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编剧如何打好喜剧“扣子”?

 粟子小卷 2016-02-16




一:必须先让剧中人物不明真相

同时让观众明白真相


观众之所以发笑,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俯视”的角度,像看破红尘而不带有任何情绪的高人一样,看着剧中人物受固执、贪婪、虚荣、傲慢和爱恨的驱使,脱离既有的轨道,不由自主、盲目、不明真相地疾驶和碰撞,这些机械的过程以及尴尬的结果,会让观众有着“上帝般清醒”的优越感,并因此而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


若剧中人物理性、超脱、适度的怀疑和思考,那么他(她)们若还是发生脱轨和碰撞,则这样的剧情会很容易形成悲剧。若剧中人物非理性、特别世俗、并不对当下情景产生怀疑或思考,那么他们的动作就很容易形成喜点。


喜剧关键的问题,就是剧中人物有着各种原因和各种形式的不明真相。


但是,观众却一定要完全的明白真相。在故事起飞之后,必须让观众对起飞之前的一切明明白白,不能有丝毫的疑问和迷惑;同时,也不要让观众代入进来产生同情、埋怨和愤慨。


已有的喜剧电影精品,都会在第一幕里踏踏实实地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作出交待,并呈现主人公在正常世界里的正常生活,当某个冲突或大型误会的扣子系好之后,再把主人公一下推进不明真相或身不由己的生活中去。因观众对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在接下来的第二幕中,作者尽可以放开手脚,在“剧中人糊涂,观众清楚”的基础上,利用“身份误会、互相干涉、人物性格”等条件尽情地制造各种喜剧包袱。


我再唠叨一句:优秀喜剧扣子的前提是,你必须在系上扣子之前,让观众对一切了如指掌,明明白白。


平庸的或不及格的喜剧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的剧本,很多作者会忽视“让观众明白”这个基本点。这些作者或许是在教条地遵循着“不能让观众知道后面的戏”,为了做到这点,就把前面的部分线索也给捂上;要么写成喜剧的同时想让作品还有悬疑元素;要么就是心怀雄心,想完成更大格局,又因戏剧观不够成熟,总以为勾心斗角才是好戏,于是在故事开始就有了各种烦乱的线索和令人莫名其妙的关系,以及各种尔虞我诈。总之,就是不肯或没有能力让观众明明白白。


若剧中人被蒙在鼓里,而观众也同样被蒙在鼓里,这种剧情要么是低级的悬疑剧,要么是“糊涂剧”,但肯定不是喜剧。


举例:央视春晚小品《面试》,是一出优秀的喜剧作品,它的主要喜剧手法是“互相干涉”(这个手法留到后面再讲)。在这个小品中,面试的搬运工,被负责招聘的店长给误认为小偷,由此在“面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喜点。这个作品的喜剧扣子是“面试者被误认为小偷”,这虽然是一个十来分钟的小品,但是在扣子彻底系好之前,必须让观众清楚地了解到:



1、小超市刚抓获了一名小偷;

2、前来面试的人身份是搬运工,可他的衣着打扮和小偷很相似,店长对此并不知情。

3、店长的态度是痛恨小偷,要先审问和教育小偷,但是他因为时间地点和面试者的外形而产生了误会。


《面试》所需要让观众了解的这几点,缺一不可,否则观众会觉得不够真实,或有疑问。而且这几点当中,店长的态度也是一种铺垫,更是必须的条件。


提醒:


1、一定不要用“悬疑剧”的思维写喜剧;

2、一定不要先追求“笑点中的泪点”,让观众先乐起来是写喜剧的第一要务。


二:铺垫极其重要

必须要把“喜剧扣子”系紧


只要懂得铺垫,并能娴熟地运用好铺垫,任何一个故事都会被讲得有声有色。喜剧,当然更离不开铺垫。


看到某个剧作理论讲铺垫“AB两个人在车上争座位,若一上车就争,观众并不会重视。若事先交代A因为坐长途,几个小时都没有坐一坐了,而B这个人又是争强好胜霸道惯了,如此,则观众就会兴趣大增,为两人争座而揪心”。


喜剧有喜剧的冲突,扣子系紧之后,冲突的强弱和持续性,乃至于节奏感,都有赖于扣子前的铺垫,以及扣子后的部分铺垫。我看到不少剧本,很多年轻作者的铺垫意识很差,所选事件以及几个大情节虽然都很有传奇性,但故事整个读下来,却并无多大波澜,明显具备冲突条件的事件或场面,却没有什么冲突感,这种情况大多都是因为没有铺垫好。


喜剧的铺垫,有些是增加利益的筹码,有些是增强价值观或性格习惯的筹码,只有事先让观众明明白白地看到这些筹码,后面的喜剧包袱才能抖得脆响。


举一个非喜剧的作品《末路狂花》做例子,开始不久,A女开枪打死强奸犯,这是扣子已经系上,AB二女的逃亡之路由此启程,但扣子还不算完全系紧,因为B女并未犯罪,她完全可以抽身出来,之后,B女的钱被骗子骗走,B女冲动地拿枪抢了小超市,至此,扣子完全系紧。



喜剧电影的长度毕竟和小品不一样,虽然在第一幕就必须把扣子系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有些误会扣子有必要再勒一次,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向高潮冲刺,而且也让误会扣子显得自然真实。比如《泰囧》,在开始徐峥和黄渤只有利益上的扣子,但是在后来,黄渤完全误会徐峥偷了自己的女友,扣子完全系紧,误会和冲突全面升级,才有了之后几场很棒的喜剧场面。


喜点的形成,很多时候是依靠误认、过于固执、限于两难的尴尬等。喜剧作者就必须要通过铺垫和系紧扣子,来让误认确立并显得真实,让固执的更加坚守固执,让限于两难的人根本无法抽身。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喜剧故事起飞之后,有足够的动力飞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并在过程中呈现精彩纷呈的喜剧场面。


提示:


很多电视剧剧本,其实每集也都需要有铺垫部分,在我已经看过的剧本中,几乎有六成的作者没有铺垫意识,或铺垫的不够好。而对于喜剧电影和电视剧,铺垫为重中之重的技巧,若铺垫不合格,扣子也难合格,全剧更不会合格。


可以找已经看过的喜剧电影,看前三十分钟里的铺垫和系扣,优秀作品和烂片都看看,看优秀作品如何铺垫和系扣,看烂片如何因为没有铺好系好,以及对后边的影响。


三:身份误认

制造喜剧扣子的常用手段


在所有结构喜剧中,“身份误认”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最早也是最完整的结构型喜剧,是古罗马喜剧作家普罗图斯的《孪生兄弟》,这个戏是“身份误认”的典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孪生兄弟长得一模一样,在某个岛上自幼失散,弟弟留在了岛上,哥哥则被领养到别处,成年后,哥哥到弟弟的岛上寻亲,来到弟弟经常活动的街道上,因身份误认而产生了各种喜点。全剧对“身份误认”这个扣子利用得特别充分,比如先后让弟弟的情妇、妻子、仆人对哥哥进行错认;又让哥哥的仆人对弟弟方面的人物进行错认。


后来的莎士比亚,曾完全模仿《孪生兄弟》写了《错误的喜剧》。凡是有志于喜剧创作的编剧,都应该把《孪生兄弟》好好地读一读,以便领悟到“身份错认”的精髓。


在好莱坞的喜剧电影中,“身份误认”类作品比比皆是。比如被公推为美国影史上最有趣的《热情似火》(梦露主演),其中两位男主角因被黑帮追杀而男扮女装,两人先是被梦露误认为同类,后来某男主角又被一位老花花公子苦苦追求,闹出了不少笑话。



大师莫里哀可谓高产喜剧作家,他之所以高产,可能还是跟善于运用“身份误认”有关,比如他的名作《昂菲特利翁》、《屈打成医》、《普索雅克先生》等,都是“身份错认”的典范。莎士比亚的几个喜剧作品中,也多有“身份错认”,比如《错误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第十二夜》。


近几年国内的《泰囧》、《夏洛特烦恼》等电影里,也都使用了“身份错认”的手法,比如《泰囧》里的“按摩”场面。


喜剧作家只要找到可以形成“身份错认”的事件,或为了形成“身份错认”而造一个事件,那么就很容易写成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喜剧。或者可以说,当一位编剧只要懂得“铺垫和系扣”,再学会了运用“身份误认”,那么他就可以创作出不错的喜剧啦。


以上所谈是“身份误认”类喜剧的现象。接下来,谈一谈如何形成“身份误认”,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


1、撒谎


这是形成“身份误认”最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一种方法,这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也最常见到,比如《普索雅克先生》,普索雅克到某城市相亲,他的情敌为了作弄他,利用各种撒谎让他陷入尴尬境地,比如事先给几位庸医说,要领一位精神有问题的病人来治病,然后带普索雅克去见庸医,庸医把普索雅克的身份误认为“脑筋有问题的病人”,当普索雅克难以忍受庸医的各种诊断治疗时,大喊大叫,却让庸医们更加相信了骗子的话,摁住他不让离开。


英国著名喜剧《屈身求爱》里,当某城市青年到乡下向某绅士的女儿求婚时,事先交代绅士的房子像旅店;当青年来到村口询问何处有旅店时,绅士的继子指着自家的房子,撒谎说“那就是旅店”。当青年来到“旅店后”,把自己未来的岳父当成店老板,很不礼貌地让岳父伺候自己,闹出很多笑话。


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也善于利用撒谎来形成“身份错认”,比如他就专门写过一出很优秀的喜剧《撒谎人》。


撒谎者一般都是由戏中的丑角完成,比如主角的朋友或者仆人,他(她)们虽是喜欢撒谎的丑角,却还具有“导师”的功能,负责构思撒谎计划,并指导和督促主角实施计划,所以这些利用撒谎来形成“身份错认”的喜剧,多被称为“计谋喜剧”。当然,也有不少主角自己为了达成某个目的,主动或被动地撒谎。这类主角撒谎的戏,有时会形成“身份错认”类喜剧,有时会形成“倒置(自作自受)”类喜剧。比如前面提到的梦露主演的《热情似火》,主人公利用化妆来撒谎,形成了“身份错认”的情景。


哥尔多尼的代表作《这是形成“身份误认”最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一种方法,这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也最常见到,比如《普索雅克先生》,普索雅克到某城市相亲,他的情敌为了作弄他,利用各种撒谎让他陷入尴尬境地,比如事先给几位庸医说,要领一位精神有问题的病人来治病,然后带普索雅克去见庸医,庸医把普索雅克的身份误认为“脑筋有问题的病人”,当普索雅克难以忍受庸医的各种诊断治疗时,大喊大叫,却让庸医们更加相信了骗子的话,摁住他不让离开。


英国著名喜剧《屈身求爱》里,当某城市青年到乡下向某绅士的女儿求婚时,事先交代绅士的房子像旅店;当青年来到村口询问何处有旅店时,绅士的继子指着自家的房子,撒谎说“那就是旅店”。当青年来到“旅店后”,把自己未来的岳父当成店老板,很不礼貌地让岳父伺候自己,闹出很多笑话。


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也善于利用撒谎来形成“身份错认”,比如他就专门写过一出很优秀的喜剧《撒谎人》。


《泰囧》里也利用“撒谎”形成了误认,就是徐峥给王宝强撒谎说“我和黄渤的女友如何”,当黄渤知道这个事情后,徐峥的身份在“商业竞争者”之外,又被误认为“情敌”,闹出几个令人捧腹的喜剧包袱。



2、巧合


古罗马的《孪生兄弟》是利用巧合形成“身份误认”的典范,当然,也还可以把这类喜剧称为“利用近似性”形成身份误认的喜剧。小品《面试》也是利用巧合形成“身份误认”,即让店长因时间地点和“近似”等因素,误认面试者为小偷。


利用“巧合”形成“身份误认”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这类喜剧作品不是太多。困难在于,要么需要有灵感,比如《孪生兄弟》;要么需要对时间地点等进行精心设计和计算,否则很难让观众感到真实,或很难把扣子系扎实。


3、魔力


魔力虽然也特别容易形成身份误认,但这类喜剧作品也不是太多,原因在于这种手法毕竟不适合处理现实题材,稍有不慎,观众就不会认同。


莫里哀只有《昂菲特利翁》是用魔力来制造“身份错认”,内容是天上的神看中了人间的美女,变成美女的丈夫,诱奸了美女,并由此闹出了一些笑话。


中国的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等角色多次利用魔力变化,来造成“身份误认”。比如孙悟空在高老庄变成高小姐戏弄猪八戒,变成牛魔王戏弄红孩儿和铁扇公主,都是不错的喜剧桥段。


好莱坞的喜剧电影中,也有一些利用魔力来形成身份错认的,比如利用灵药、穿越、巫术修炼等。



最近国产影片《夏洛特烦恼》就是利用“魔力”的好例子,它利用穿越,让夏洛保留着当下的心态回到十几年前,形成了别人对夏洛的“身份错认”。


4、过度怀疑


人性的缺陷基本可分为“贪嗔痴慢疑”,其中的“疑”,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比如因性格、利益、关系、环境和情绪等原因,产生过度的怀疑;还有些是意识造作,比如过度诠释、联想和误读等 ,都属于“疑”的范畴。


过度怀疑本应该属于“性格喜剧”类,但其表现形式有部分也有符合“身份错认”的。比如古罗马普罗土斯的《一坛金子》,讲述一位疑心很大的老人,在意外得到一坛金子之后,把周围的人都误认为居心叵测的小偷。这类作品还有莫里哀的《悭吝人》。


有些“过度怀疑”桥段,还需要由人物性格中的固执、文化中的过度诠释以及环境的近似等来配合,才能够完成。比如误读某处的文字而形成的误认。


5、综合因素导致的“身份错认


比如孙悟空戏弄猪八戒,需要依靠撒谎和魔力来完成,《钦差大臣》中,需要利用“巧合加撒谎”来完成误认;莫里哀的一些喜剧中,也需要撒谎和过度怀疑来协同制造误认。



提示:


虽然“身份误认”也会被用来制造喜剧桥段或较小的包袱,但这种喜剧手法更适合用来做统管全剧的大型喜剧扣子。只要在前边20多分钟里系紧“身份错认”的扣子,就可以在第二幕尽情利用“身份错认”来生发各种桥段和喜点。


需要注意的是,系好一个大型喜剧扣子并不容易,一旦把“身份误认”作为一剧的大扣子,就要在照顾主题和高潮的同时,把“身份误认”给充分利用好。之所以要做 “立体结构的喜剧”,就是因为它在形式和质量上明显高于“俏皮话和肢体搞怪的平面喜剧”,所以在形成“身份误认”等大扣子之后,要对此有充分的信心,尽量不要为了追求俏皮话而浪费掉现有的喜剧扣子(在适当范围内写出幽默对白则另当别论);也不需要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只要故事在主题所指的方向下推进,只要在冲突中充分利用了“身份误认”,就很可能成为好口碑高票房的合格喜剧作品。


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单调地利用“身份错认”,还需要性格、环境、幽默对白等其他喜剧手段配合着“身份误认”,才能让作品精彩纷呈,让观众笑声不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