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浆胎瓷器的鉴定

 天宇楼33 2016-02-16


 民国时期的《饮流斋说瓷》作者在其文中有好几次提到浆胎瓷器,说浆胎必轻,桨胎质轻而松。还在说胎釉之三处注解: ( 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桨以成肧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


理解汉字有时不免望文生义,自有人理解浆胎大概是注浆之胎。因此,有个别瓷厂(窑)为了仿古,先制作了型腔而后注浆的工艺,但全都失败了,最后对注浆之胎的工艺制瓷作了完全的否定。

下面以“浆胎青花”为研究入口:


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

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

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乾隆晚期的浆胎青花,其胎质较松软细致,叩之有瓦声,胎色微黄,青花呈色有浓有淡,但都较为明艳,略带紫色倾向,白釉带乳白色,开细纹,莹润明亮。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浆胎陶瓷选择细致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浆而制成。色如米浆,质轻而薄。如明代和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白釉印花及青花碗等属此类。

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在众多的古瓷器中,有一种瓷中奇葩为古瓷爱好者所钟爱,这就是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的“煨瓷”。

煨瓷的特征是:浆胎,瓷土细腻,胎体用澄过的细泥浆制作,胎质较轻。釉面玻璃质感强,有鲜明的开片和线纹。釉色中微泛淡黄色或淡红色。因煨瓷胎薄质轻,很难保存,整器存世很少。

特别是康熙煨瓷青花釉里红三彩瓷器更为弥足珍贵,青花、釉里红和绿釉这三种釉彩在高温烧造中不变色、不走样,而且各种色彩纹饰清晰,线条流畅,十分精美,为瓷中珍品。

《陶雅》曰:“浆胎者煨瓷也,浆胎所开之片为细片,仿哥所开之片为粗片,往往又称为碎瓷,而有开大片瓷色发红者,又称为格瓷。”

对于煨瓷的解释,多为解释为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瓷器为釉面开片的浆胎瓷器,瓷色中微泛黄,胎薄体轻。器形以瓶、罐一类为主,有白瓷印花器,也有青花器。瓷器的坯胎制作,因取料不同,可分为瓷胎及浆胎等, 一般而言,取石为分所制瓷胎称为瓷胎,而以泥土为软胚瓷,反过来,煨瓷也称之浆胎。

《瓷史》称:“明时饶窑仿古定用青田石粉为骨,曰粉定,世号为煨瓷,质粗理松不甚至佳,尚不及欧瓷之可玩。”此处称青田石粉为骨,只能称其为世号,仅以“质粗理松不甚佳”为由,恐非真正意义上的煨瓷。《古瓷研究》称:“煨瓷亦称软胚瓷,作于康熙之未,其制不用白泥,而代以灰质,故轻甚,辄有开片细纹如画羊皮纸,多为青花及纯白色,偶有五彩者,收藏家极喜青花底有两圈。”以此可见,煨瓷有始于康熙之未之说,又有始于明时之言,但致雍乾两朝时,煨瓷发展达于衰落时期,其后逐失!而今却被诸多收藏者所忽视!煨瓷表现在开片上,则为细片。《陶雅》称:“浆胎者煨瓷民,浆胎所开之片为细片,仿哥所开之片为粗片,往往又称为碎瓷,而有开大片瓷色发红者,又称为格瓷。”其数量可想而知,所以弥足珍贵!

西方研究中国瓷的学者把浆胎叫做soft-paste(软质瓷),故而真正浆胎的胎体一定是上面所说的那种以长石为主要成分的陶土。宣德时期的制陶工艺本人了解甚少,也许那时的浆胎,是另一个概念。耿氏说浆胎“胎质疏松”,大概也是同类成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海昏侯墓文物大盘点(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