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名作”精神,构建“欣赏”文体,感受经典风韵,品味书香人生。只要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名作欣赏”关注,即可与我们一起共赏名作。 记忆中的年味儿 康慧 提笔之前,刚哄孩子入睡。外面不时有鞭炮的声音,她也睡得不是很踏实。除夕夜基本持续了一夜的鞭炮声,估计也把她弄烦躁了,只要听到鞭炮声就会一惊,马上找人抱着,刚睡前还很忧郁地和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过年。突然觉得很心塞,不知该如何告诉她春节的传统习俗以及春节对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意义。
小时候,过年时家中每人都是要添置新衣的,这几年和妈妈去买过年穿的新衣时都会听她说起小时候给我们姐妹几个买衣服的事,那时候还不是和现在一样有那么多商场可以选择,妈妈每次都是去县城里的百货大楼买,一家人的衣服一件一件的买全,怎么也得一整天,然后她会满心欢喜地带着“战利品”回家,回家后把衣服藏起来等到除夕早上拿出来给我们。那个时候对穿新衣服过年这件事是很神圣的。家里会在除夕前把所有该干的事都干完,除夕开始就一直处于吃喝玩乐的状态。那个时候穿上新衣服去叔叔伯伯家找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互相比较谁的新衣更好看是一件特别期待的事。还记得那时妈妈给我们姐妹都买了一双运动鞋,对那个时候都穿妈妈缝制的布鞋的我们来说那是最有面儿的事了,只记得当时穿上去了伙伴们面前,顿时觉得自己威风起来一样,那种窃喜又不能太招摇的心情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幸福。
因为爸爸会做饭,大年三十晚上一大家子人大概十八九口都会聚到我家来,大人们下厨做饭,哥哥们就在院子里放炮,或者是围着火塔嬉笑打骂。每年爸爸会很早就在院子中央搭建一个大大的火塔,一入夜灯笼亮了,火塔着了,院子里一片祥和。等大家玩累了,正好饭菜也做好了,那时家里专门备了一个能坐十几个人的大圆桌,妈妈会在圆桌上摆一圈小碟子,到好醋等待大家入座,桌上有鱼有鸡,各种肉食,各种炒菜,一年没吃过的饭菜都会在年夜饭中看到,对于那个时候没吃过大鱼大肉的我们来说真是美味佳肴了,然而这种仪式感浓厚的年夜饭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慢慢消失了,长大了的我们都各奔东西,成家立业,相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吃完饭,爸爸就会招呼哥哥们把他买好的鞭炮拿出来,满满的两大箱子,什么窜天猴,摔炮,小蜜蜂,划炮,闪光雷……对儿时的我来说那便是见过的最漂亮的烟花了。这天晚上睡觉也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往往是玩疯了,倒头就睡。妈妈会在我们睡着后把我们的鞋子都拿起来放在床头的一个长柜上,再拿块红布包住,然后会在我们姐妹的枕头底下放入用袋子装好的枣和核桃以及我们最期待的压岁钱。估计那时候我们的梦中都是惦记着枕头底下的东西的。大年初一一睁眼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枕头底下的好吃的和压岁钱。那时奶奶还在世,爸爸妈妈也觉得弟弟理所当然肯定要比我们的压岁钱多,所以弟弟的枕头底下的钱面额肯定是要比我们大的。所以这种重男轻女的观念从小到大就在我们心中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接受的。
初一最重要的事就是拜年了,我和妹妹会跟在弟弟身边去每个亲戚家拜年,男孩是要磕头祝贺的,女孩就只是作个揖鞠个躬,这种形式到是没有随着这几年年味的减淡而有所削减,堂哥们现在虽也是有儿有女的父亲了,但还是会在初一来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小侄子侄女拜年的模式也和我们小时候一个模样。那时我以为所有的家庭拜年的形式都是一样的,所以刚结婚那年,我让老公给爸妈拜年,他只是说了两句祝福的话,还惹了我老大不高兴,之后给他解释我家的传统,他也就欣然接受,这几年也会按着我们小时候的习惯在回娘家后给爸妈磕头拜年,对于他来说这是从小都没有的习惯,而他能够跟着我家的习俗给爸妈磕头,到着实是让人感动的。现在汐汐也会跟着他爸磕头拜年,她还小,我也没办法给她讲男女有别这件事,也就随她高兴,看着她有模有样地学着舅舅们的动作一一给大家拜年也让家里欢声笑语不断。我也总是尽力地给她创造以前那种浓郁的新年气氛,但是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觉得现在长在大楼里的孩子是多么孤单寂寞,他们的童年早早地就在家中、学校度过,少了很多自由玩乐的时间,也就少了很多感受节日氛围的机会。
写到这里的时候家里突然停电了,幸好之前边写边保存着,不至于要重新再来,再有一天假期就结束了,大家也都尽兴地享受着这最后的假期,打牌,打麻将,我也趁着这最后的时间再去和大家玩玩。忆往昔岁月稠,最牵人心肠。
作者:康慧,《名作欣赏》中旬刊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