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民收入讲义

 不知洒洒 2016-02-16

第二节 国民收入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掌握)

(一)总供给

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表示形态

价值形态:价值量总和。

物质形态:物质总量。

决定因素

1)劳动力;(2)生产性资本存量;(3)技术。

生产函数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

yf(NK)y=总产出,N=全社会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全社会的资本存量。

关系

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二)总需求

总需求定义: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公式:Y=C+I+G+NX

1)消费需求:C: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2)投资需求:I: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

3)政府需求:G:政府采购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4)国外需求:NX: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

名称

定义

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地域范围)


国民生产总值(GNP

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范围)

GNP=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最终产品价值中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就得到了净增价值。

NNP=GNP-折旧等资本消耗

国民收入(NI

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

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共有两种:(掌握)

(一)支出法(掌握)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来计量GDP

具体来说,就是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GDP=C+I+G+XM

概念

含义

消费C

居民个人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

投资I

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指用于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资。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出口X

进出口的差额,即XM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进口M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量GDP

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等个体从业者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它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四、储蓄与投资恒等式(熟悉)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参与部门

消费者、厂商

消费者、厂商、政府

消费者、厂商、政府、国外

支出角度

yC+I

y=C+I+GG: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y=C+I+G+(XM)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X-M表示净出口)

收入角度

y=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y=C+S+TT:总税收-转移支付,表示政府的净收入)

y=C+S+T+Kr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结论

C+I=y=C+S推出IS,储蓄——投资恒等式

C+I+GyC+S+T推出IS+(TG)。因政府储蓄=TG,故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C+I+G+(X—M)=y=C+S+T+Kr推出IS+(TG)+(MX+Kr)。因S=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Kr)=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故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总结论: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

1、宏观经济政策定义:

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繁杂和统计的困难,西方学者一般借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如:日本地震

价格指数是说明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是对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综合衡量。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

1.消费物价指数,又叫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的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

关注:

通货膨胀的定义:指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其本质是市场上过多的流通中的货币与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之间价格比例关系的变化,或者说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贬值。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按照凯恩斯的解释,

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1.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导致的失业。

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3.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除了上述这几类失业,西方学者还有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说法。

4.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如:磨菜刀

5.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失业总被认为会给社会及失业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损失。因此,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标。韩国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就是达到一个适应国情的适度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