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内容共有两部分,先是如录像中的,沿用西洋音乐所使用的和弦来配置和声。但在讲义中又加上了笔者所创制的中国的和弦。 首先,我们从中国的旋律说起: 旋律的构成是音阶,由音阶生出旋律。因此,研究中国的旋律就必须从音阶着手。 中国根据三分损益法的推算,是五声音阶,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
在光盘上,宋大叔指明,只要连接这五个音,不管你如何任意连接,都能得到中国韵味的旋律。
但是根据宋大叔的研究(发表在《中国音阶的调性与和声》一书中),中国的音阶却并非是五声音阶,而是五要音二次音的七声音阶,这五要音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再加上变徵(#4)与变宫(7)二音,而形成的七声音阶。
这个五要音二次音的七声音阶,才是中国真正的音阶。(在《中国音阶的调性与和声》一书中均有述及与佐证。) 以上是形成中国旋律的固有音阶。 至于中国音乐的和声,迄今都是取自西洋音乐的和声。 清朝末年,西洋以其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固步自封的大门,将视为夷狄之邦的西洋文化引进中国,其中宣教士带进了具有和声的西洋音乐,(虽然远在唐朝基督教已传入中国,但在音乐上的影响却是在清末发生。)使中国本来只有单音的旋律,也加上了和声的使用,以至于开始研究西洋音乐的乐理——音阶、和弦、和声。 这么一来,相随的问题就来了,所用的和声是什么和声呢?是直接采用西洋的和声;须知西洋和声是依据西洋的音阶构成的,它的音阶有主,有从,主音有其相随的属、下属的五度关系,它的和弦结构,以主音与主和弦为中心,其属与下属偕其代用和弦拱托着主音与主和弦,因而确定了西洋的调性,构成完美的和声体系。 因此,西洋音乐是由音阶产生旋律,旋律显示和弦,而和弦支持旋律,和弦的连接支配了旋律的进行。故此旋律与和弦是一体的两面。 举个例子来说:五声音阶就构成中国的旋律吗?
这是世界闻名,叙述离别的苏格兰民歌。 这首歌只用了五个音,没用4(fa)也没用7(si),只用这五个音就是五声音阶了吗?不,不是! 就它的和弦看,此曲的和声(和弦)完全根据西洋的七声音阶建立的,其开头的主和弦、其和弦的进行,以至于结束的终止式都是西洋音乐的和声体系。因此,此曲虽然只用了五个音,但仍是七声音阶的结构,其和弦仍是根据七声音阶建立的和声体系。 谈论这个问题,并非是只为了探讨较深的音乐理论,而是为了引导我们对音乐理论有一贯而正确的认识。就拿认调来说,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 宋大叔:这首曲是什么调?什么大调?什么小调?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最先的回答乃是:看它结束的音,乐曲结束在1(do)的就是大调,结束在6(la)的就是小调。进一步的问题就来了,结束在5(sol)的呢?结束在3(mi)的呢?宋大叔接续的回答:你要会看和弦,乐曲开头是主和弦,结束也是主和弦。大调的主和弦是1,3,5。小调的主和弦是6,1,3。乐曲结束在3(mi),要看这个3(mi)是1,3,5的3(mi),还是6,1,3的3(mi)?若是1,3,5的3(mi)则是大调,若是6,1,3的3(mi)则是小调。乐曲结束在5(sol)的呢?要看这个5(sol)可是1,3,5的5(sol)吗?若是,则是大调。 宋大叔极力反对的是简谱记谱都是用1=X(1=C,1=F,1=bE……)的写法,12年前返国之初,见所有乐曲,凡是简谱记谱的都是一律如此标注调名,并有一位高中的资深音乐老师向我抗议,这仅是为标明乐曲的音高而已,而不是为了别的。但这么一来,大小调都不分了,当然也就连带着何为主音与主和弦都不管了,其后相随的和弦就都完全抹煞了。宋大叔写过一篇论文,名为《穿裤子的都是男人吗?》(此文发表在宋大叔圣乐事工网站上),以讽国内的音乐学者们,这么重要的问题,竟然等闲视之,竟然无人看重。 经过以上的讨论,西洋乐曲的调名与调号都能清楚的掌握了。 主和弦开头(1,3,5的是大调,6,1,3的是小调)(或有以属(7)和弦开头的,属(7)和弦开头的乐曲,常是不完全小节,自弱拍开始。),主和弦结尾(乐曲结束在1,3,5的是大调,结束在6,1,3的是小调),乐曲结尾是主和弦。若是再仔细一点,其倒数第二个和弦,则必须是属或属7和弦;属(属7)接主和弦就是标明调性与调名的最好明证。(或许也有下属和弦接主和弦的变格终止(又称教堂终止)。) (虽然西洋音乐也有小调(平行小调,或关系小调)开始,大调(平行大调或关系大调)结束的,但其调性与调名,在和弦的表达上却都是一目了然的清楚。)
在本课探讨中国旋律配和弦之前,先谈了西洋音乐的音阶与和弦,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要使我们知道,西洋音乐由主音、到音阶结构、形成旋律到和弦的建立(做成和声),是一个完全的体系,这个体系完全而紧密,使我们对此有深刻的认知。 但中国旋律的音乐呢?是什么调呢?主音是什么音呢?是什么音阶呢?更别谈用什么和弦了?我们在清末民初仍是单旋律的音乐呢! 是西洋音乐的“入侵”才唤醒了我们——“要用和声呀!”但用什么和声呢?直接把西洋的和声“搬”过来用吗?西洋文化的接纳,中国人就跟着穿西装了,留洋人的头了,喝西洋的咖啡了!音乐也就用了西洋的和声(和弦)。 须知:和声(和弦)是建立在音阶上,西洋的音阶有其特性与调性,西洋的和弦是根据其音阶的调性建立的,中国的旋律直接采用西洋和弦那算什么呢?西洋佬戴个瓜皮帽,穿个长袍马褂就能像个中国人吗?! 因此,要有深入的认知,确立中国的音阶,然后研究中国的音阶,创立表达中国音阶的和弦,才是真正的为中国旋律配置表达中国风味的和声。 实际的问题来了,必须矢志于中国音乐的研究,以创制中国的和声体系。在现实中,一个青年人吉他一弹,信口一唱,随着时下的西洋歌曲的感染,有谁还拘泥在中国的五声音阶,或是宋大叔制定的五要音二次音的七声音阶? 时至今日,固然也有“刻意”的使用五声音阶做成中国旋律,但在旋律中,年青作曲者特别是流行音乐的作者,受了西洋音乐的熏陶,自由的将7(si),4(fa)这两个音使用在中国韵味的旋律中。先是用7(si)这个音,最先这个音用的不多,而且把它放在和声外音的位置上,以减少冲淡中国的韵味,像在光盘上所举的例子: 赞美诗歌1218首的1062首《我荒漠的甘泉》(此曲原为bA大调,在光盘上写成简谱) (此曲用了两个7(si)都是用在弱拍,当作和声外音处理。)
再来一首:《中国的早晨五点钟》(小敏的作品,迦南诗选)
小敏这首歌也是使用了两个7(si)(在17与25小节),其实这两个7(si)该视为是同一个位置,都是用在弱拍,当作和声外音处理。 这两首歌所用的7(si)对于中国旋律的表达并没有什么影响。 还有,《中国的早晨五点钟》这首歌也“采用”了西洋的曲式,它是非常完整的二段式。我说她是“采用”并不标示她是研究了西洋的曲式学,而是西方的传统圣诗唱多了,并行乐句很自然的成为她旋律的表达。因此,她信口唱出来的旋律就暗合了西洋的规则。 宋大叔要提出另外一首中国旋律的诗歌来,它也是在五声音阶中加了7(si)的音。它是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我心旋律乐团”所创作的《耶和华是爱》,此曲所用的7(si)在18与21小节,另外还有一个是在22小节的,22小节的这个7(si)可以理解为和弦音了。当它在和声上有地位的时候,它就冲淡了五声音阶的韵味。(请参考前方第二十五课169页的此曲) 但这个7(si)在和声最有地位的乃是因在完全终止式中的那个V(特别是V7)所含有的7(si),这个7(si)决定了调性,也带入了西洋音乐的成分,冲淡了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的韵味。以上的三首歌,都似乎是在乐曲的结尾处“刻意”的避开了这个7(si)音(我说它们是“刻意”,应该是认定不把这个7(si)用在旋律中,以避免影响更多的中国韵味。)。 另一个出现在今日的中国旋律中的音就是4(fa),这个4(fa)对中国旋律的特性形成更大的冲击。宋大叔发现,在中国的清乐音阶中有这个音——这个音在古籍中称为:“龢”。中国的清乐音阶乃是:
这个清乐音阶的由来一点也不难解,它是将:
虽是如此,但我们却完全不能说,这个4(fa)的使用是出自中国固有的清乐音阶。我们只得承认,这个清乐音阶——与西洋的大音阶相同的音阶,完全是受到西洋的影响。 一个身为现代的青年爱乐者,接触了西洋音乐,相随的西洋音乐的大音阶,就进入其音乐的领域,在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何尝不是引用西洋音乐的歌曲、乐理,乃至于音乐专业的领域,沿用西洋音乐的和声学、曲式学。因为中国音乐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只能传授外来的西洋音乐。 此时中国的五声音阶已无法固守,必须是更新,迎向新的中国音乐观念,7(si)、4(fa)来了,年青的作曲家用了,不是研究了中国音乐而后使用的,而是随着对音乐的喜爱,自由的接受了,表现了,就这么用了,引导中国音乐这么走的,不是学院派的学者们,不是音乐殿堂的严肃音乐,而是时下的流行歌的作曲者,引导着群众,或是完全不顾中国音乐的本质,或是加上7(si)、4(fa)成为有中国韵味的新歌。 请看这首《爱 喜乐 生命》 这首歌开始的乐段是中国的五声音阶所构成的旋律,到了第12小节,7(si)的音就来了,而是摆明了乐句的结束是用半终止的属和弦。(此曲在第二十六课181页,请自行参考。) 而后乐段由14到22小节就是用了有7(si)、4(fa)的七声音阶了,7(si)、4(fa)这两个音我称它们为“动音”,带出了生动与活力,与前乐段对比。 你能接受这样的中国韵味却加上七声音阶的旋律表达吗? 不管你是否接受,年青的作曲人就是这么作了,就是带着中国音乐向前迈了一步。 宋大叔未把此曲列在本课,是因为在曲式上、在和弦的连接上、在终止式的使用上,都是用的西洋音乐,连那个半终止也使用了重属和弦;因旋律的表达也不忌讳了。 以上所谈,都是旋律的改变,这是西洋文化向东方形成的影响,是个巨大的潮流,谁也不能(也不必)返其道而行的抵挡。
至于和声呢?我们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和声,都是沿用西洋的和声,(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在为中国制定和声,但迄今却均未获共识。)在这样的情形下,要依靠什么法则来规范和弦的配置呢?中国音阶是什么呢?其音阶的特性是什么?如何依其调性建立和弦呢? 因此,宋大叔放弃西洋的和声体系,不管和弦的法则,只说了一个意见——依旋律的显示,选择你认为好听的音响,来为中国旋律配置和弦吧!西洋和弦的法则可作为参考,但不必受限于他们的法则。 在光盘上为第一首歌《我荒漠的甘泉》配置和弦时,宋大叔强调:“别用重属和弦”,因为属和弦(特别是属7和弦)有7(si)也有4(fa),这两个音的出现是会影响中国的风格的,但在旋律避开这两个音的出现,在和弦中也能避免吗?因此要别用重属和弦,因重属和弦又包含了属调的这两个 “动音”。 但当面对第二首歌《中国的早晨五点钟》,问题就来了,小敏循着她所唱过的多首诗歌,写了个西洋的并行乐句,在第8小节的前乐句,写了个非常西化的半终止,这个半终止在旋律上是典型的重属接属,不用重属吗?除了用重属没有一个和弦能与它相比拟的。怎么办呢?用吧,这个中国旋律已经是采用了西洋的法则与音响了。这就是现代的中国旋律中要置入的西洋音响。 好!现在就依旋律对和弦的显示,为这首歌配置和弦,请您弹奏,听其音响;或是您也可有别的和弦配置,但要求有良好的音响效果即可。 (1)《我荒漠甘泉》的和弦: 1 C,Am 2 G,Am 3 C 4 G 5 C,Am 6 Dm,C/E 7 Am 8 C 9 Am 10 Dm/F 11 G,C/E 12 Dm/F 13 Am,F(或G) 14 C 请容我对以上的和弦配置提出些讨论: 在2的后半到3 ,7 到8都是VI在先,I(主和弦)在后,这是西洋和声的规则认为是反置的,但在中国旋律中,我们就任由它这样使用吧。 4用V(G)在此是否可改成别的和弦呢?像用III(Em)。若是我们把4小节连起来唱唱,就发现此处是前乐句的结尾,用个半终止吧!因此用V(G)还是很圆满的。 6的后半我改成了C/E(I6),因II(Dm)接I(C)的音响太硬,在和声学上是平行5度,不佳,用16(C/E)就好。
12的旋律用Dm/F,就将这两个旋律都包含在和弦中了,因此将V(G)改成Dm/F。 13到14是乐曲的结束,该用完全终止式了,用完全终止,当然就是V-I了。但能不能13的后半用F(IV)呢?IV接I是变格终止呀!你可试着采用。若看第14小节的音,该是Am的和弦(小调的主和弦),是否可作小调的结束呢?我们可有多个答案。但在此我们还没有学过小调,就先作V-I或I-VI的终止处理吧! (2)《中国的早晨五点钟》的和弦: 1 C,Am 2 Em,Am 3 Dm7/F(在授课中用的是Dm) 4 G 5 Am 6 Em 7 C,D7 8 G(在授课中只作到第8小节).9 C,Am 10 Em,Am 11 Dm7/F 12 G 13 C,Am 14 Am 15 G/D,D7 16 G 17 Am 18 F 19 C,G/B 20 C 21 Dm/F 22 Am 23 G/D,D7 24 G 25 Am ,Em 26 F 27 C,G/B 28 C 29 Dm/F 30 Am 31 F,G 32 C
作业:请将下面的四首歌配上和弦并弹奏之: (1)摇啊摇(喜乐赞美主900首的126首)
(2)上山,下山(赞美诗歌1218首的830首)
(3)耶稣爱你(喜乐赞美主900首的123首) 此曲开头是6(B),请用Bm的和弦(Bm是B小调的主和弦),在中国旋律当称为“羽”调式,而结尾在1(do),视为是D大调,但在中国旋律当称此曲是“羽起宫终”的调式。在以下的内容中给予解释。
(4)为了生存(赞美诗歌1218首的776首)
以上的四首作业,请你自行配置和弦,你有自由的选择空间,故不再设置答案。
以上用了不小的篇幅,阐明西洋音乐的音阶与和弦有合一的调性、合一的体系;也阐明了中国音乐是以不同的音阶,而使用西洋的和弦作成和声是不合宜的。 单单指出用西洋的和弦配置中国旋律的不合宜,并不能作为目的,真正的目的该是研究中国音阶的调性,创制中国自己的和弦体系。 从查考古籍,到制定音阶,研究其调性,而产生和弦,宋大叔经历了十多年的时光,写成《中国音阶的调性与和声》一书(见宋大叔圣乐事工网站www.songdashu.cn) 在此,不对此书做学理的深入探讨,只把其中要紧的和弦介绍给我的学生,作为配置中国旋律和弦的使用。 一、以五要音二次音的中国音阶为基础,建立了三个主要和弦: 其音阶:
其三个主要和弦:
由于西洋音乐的影响,而使中国固有的清乐音阶浮出台面,而衍生得龢和弦:
因此,我们有了四个构造相同,成为中国固有的五度相生而得的和弦:
这三个和弦与衍生出来的龢和弦真有中国的韵味。 现在请容说明,创制这些和弦的理由: (1)就音阶的结构看,中国是宫徵合一,也就是主属合一的。一个音阶中有两个主音,一个是宫(西洋的主音),另一个则是可以称为副主音的徵(西洋的属音)。 这是由于中国的音阶含有两个导音——变宫(si)与变徵(#fa)所致。变宫拱托“宫”(do)成为主音,而变徵拱托“徵”(sol)成为另一个主音。 因此,中国音乐常有乐曲“宫起徵终”,乐曲就停在徵(sol)了。 茉莉花:
满江红:
(2)就旋律的分析,中国是大、小调合一的,在宫的和弦中,常出现羽(la)音,而在羽的和弦中,常出现徵(sol)音。 紫竹调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因此,中国旋律有些是宫起羽终,也有羽起宫终。 中国古琴曲(圣诗的真美歌)
小黄鹂鸟儿
现在说说:宋大叔起初所制定的和弦,就是因中国的大小调合一,而做成:
(3)既然有宫起徵终,就必须要有徵的属和弦。因此,要有商和弦(D6),若无商(D6)和弦,就不能表达徵的调性了,因此,要有: 以此,衍生推出:龢(F6)和弦,有了龢(F6)和弦,其属的关系则是:
接下来,我要主动的打个岔儿,谈谈中国调的调名: 不少的人问宋大叔,停在1(do)的是大调,停在6(la)的是小调,那停在5(sol)的呢?停在3(mi)的呢?还有停在别的音,都是什么调呢? 宋大叔一般的回答乃是:你要看结尾的和弦,大调的主和弦是1(do)、3(mi)、5(sol),乐曲停在(1(do)不用说了),停在3(mi),或停在5(sol),若是它是1(do)、3(mi)、5(sol)的3(mi),5(sol)则是大调。若是乐曲结束在 6(la)、1(do)、3(mi),小调的主和弦,即使是1(do)、3(mi)也是小调。
但许多的时候,提问的人并不辨识哪些歌是西洋调的,哪些歌是中国调的,就是一看就问,岂不知中国音阶的特性是宫徵合一的,大小调合一的,故形成有的曲——中国旋律的乐曲有宫起宫终,也有宫起徵终,或徵起角终;有宫起宫终,也有宫起羽终,有羽起羽终,也有羽起宫终。 你要怎么为这样的定调呢?目前你就依西洋的五线谱,来为它命名吧!并在括号中加注“起、终”的名称。 如:茉莉花:定名为F大调(然后注明是宫起徵终) 满江红:G大调(宫起徵终) 中国古琴曲:C大调(宫起羽终) 小黄鹂鸟儿:C大调(羽起宫终) 还有人问:停在2(re)的是什么调呢?怎么解释呢?问的人并举出实例来: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在诗本上订为是C大调
此曲不是结束在2 -,而是结束在6 -,或开头可说是C大调的宫起,但旋律进行后,特别是在22小节后,已经由宫进入龢了(也就是徵与宫的关系),这是中国音阶双主音形成的特色,所以后方是1 1 3 | 2 2 | 3 5 3 5 | 6 6|……到最后是3 2 3 2 | 3 5 | 6 - ‖是龢的羽调(小调),是西洋音乐的D小调。
现在,回头,来谈由宋大叔制定的和弦来配置中国旋律 (一)和弦的转位与名称:
(二)弹奏的音型: (1)音型1:(要加延音踏板,每小节用一次踏板)
(2)音型2:(加踏板,每小节用一次踏板)
说明:甲:强拍固然可用C6(F6、G6、D6)的根音,当然也可用3音或5音做成转位。但在此特别列出6度音为低音(C6 / A)是表示当旋律有羽(小调)音响时使用C6 / A。 乙:这些和弦有中国韵味的特色,就在于5度音与6度音的同时出现。第3、4拍一定包含5度音与6度音在一拍中出现。 (3)音型3:
说明:强拍的低音,也可做转位处理,至于后方的各个半拍,你可自由的选择别的音,用4度、5度的分解和弦即可。 (3)音型4——使用于无旋律伴奏:
(三)实际的和弦配置与弹奏:
无旋律伴奏的弹奏:(只写四小节,其余的比照着自行完成。)
别的调(别的调的歌),请自行推演。 例上曲:(一个b调——F调的宫调) 宫:F6,其转位:F6 / A F6 / C F6 / D 徵:C6,其转位:C6 / E C6 / G C6 / A
龢:bB,其转位:bB6 / D bB6 / F bB6 / G 自行选择配置和弦,决定是否转位,并自行弹奏。
以上宋大叔所制定的和声体系,实乃初创,有待有心学者给予指导、斧正。
|
|
来自: 渴慕shen > 《第三单元和弦及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