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数十年来,中国大陆女性着装日益变样,1970年代穿一身黄军装显得英姿飒爽,1980年代兴起了连衣裙、牛仔裤、喇叭裤、大脚裤,1990年代薄薄的紧紧的裹着长腿和屁股的踩脚裤成了时尚……近些年来,走在大街上,不经意之间,一个下穿超短裙、上见胸罩形状、颜色的女性,迎面而来。
我一次乘车,车开动时,前有一老人慢了几脚,司机急刹车,甩出一句国骂,接着笑道“大家不要怪,人家穿着解放鞋”。车上顿起一阵欢笑。 社会发展了,时代的颜色也不断改变,不单表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就是大会上领导讲话,私下里朋友聊天,或者学者发表观点,都是说一个并不新的词儿,那就是“观念”。 比到最后比观念。观念到底是什么?耳熟能详的词汇,却没有几个人能作具体的解释。过于要去搞清楚这个词,没有多大意义。但,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人生、交际、恋爱……及生存在全球化、世界化的快节奏时代,确实重要。
此书在台初版时,名曰《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没有“故事照亮未来”这般透彻、清新和吸引人。我却被“100个观念”骇住了,觉如类书、词典,恐有说教、保守与琐碎的痕迹。当我开篇温读,便觉得杨照是一个正直的人,敢于说真话。他擅说故事,用那些并不珍密、亦非隐私的轶事、掌故、新闻及著作、文章,如肯尼迪就职时精短而精彩的演讲、哥伦布阅读《马可·波罗游记》后的狂想和行动、英国政府承诺采购新霍乱疫苗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奥巴马痛斥AIG而要追回发出去的红利……诱发我辨识公共领域的普通和热闹,真实与残酷,民主和挣扎,温柔和愤怒,以及不可预知也难以抵挡的苍凉和感伤。他所思考的,我们也熟悉的,是联系现实生活的政治、社会、道德、伦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历史、民主、尊严、权利等的观念与常识。 虽然社会的发展中,虚无主义者、狂热分子、恐怖分子、保守主义者、思想激进者、小资情感者、卫道士……以及信奉黑色幽默、意识流的人,阿Q和吴妈的思想继承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式,理想和信仰,内容和矛盾,很难为外界思想、学说、行为和行动所左右。我们也不可能从法律、政治权力的方面,强制大家该做什么,去想什么,追求什么。即便对公共事务敏感,或麻木,或沉默,或茫然与困惑,也难以轻易地了解热爱生活的思想者杨照,是怎样的坚持和选择。他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洞察力,充满理性和思辨的价值体系和人生观念。虽然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不相信命运,更不接受任何万劫不复的预言”,但他不论采取何种悲观的态度,都是理智地、乐观地坚守着做一个现代公民的角色,而不因有形诸可兴、可怨、可叹一类文字的思想,作先知自居。 观念不是具象之物,亦非不变的个体。随着复杂的现实社会急剧变化,其内涵自有变数。有不少人喜欢空洞、抽象地对人谈论观念要变,要有新观念,却又不能勇敢地抛弃过去,像杨照一样根据生活和经验,来思量爱国、选举、生命权、政府的责任、民主资格、怀旧、大学精神、博爱、犬儒主义、名嘴、法的精神、民意调查、算计、制度、文明标准和未来等100个观念。这些观念,在过去便有配套的内容、匹配的价值,当杨照结合不具时效性的旧事轶闻,进行了现代性的延伸与叙述,让其面貌一新,使人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聪明的认识和理解,感知其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对道德哲学的应然诠释,当然,也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与时俱进的意义和性质。
他从法国已故哲学家德里达《博爱政治学》中的思想,分析博爱与狭爱之别,以西方政治中的“不宽容”,反观台湾当代政治的最大问题。他读书而论,阅世而思,由德里达对博爱的理解和警告,反思身边的许多人喜欢将“认同”上纲上线的现实,又联系佛家哲学中的破除我执,冷静地提醒自己、告诉世人如何“学习去爱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杨照不但擅长讲故事,而是善于积累,更能让不同的故事在现实中找到对影。他简析达尔文祖父举办满月会的兴致,邀约一群博学有趣的学者高谈阔论。久而久之,这平常的月下聊天,聊出了瓦特的蒸汽机、普利斯特利的氧气分离、凯尔改变人们卫生习惯的肥皂大工厂,以及玮致活在英国史上极具盛名的瓷器制造业。有趣的是,老达尔文和玮致活联姻,为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生物巨匠,他们的孙子达尔文不但写出了《物种起源》,更发现了改变人们认识的进化论。杨照叙写这个故事,并提及黑格尔、费希特同谢林曾同居一栋小屋的往事,程颢、程颐兄弟共师周敦颐的历史,却不是简单地让人们重温这些类似每逢满月聚会的佳话。他在思考今天为何少了敢于挑战世俗的创意团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