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 ”和“乐 ”字由来

 钟离绝遐之方可 2016-02-15
“音 ”和“乐 ”字由来与故事
 

来历和演变

简体字:音 繁体字:音
读音:yīn 注音: ㄧㄣ
笔划为:共 9 划 部首是:音
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指事
仓颉编码:YTA 笔顺:捺横捺撇横竖折横横
  • 金文大篆体音字

  • 汉仪小篆体音字

  • 方正小篆体音字

  • 经典繁角篆音字

  • 叶根友新篆音字

  • 迷你娃娃篆音字


金文和小篆 : 字像指人说话的动作或说话的内容,口中发出来的任何声音。

本义是声音,引伸义是信息。

(說文解字 篆體字)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六書通 篆體字)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密码



【甲骨密码】

【其他解读】
"音"与"言"同源,后分化。音,甲骨文在"言"字上加几点,表示所言说的内涵,即"言"里的心声。造字本义: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金文则将一点加在"言"字的"口"中。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舌状写成"立"。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音,人声。生于内心的相象,在外形成节奏旋律,称之为"音"。宮、商、角、徵、羽,表示的是五个声调;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等不同质地乐器发出的,叫作"音"。字形采用"言"作边旁,像"言"中含"一"。所有与音相关的字,都采用"音"作边旁。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名词:说出的话,话里心声。  音标 音调  音节     音素 音位     音信 音讯      音译    音容笑貌   /    福音 佳音    口音 乡音    声音    单音词 复音词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 . 乐记》
              乡音无改。------唐 .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名词:声响。   音波 音响 音像          音叉       音长 音频 音速         音障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 姚鼐《登泰山记》
③名词:乐声。 音乐        音程 音高 音耗 音阶 音量 音强 音色 音质 音准          音符 音名   音律        音区 音域      /       乐音 
              莫不中音。------《庄子 . 养生主》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 . 昭公二十一年》
              赵王好音。------《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 . 礼乐》
              上晓音律。------宋 . 王谠《唐语林 . 雅量》
 
    注:【甲骨密码】为本网观点,【其他解读】为摘录的别家观点,仅供个人研究参考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网址。网页内容部分摘录自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在线新华字典、象形字典、汉典、chinese etymology 0、甲骨文密码、现代汉语词典等......
  
 
yīn
【名】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sound;voice〗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字源解说

”与“”同源,后分化。,甲骨文在“言”字上加几点指事符号,表示所言说的内涵,即“”语里的心声。金文则将一点指事符号加在“言”字的“”中,表示所言所诉。造字本义: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的舌状写成“立”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音乐〖musictone〗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音,人声。生于内心的相象,在外形成节奏旋律,称之为“音”。宮、商、角、徵、羽,表示的是五个声调;丝、竹、金、石、匏、

                                        土、革、木等不同质地乐器发出的,叫作“音”。字形采用“言”作边旁,像“言”中含“一”。所有与音相关的字,都采用“音”

                                        作边旁。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音律;音调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news;message;information〗。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乡音无改。——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字的篆体字:
  • 金文大篆体音字

  • 汉仪小篆体音字

  • 方正小篆体音字

  • 经典繁角篆音字

  • 叶根友新篆音字

  • 迷你娃娃篆音字

金文和小篆 : 字像指人说话的动作或说话的内容,口中发出来的任何声音。本义是声音,引伸义是信息
  
yīn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音。音乐(yu?)。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讯。 

笔画数:9; 
部首:音; 
笔顺编号:414312511 
 
 

词汇分类

①本义,名词:说出的话,话里心声。  音标 音调  音节     音素 音位     音信 音讯      音译    音容笑貌   /    福音 佳音    口音 乡音    声音 

              单音词 复音词     
              ,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说文》
              凡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礼记 · 乐记》
              乡无改。——唐 ·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谬也。——宋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名词:声响。   音波 音响 音像          音叉       音长 音频 音速         音障    
              鸡狗之相闻。——《庄子》
              北清越。——宋 ·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迹。——清 · 姚鼐《登泰山记》
③名词:乐声。 音乐        音程 音高 音耗 音阶 音量 音强 音色 音质 音准          音符 音名   音律        音区 音域      /       乐音 
              莫不中。——《庄子 · 养生主》
              夫,乐之舆也。——《左传 · 昭公二十一年》
              赵王好。——《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 · 礼乐》
              上晓律。——宋 · 王谠《唐语林 · 雅量》

音,含“辛”,八字有“辛金”之说,是小刀子,是否是小刀子刻在金器上发出的声音?
音:本意是指心声,强调说话内容的真正含义,不是现在音乐的意思。
甲骨文「言」字以Y形表示舌,可能取自蛇從口中吐出Y形舌頭到ㄧ個距離時會讓人聽到它發出聲音的意思,即所謂「吐信」;正如 English 中 Tongue 是表示舌,但也有 Tone 的意思,Tone 可能就有「吐信」的意思,甚至 Tone 中的 To 根本就有「吐」或「吐露」之意。舌是可吐伸可收縮的,靈活而有彈性,台閩語 gue 正有收縮的意思,這說明了 English 中的 Tongue ㄧ字原來可能就是呈現了舌頭可以吐伸收縮的靈活性質,也可能是與「靈活」(台閩語發音 lingwa)音近的 lingua 有口語、語言之意的原因。不過,為什麼古人用蛇(Snake)的Y形舌頭作基礎來表示ㄧ系列與訊息有關的文字呢?會不會和 Holy Bible (聖經) 創世紀的故事中,蛇曾經在 Eden Garden (伊甸園) 中向 Eve (夏娃) 吐露ㄧ點智慧訊息有關呢?個人覺得各大古文明之間可能沒那麼隔闔,是否可能也會彼此模仿ㄧ下、山寨版ㄧ下呢?個人研究文字多年,覺得相當耐人尋味。
所謂「大音希聲」,「音」被定義的範圍很大,卻不像「聲」ㄧ樣都能被耳朵的聽覺辨認出來。甲骨文中,音字包含的幾個點,可能就像象形文中以幾個點來示意的「少」字或「小」字ㄧ樣,代表ㄧ種「微小」或「很少」、「稀少」、「希奇」的意思。可能因為這個緣故,「音」和「陰」發音相同,而且「暗」字中也有「音」,都有不太明顯、難以聽到的本意。此外,「舌」上有ㄧ橫,也可能有「欲言又止」的含意,和「聲」字明顯可辨的性質似乎有些不同。此外,和拼音文字的關係是,甲骨文中的舌形有點像 Y, 這可能是為何「言」(yian)和「音」(yin) 都以 yi 起音發聲的原因。 
 


 

 “乐 ”字来历和演变

 
(金文 )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密码

简体字:乐 繁体字:樂
读音:lè 注音: ㄌㄜˋ
笔划为:共 5 划 部首是:丿
字结构:单一结构 造字法:原为象形
仓颉编码:VID 笔顺:撇竖折横横折折捺折折捺横竖撇捺
  • 金文大篆体乐字

  • 汉仪小篆体乐字

  • 方正小篆体乐字

  • 经典繁角篆乐字

  • 叶根友新篆乐字

  • 迷你娃娃篆乐字

”字的金文: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 字像一个用木造,有一条条雕弦的琴瑟乐器。
  • B08713
  • B08714
  • B08715
  • B08716
  • B08717
  • B08718
  • B08719
  • B08720
  • B08721
  • B08722
  • B08723
  • B08724
  • B08725
  • B08726
  • B08727
  • B08728
  • B08729
  • B08730
  • B08731
”字的甲骨文:
  • J14187
  • J14188
  • J14189



 


 

【甲骨密码】
樂:和声、和歌。

【其他解读】
樂,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和着演奏歌唱。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乐"利用草书字形简化了正体楷书的"丝"、"白"和"木",简写。

--------------------------------------------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的总称。像鼓鞞的样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yuè。   
              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 
              比单而乐之。------《礼记》 
              并怡然自乐。------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似与游者相乐。------唐 .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 . 十过》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名词: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加工创伤的音响作品 yuè。 乐池  乐府  乐坛      乐队 乐团       乐歌  乐曲  乐音 乐章       乐理 乐律       乐谱 乐器     乐师 乐手       乐舞      /     爱乐       古乐 民乐        器乐 声乐 音乐          奏乐         电子乐 爵士乐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
              乐具入奏。------《诗 . 小雅 . 楚茨》
              乐既和奏。------《诗 . 小雅 . 宾之初筵》
              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 . 乐记》
              伶伦作乐。------《礼记 . 世本》
              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 . 保氏》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
              以乐传教。------《吕氏春秋 . 慎行论》
              置酒设乐。------《汉书 . 李广苏建传》
              太师抢乐,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唐 . 韩愈《师说》
③形容词:开心的的,愉快的 lè。  乐趣  乐子       乐事   乐天     乐土 乐园      乐意     乐于     乐呵呵     乐陶陶     乐滋滋        乐不可支 乐不思蜀 乐此不疲      乐极生悲        乐善好施        /       欢乐 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 学而》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 述而》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 . 魏风 . 硕鼠》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 曲礼上》
              乐天知命,故不忧。------《易 . 系辞上》
              魂乎归徕,乐不可言只。------《楚辞 . 大招》
              乐岁终身饱。------《孟子 . 梁惠王上》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史记 . 滑稽列传》
④副词:开心地,愉快地 lè。    乐观       乐观其成 

 
 
 
 
一说“白”为拇指,用手指弹琴之意。
乐字代表了至少三个同根词,(1)yue4(上古[ngrawk]),(2)yao4(上古[ngrawks]),(3)le4/lao4(上古[grawks])。第一个意思是音乐。第二个意思是协奏、奏合。第三个意思是协和、凑合、融洽。 下面这句就把三个意思都用到了: “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一个人奏乐,和多人一起奏乐,哪个更融洽?” 还有这个: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智慧奏合水,人道奏合山;智慧动,人道静;智慧协和,人道长命。”
一说“白”为共振箱。


樂是今天山東境內一方土地的名稱,濼是今天山東境內遠古一條有名的河流。樂和濼這兩個字在殷商甲骨文時代就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如圖: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八:樂 <wbr>濼 甲骨文 樂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八:樂 <wbr>濼 甲骨文濼 (前4·13·7

甲骨文樂,上從絲,下從木。《說文》:“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楫木虡也。”

甲骨文濼,中間從樂,兩側從河流。《說文》:“濼。齊魯間水也。從水樂聲。春秋傳曰:'公會齊侯于濼’”。

甲骨文系統創造于公元前1250年以前,而《說文解字》成書大約在公元100年。其間經歷了1350年的殷商、兩周、秦,所以要求許慎對每一個字都作出本義的解釋實在勉為其難。事實上《說文》中有很多的字的本義已經發生了斷裂和轉移。以樂和濼兩個字為例。濼河的得名因為樂地。樂地的得名又是怎樣的呢?許慎認為樂地得名于音樂,這是東漢時代的理解和解釋。樂作為地名的產生來源見於《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

《尚書·禹貢》:“濟、河惟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降丘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于河。”

《史記·夏本紀》:“濟、河惟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濟漯。通于河。”

兩段歷史文獻的記載大同小異。意思是大禹疏通了黃河,“疏川导滞”(国语)将黄河西河下泄的河水经三门峡过孟津渡到浚县西南的大伾山西经宿胥口从北向和东北向两支入海。黄河最终汇入了渤海。上述文獻中提及的“九河既道”就是黃河改道今天的河北大地以後分散為九條河向東流入渤海。

在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是經由今山東境內的濼河(後稱濟河)入海。由於大禹治水導致黃河改道,今天河南東南部和山東西部的湖泊沼澤里的水位大大下降,於是萎縮成為了一個湖——雷澤。由於水位的下降這一地區出現了大片的宜農宜林的平地,於是原先居住在山上的居民就搬遷到平地上來。於是在山東平原上出現了“桑土既蠶”“ 草繇木條”的農家樂景象。大禹在《禹貢》中給沇州規定的貢品是漆和絲。絲是蠶絲,漆是供制漆的樹。這些貢品經濼河進入黃河最終送到大禹的王朝所在地。所以大禹在命名這一條河流為濼河時,也是結合這一方樂土的地產命名的。濼河,一條運送蠶絲和漆樹的進貢的河流。猶如淮河是盛產五彩鳥夏狄(野雉),也是進貢箭羽和旌麾的河流一樣。

山東這塊地方西周稱東夷,殷商以前稱“人方”。而這個“樂”地據專家考證就是人方,見馬如森《殷墟甲骨學》338頁:

樂“借用做地名。'乙酉卜。在樂貞:今日王步于喪亡災’(續3·28·5)又,'癸亥卜。在樂貞:王旬亡禍’(后上10·4)據考證,樂地,為帝乙征人方之地”。

我認為這個地方以“樂”命名是有理由的。從湖泊沼澤移居陸地,蠶桑繁盛,漆樹遍地,衣食無憂,確實是漢字“樂”的本義。從甲骨文字面上看,上從絲,正是蠶絲。下從木,正是桑樹和漆樹。以這樣兩個意符會意成為一個地名正是準確無誤。

在這片“樂”土的北邊有一條大河——古濟河,就是濼河。在大禹治水之前,黃河就是借著古濟河(濼河)入海的。這條曾經給“樂”土(人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河流改道以後為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福祉。所以這條河被命名為濼河。其實歷史上的沮河並不經流河南東部或者山東西部,我認為遠古所說的“沮河”和能是“祖河”發音之轉。沮河可能只有一條,但是祖河可以到處都有的。

我認為,當人方(樂地)的人民用船裝載著蠶絲和漆樹前往中原進貢給大禹的路途中,心中是充滿對大禹的無限感激的,是心甘情願地去進貢的。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樂的本義:位於今山東省古濟河以南的一方盛產蠶絲和漆樹的樂土。地名。引申為:快樂。

濼的本義:遠古樂地人民向大禹進貢蠶絲和漆樹的河流——古濟河。河流名。

字源解说

,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和着演奏歌唱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利用草书字形简化了正体楷书的“”、“”和“”,简写成

----------------------------------------------------------------------------------------------------------------------------------------------------------------------------------------------------------------------------------------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的总称。,像鼓鞞的样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中国音乐的起源由来: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音乐,这是一种以汉族为主体的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中国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中国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包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一方面世界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了世界化。

中国音乐的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

琴制与造琴
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卾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习见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面板与底板分离,演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是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凹口(龙龈);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系弦轴(雁足)。它们面板上也还没有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隐间)也明显短于后世。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它们有弦一至十根不等,说明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晚期墓出土彩绘琴(严重残损),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实例则有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战国中期墓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初期墓琴。

从体积较小、琴面浮搁、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较低、弦距较窄等特点看,此时琴的发音质量、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习见的合体全箱式、两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应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

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弥补了出土先秦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东晋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所绘《斲琴图》中有两种古琴,它们也都是全箱式,虽琴身出现了额、颈、肩等区分,但图中两种古琴造型仍与宋汉弹琴俑大体一致。这一样式的琴体还见於河南邓县北朝彩绘画像砖墓出土的《商山四皓图》,说明古琴初见於东汉的这一形制,一直保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陕西三原唐初李寿墓线刻壁画伎乐图中,有抱琴、弹琴图像各一,琴式则与《斲琴图》中琴基本相同,可以看到一种传统的古琴式样是会延续很久的。

南京西善桥等地南朝齐、梁大墓砖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山的琴,具备全箱式特点而又呈现为新的样式,即音箱从东晋的内收弧形项的长条形,发展为方头、阔肩、收尾形态,这种样式的音箱能进一步改善琴的音响效果。

琴徽的出现大约早在西汉前期稍晚,即公元前二世纪上半。西汉枚乘(?-公元前140年)的名赋《七发》,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以“九寡之珥为约”。从上下文意看,用珥做的约,本是箭靶的中心,这里相当於徽。更明确提到徽的是晋嵇康(公元223—262年)《琴赋》“徽以锺山之玉”这句话,但徽数则不详。

有徽之琴的最早图像材料,见於考古发现的南朝齐、梁陵墓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嵇康和荣启期所弹之琴,琴面外侧均列有十多个明显的琴徽。可以认为,全箱式琴体和十三徽的定制,年代约在东晋或稍前,下限至迟不晚於南齐初年,即公元五世纪九十年代。

三、隋唐时期
唐代造琴工艺取得突出的成绩,无论数量、质量都有空前的进展,民间出现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最受人们喜爱的斲琴名手,出自四川的雷氏家族,其中较早的是雷俨,曾在唐玄宗做过待诏,其后有雷霄、雷威、雷珏、雷文、雷会、雷迟等。雷威尤其著名,传说他得到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以听风吹树木的声响,从中辨取造琴良材。他们所斲之琴在大历(公元766-779年)中被称为“雷公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宋苏轼《杂书琴事》)。贞元(公元785-804年)时,成都雷氏所造之琴,“弹者之众”。当时江南也出了沈镣、张越等制琴名手,他们所制之琴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出自名手古琴,历代好琴之士均视为传世之珍,以至宋代便有不少人伪造唐代雷琴,这种作伪之风经历元、明、清而延续到现代。也有少量唐琴珍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斲之“九宵环佩”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不仅是传世七弦琴中最古一件,也是唐琴最卓越的代表。

古琴确立今制之后,细部仍不断改进,以臻完善。传为唐初阎立本所绘的《北齐校书图》(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中的古琴,圆首阔肩,中部微狭,凤翅以下收杀至尾,这一造型对改善琴的音响当更为有利。

专家们鉴定今存较为可靠的唐琴共十六张。在基本形制一致前提下,根据它们外形起伏收缩的不同特点,还可划分为多种不同样式。若按后代琴书中琴式分类,有伏羲式十六张、神农式一张、凤势式三张、连珠式两张、师旷式两张、列子式一张、仲尼式一张。因为仅有的一张仲尼式琴还是晚唐之作,看来东汉到中唐的八百年间,仲尼式琴并不很流行。只是中晚唐孔子又被儒家作为道统代表推崇之后,仲尼式古琴才逐渐时兴起来,至两宋大为流行,出现定于一尊的局面,其它样式的琴反倒日益少见了。
唐的仲尼式琴,较之后世同类琴,还具有琴面较圆,腰部内收较深的唐琴共同特点。唐以后的仲尼式琴,除仿唐之作外,一般不具备这种特点。

隋唐以来,琴乐也受到许多王侯显宦的爱好。隋文帝之子杨秀受封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后来蜀地造琴名将辈出,或与此有关。唐代二十年为相的的李勉,好琴,家中自斲琴数百张,其中绝代之品“响泉”、“韵磬”自宝于家,曾撰《琴说》一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