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县:楚文化的故乡

 洁洁赢 2016-02-16

  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楚文化的故乡,淝水之战古战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淮南子》的诞生地,发源于此的世界管状射击武器、垂体激素药物、中国豆腐制法、“天下第一塘”安丰塘,被世人称为“四个世界之最”,寿春楚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时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接受令尹春申君的建议,“东徙都寿春”,寿春即今天的寿县。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将江东即今天的上海、苏州、无锡一带,列为春申君的封地,春申君黄歇因此成为历史上开发上海的第一人,楚国接受春申君建议迁都寿春,寿县才有了历史上第一次建都的荣光;春申君受封江东,大上海才得以走出蛮夷,成就了今日世界大都市的辉煌。

  春秋时,楚国势力逐渐转向东方扩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灭六、蓼,后又灭舒入巢,楚文化开始进入江淮地区。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造芍陂(即今安丰塘),加速了此地经济的增长,从而为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怀王时(前328-299年),楚已据有两淮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在黄歇的积极经营下,建筑、熔铸、农业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徙都寿春,寿春的地位发生了巨变,使寿县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是楚国后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说起寿州楚文化,必然要提及博物馆。寿县博物馆位于寿春镇古城西大街中段的南侧,北与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古建筑群隔街相望。环境优雅、古朴,交通便利畅达。寿县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10月,是安徽省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2001年投资3400余万元兴建寿县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乔石同志为新馆题写馆名“寿春楚文化博物馆”。2008年列为国家首批对外免费开放博物馆,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2009年批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寿县重要的文物收藏、展示基地和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寿县博物馆是以收藏本区域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侧重收藏楚文化体系文物,同时以兼藏近、现代传世文物和革命文物为辅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杂器、字画、善本古籍等各类藏品近万件。其中战国楚金币藏量居全国之首;一级文物藏量居安徽省第二位;“越王者旨于赐”剑、青铜三足羊首尊、青铜鹿首鼎、嵌宝石八龙金带扣、金棺、银椁等,都是寿县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寿县古城是寿县的最大的一个景点,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如今人们看到的寿县古城墙始建宋朝,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邪道”之说,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丰塘是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率民众修筑的芍陂,为世界第一人工大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工程,《通志》载:“孙叔敖相楚,尝起芍陂径百里,灌田万顷”。中国历史上这一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历经2500年而不废,至今仍在发挥着综合效益,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活着的水利史”。

  楚金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黄金铸币,也是世界古代最早的黄金铸币之一。建国前后在寿县境内陆续出土楚金币172枚,总重量达24637.1克,占全国各地出土量总和的四分之三以上,为研究中国货币史特别是楚国的铸币制度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楚青铜器是楚文化的代表,在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大府铜牛”等青铜器均为楚王的铸物。楚国青铜器的铸造,不仅在数量上为列国之冠,而且在质量上也居于上乘,工艺精湛、美观、耐腐蚀,入土两千余年而不毁。最具代表性的楚大鼎为该馆镇馆之宝,通高113厘米,重约400公斤,仅次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鼎,是我国现存自周代以来最大的铜鼎。此鼎形体高大,巍然壮观,造型奇特,纹饰精美,铸造技艺精湛,刻铭书体劲秀,堪称楚器中的精品,标志着当时的青铜铸造技艺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世研究楚国君主葬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