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为一顿饭逃离村寨,也有人为一片云海守望村落

 汉青的马甲 2016-02-16


气势磅礴的日出、翻涌而出的云海、绚烂美奂的星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境内的牛背山拥有绝美的风光,它很美丽,但同时又很脆弱。山里的路异常崎岖,暴雨、山洪是常有的事。蒲麦地,意为长满青稞的地方,地处牛背山腰处,是距离牛背山顶最近也是最后一个村落,更是牛背山观景台的必经之路。和大部分偏远村庄一样,村子里没有适合年轻人的理想生计,为了生活,年青一代纷纷出走。


2013年的元旦,李雁和朋友去牛背山旅游,从蒲麦地村中转。借宿的老乡家环境极差,当时的蒲麦地村,也仅剩二三十位日趋衰老的老人和懵懂的留守儿童,这样的一个村庄却留下了他。“他们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可是我们却向往他们这种淳朴自然的生活本质。”坡屋顶、小青瓦,李雁贪恋大自然的美景,享受小村庄的生活。


李雁供职于NGO(非政府组织),是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十几岁因一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一条胳膊的他,从2008年开始他就参与到各种农村改造的项目中,活跃在公益圈。在蒲麦地村庄的改造计划中,他和一帮志愿者朋友在村民的帮助下在村口租下一所房屋,以此为根据地,开展蒲麦地改造计划。牛背山即将封山,短暂关闭它的美景。但蒲麦地驿站并不只是一个栖息之所,更重要的是村里剩下的村民以它为支撑一起推动农村建设。



曾有一个说法:上牛背山如何不迷路,即跟着垃圾走最不容易迷路。而在这三两年的时间,蒲麦地村渐渐有了变化。李雁和他的团队设置了垃圾回收点,放上自制的垃圾桶,引导发动村民轮流清理垃圾。每年,天南海北的志愿者来到村子,有的提供医疗救助,有的提供知识培训。村子的变化是可喜的,驿站存在的意义也逐渐被村民理解和接受,驿站愈发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家。从最初内心忐忑的观望,到主动配合再到积极参与,越来越多的村民甚至外地青年人也来支援建设蒲麦地。



2016年的春节,李雁没有回家,除夕那天,他和驴友们一起吃火锅过新年。村里的孩子也回来了,他们主动为驿站帮忙,他感慨“再过几年,他们就都是复兴蒲麦地的重要力量。”每个农村都有自己的资源,要恢复当地经济,不能一味凭借外来者的侵入,忽视本地人的能动性。这个以公益模式操作的青年驿站,怀着的是环保、救援、扶贫的理念。



无人管理的牛背山,近几年在遍地垃圾中艰难喘息。蒲麦地驿站的改建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在经历了工人因为艰苦集体罢工、村民因为不理解发生冲突、条件限制而不断返工的种种困难之后,这座集青年旅社、山难救援点与志愿者之家的建筑,在外部异形结构的起伏下,终于如同灯塔一般点亮在蒲麦地村的村口。蒲麦地海拔2300米,一般的花难以存活,大雁将从拉萨带回的格桑花种在屋前,爱与吉祥之花绽放于高原之上,传递着坚强与乐观。


李雁感到身上的责任越发重要,虽然他将其定义为驿站,是人生中停留的一个点,在这里可以做于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让逐渐空巢的社区可以回归,恶化的环境可以改善。“蒲麦地是村民的家,我们只是客人,是来帮助他们建设家园的。”这个曾经历雅安地震的村庄,如今仍是国家贫困村,他希望村民能够守着故土,成为四里八乡都羡慕的一个小康村。




大多数人都马不停蹄为各自美好前程狂奔,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有一群人,经历过自然给予的伤痛和贫穷,却依然用无比的坚强和博大的胸怀拥抱这个世界。他们守护着这片村庄,无关个人利益,无关世俗眼光,这样无私无利的社会行为也绝非仅凭满腔热忱就能完成。但正是因为有这一群人,人们能够从中重拾希望、振兴故土,这即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