演示和试验。之后被送到日本各地及中国东北的日军控制区做巡回展览,而后则成为靖国神社的展品,最后在钢铁奇缺的1944年被当作废铁回炉了。 Mk. IV并未给日军留下太好的印象,况且这种坦克的设计在当时已经落后。但这是日本军界大部分人首次见识到坦克这种武器,并且对之后日军决定装备坦克的决策起到了一定作用。 规格: 重量:28.4t(雄性)/ 27.4t(雌性) 长度:8.05m / 26英尺5英寸 宽度:4.12m / 13英尺6英寸(雄性) 乘员:8人 装甲:6.1-12mm / 0.25-0.47英寸 主武器:57mm速射6磅弹6英担短管炮2门(雄性)/ .303口径刘易斯机枪6挺(雌性) 副武器:.303口径刘易斯机枪4挺(雄性) 引擎:戴姆勒(Daimler)6缸直列式汽油发动机(105制动马力 – 1000转每分钟) 传动:主传动:前进2挡,后退1挡 载油量:70英加仑 行动范围:56.3km / 35英里 时速:6.4km / 4英里 上:IV号运抵日本横滨港;下:IV号在日本做展示。 曾陈列于靖国神社游就馆前的IV号。游就馆是一个颂扬对外战争的“博物馆”,“游就”取自《荀子 - 劝学篇》中“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大意是君子居住就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交游就要亲近贤德之人,以免误入歧途并得以做正确的事。“游就”就是蛊惑日本老百姓去崇敬那些日本在对外战争中死掉的军阀和炮灰的所谓“正确”行为。 (待续) |
|
来自: 昵称13859417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