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等方面。 一、在信息传递方面
互联网+”通过IT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技术知识、农业资源、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农业人才、农业推广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解决了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对接农产品供求市场,解决传统农业中因信息不畅而导致滞销等问题。在信息使用方面,“互联网+”行动计划能有效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种农业信息全方位地渗透到农村一线,切实指导生产生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
互联网从土地流转、农资销售、农业信息服务,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等,在农业产业链每个环节上,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和改变农业,同时创新各类企业的商业模式。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后,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几种明显的商业模式创新,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中所需资源,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重新组织和配置作用,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比如对于“劳动”资源,各大招聘网站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近年出现的淘宝村、淘宝县,在为农村创造就业的同时,甚至能促进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提升农业各环节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信息技术,将感知、传输、处理、控制融为一体,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增强了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
一棵小白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旅行 秋冬时节,一盘鲜嫩可口的小白菜成为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味。富含维生素C和钙质、养胃通肠——关于这颗小白菜,你还了解它多少?是谁种植,产地在哪,是否使用农药……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要获得这些答案则变得简单而快捷。在北京某商超蔬菜销售区,有媒体记者用手机微信,对准小白菜包装盒上的追溯编码扫一扫,其产地、基地负责人、生产管理标准、农残检测等信息随即映入眼帘。 按图索骥,媒体记者来到了这棵小白菜的生产基地——北京小汤山特菜大观园。在这里,目睹了小白菜从种植中的田间管理,到加工包装配送,再到销售追溯的全程数字化之旅。 “通过生产管理、温室管家两套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主体的系统对蔬菜的生产环节进行管控。”蔬菜大棚里,基地技术员点开手机上的APP说,根据市场对小白菜的需求量签订基地合同,基地和农户签订产量合同,农户据此安排种植计划,做到按需定产,智能排产。 进入种植阶段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农户在技术员的帮助下可以用手机在田间实时记录定植档案、投入品使用情况,对小白菜生长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系统还具有农药安全间隔期预警功能,安全间隔期内采收系统会自动报警。 从小白菜采收,到入库、出库、加工贴标,始终记录其种植时的大棚编号,以该编号作为追溯的依据,对产品进行全程监管。在物流环节,系统对蔬菜运输进行全程管控,包括车辆轨迹、车厢温度、车辆开关门监控等。最后这棵小白菜被送入商超供人们选购。 “‘互联网+’农业给企业、农户和消费者带来的是共赢。”它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使信息更透明,增强彼此信任,从而促进消费。同时监督生产者,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召回产品,追究责任,促进安全生产。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在表明,现代农业是当前发展的重点,而“互联网+”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所以说,牢牢把握“互联网+”,真正的读懂,并加以利用才是上上策!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网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