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泉民俗之三:丧葬习俗(原创)

 zsw77792 2016-02-16


家里老人去世,石泉民间称之为“白喜事”。透过这种貌似与重礼尚孝,哭祭哀悼祖先的民族传统相背的称谓,它体现了石泉人民对死亡,对生命地理解。体现了他们顺天尽命,乐生正死的人生精神和视死如视生的死亡观念。
    旧时,老人年迈,先制棺材,漆成外黑内红,并制有“老衣”。老人死后,孝子报丧,告知亲友,大门及灵堂贴白纸挽联。晚辈戴孝(白布孝帕,有长、短孝之分。子女为长孝,按棺材盖子长短剪,普孝三尺)。死者咽气后,梳洗更衣。老衣为棉或丝织品(不用皮货),穿单不穿双。腰带用棉纱,按逝者年龄,一岁一根而合成。将死者摊放于矮床板上,称“下榻”。榻下点盏“脚灯”。棺内铺垫被、兜单,然后“入棺”仰卧,盖被,周围塞以灰包。棺材敞口。次日,举行丧礼,在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后才“闭殓”。棺前设灵桌,上置“灵屋子”,内设“灵牌”,上书“故显考(妣)×××之灵位”字样。前面摆有供品,点有香蜡。棺材下点脚灯。亲友来吊丧,孝子见人即叩头下礼。全家哀哭,妇女边哭边诉,男子只哭不诉。富户请和尚或道士“做道场”、念经,超度亡魂。分“三天四夜”水陆道场、“大开路”、“小开路”。一般人家,只作“小开路”或者唱孝歌一夜。“三天四夜”最为隆重,不仅要悬幡挂榜,还要“接亡”、“破地狱”,引得三乡五里人都来看热闹,所以人山人海,成天开流水席。请道士和尚做道场开路,也少不了“开壇”、“请神”、“接亡”、“请水”、“超度”、“跑外场”等九折子法事。“唱孝歌”以锣鼓为前导,孝子捧灵、持香随行,守灵人鱼贯其后,绕灵柩敲打转唱,称“唱转丧”。

“白喜事”除了请道士先生做道场或者请人唱孝歌外,请阴阳先生看地(墓穴)也是最重要的事项。因为民间认为葬地风水好坏直接关系到后代子孙的兴衰。阴阳先生看好墓穴后,要在天亮之前挖三铲土装入筐内,名曰“破土”,即表示这块墓地已有主了,神鬼不得再占。

出殡前,亲友向亡人告别,称为“辞灵”,然后“发丧”。孝子捧灵牌,持“哭丧杖”和“引路幡”,走在灵柩前,道士先生敲锣打鼓、亲朋好友随后送葬,沿途鸣放鞭炮,进入墓地。

到墓地后先“禳井”,即在墓穴四角烧纸,然后放上酒菜,大家依次下去抢着吃,但不能吃完,后人才能兴旺,有吃、有剩。灵柩落井后,阴阳先生放罗盘定方向,焚烧地契。地契:横书“龙门地契”四字,正文竖写:南无先天无极都雷府立出永卖地穴文契,买与阳上孝信某某兄弟等为先考(妣)某某买得龙子岗阴地一穴,四界分明,前起朱雀,后至玄武,左起青龙,右至白虎,业价冥钱九九贯,无欠分文......已迁葬东西为营,安息亡者,以此为凭,神鬼不得侵占,虫蚁不得沾身......迁地人:杨救贫,采地人白鹤仙,见价人东王公,领办人:西王母,交办人土后尊,代笔人:海底鱼.......

    别看这小小地契,却蕴涵着深厚的丧葬文化。据查,杨救贫,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叔茂,江西赣州人,唐末五代著名风水大师,重要风水流派江西派的开山祖师;东王公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亦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瑶池金母,全称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是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它反映着人们自古来所遵循的契约关系。

灵柩落井覆土,忌讳夯筑。连续三天晚上要烧烟包,为亡人作伴。第三天以砖石砌坟头,再覆土,称之“覆山”。坟山呈鼻形,前大后小。之后祭白日,祭周年。如今这些民俗大多被遗弃,其中三天四夜水陆道场已经失传,但看阴地、唱孝歌的习俗还在延续。城镇兴送花圈和祭幛。灵前供死者画像或放大半身照片。干部职工死亡,都由本单位开追悼会,戴黑纱和白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