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手铐当手镯 1、阳朔,世外桃源景区,根据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当地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建成。 2、先坐船,由身穿民族服装的侗族女孩随船讲解两岸风光。经过许愿桥,开始穿越进陶渊明的桃花源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这里还是有树的,刚开始以为秋天的桃花一定是绢花、塑料花之类,经侗族女孩介绍才知道是真花,现代技术嫁接,只开花不结果,叫“四季桃”,又名“月月桃”。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船经过一处狭窄的溶洞燕子洞,洞内光线若隐若现,大家静悄悄的,一种神秘感随着哗哗的水声弥漫。出洞果然眼前一亮,笔架山上葱葱郁郁,笔架村头一片绿意,远远看去又像一匹骆驼,当地人有个口头禅:“桂林骆驼地上卧,阳朔骆驼过江河”。这里的四大特产:沙田柚、板栗、柿饼、金桔。 现在真找这么个地方是没有的,时光流转,五柳不在,我跑步也追不上了,地球人都知道了,沿途还有佤族小伙敲着木鼓:“八迈”!侗族姑娘载着歌舞:“蒙尼”!都是“你好”的意思,燕子湖、风雨桥、回龙桥,沟通内外,船只往来不绝。 5、田园风光,峰峦叠翠,垂柳依依。一起在这里感受陶渊明的诗中意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就有这首,谈到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从陶渊明这首脱胎而来。引用前人的,只要自然贴切就好。林黛玉关于诗的见解,我特别赞赏,不刻意穿凿扭捏,不故做姿态,讲求自然,“不以词害意”,不喜欢受平仄音律拘束。 林黛玉批评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李商隐的:“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帮老学究就在那里吵开锅了,非要研究出林黛玉是“欲扬先抑式的褒奖”,气得我想骂人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来的欲什么先什么? 我个人不喜欢贾岛,曾撰文批过,这里就不提了,你说,“叩齿坐明月,稽颐望白云”,“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洞”,堆词砌字,闲得抽疯,跟重帘古砚之流有什么两样吗?还不如呢。写啥不好?钻蛇洞,干嘛不行?敲牙玩,这不有病嘛这不?为什么林黛玉不批批贾岛呢?把曹雪芹挖出来重写! 有次看见有网友评论林黛玉《葬花吟》中的“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楞说有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风,气得我想把那网友揪过来揍一顿的心都有:你干脆说林黛玉有焦大之风不更狠? 林黛玉虽然也教香菱写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但更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立意”是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每读至此,总忍不住摇头晃脑感叹:古人不远,知音我有。 6、水光山色,一派诗情画意,盛唐山水田园派大师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正合此景。因为借林黛玉壮胆,所以我胡谄过一首写薰衣草的,拿来凑个份子: 我本瑶台一狐仙,误将投影落人间,平生不识愁和怨,为有命里桃花源。 桃花源中无粉黛,一片紫云绕栏杆。莫道风本无颜色,紫风拂处自斑斓。 珠弦不弹亦含韵,诗书未展有余篇。相伴一顶油纸伞,仪态疏理也万千。 指点江山前生愿,儿女情长雁飞传。薰衣争相来薰梦,一路浩荡到天边! 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桃花源,是别人“不复得路”的地方,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绿岛,是独属于自己的田园,也是一个人可以自证清白的一片天空。 因为人人有一个自我,所以人与人才会千差万别,所以才有了个性。因为有了个性,所以人类生生不息,才有了灵气,有了活力,有了魅力。不然大家千篇一律,说着相同的话,举着相同的语录本儿,统一着装,统一步调,统一思想,有什么意趣呢? 合理的社会,尊重个性。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天然之美跃然眼前,恬静,清新,散漫,人的真性情可以坦露无遗。这是传说中的桃花源,没有虚伪,没有束缚,也没有竞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美得像一幅画。 画,只是画。陶渊明为我们留下的这幅画,千百年来为历代诗家文豪所欣赏,李白保证跟他喝得来:“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杜甫自不必说,本来就是李白的粉丝,李白粉了陶潜,他也不甘落后:“浊酒寻陶令”,自带干粮找上门儿去拍人家马屁,白居易忙不迭地跟进:“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别的学不会不要紧,学会喝酒也算沾了陶渊明的仙气,追星追到这份儿上,我服。 有时会突发奇想:要是时光能倒流,让这四个人凑一桌,你说这地球该有多热闹。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风骨相类,肯定是好基友。 8、渊明山庄,五柳堂一角,墙上诸多诗刻,陶渊明自然是主角,我身后是《五柳先生传》,实为陶先生自传。陶渊明姓陶名潜,字渊明(一说元亮),号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事实上,陶渊明的理想世界带有明显的消极意味。我不是说消极的不好,有时候,消极的道德比积极的道德更道德。 比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就是消极的道德,后者是积极的道德;前者要求人“不要做什么”,后者要求人“要做什么”。要求别人做什么,涉及到能力、客观条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要求人“不做什么”,人人可行。 我这里所说的陶渊明的消极,是指他的思想有洁身自好的一面,还有不负责任的一面。个人认为,知识分子有别于常人,应当承担起更多历史使命和责任——瞧,我犯了“积极道德”的毛病了,啊~啊~相比于道家的养生遁世穷万物,我更欣赏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坐在这里,仿佛与对面坐着的陶先生对话,避世的陶先生要知道今人以他的名号修园建堂赚钱玩儿,不知做何感想? 我不能免俗,我必得承认,我所欣赏的这种田园风光,不过是在闹市里呆久了的一种调剂,是坐长了骨头疼的一贴膏药,是吃多了山珍海味后想喝的一碗绿豆粥,真让我一辈子老死这里,我是不甘心的。面对陶先生而坐,我应当感到羞愧,可能唐伯虎也会笑我看不穿,是的,我终究还是俗流,终究还得入世,我选择面对,选择不逃避,所以我喜欢儒家。我错了吗? 我理解,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应当有一个去处,保持自己的一身清白,相对而言,他们比帮凶不知要好多少倍,可这只是相对而言,相对另外一种,例如张志新,哪个更可取呢?当然,前者是消极的道德,人人可行,后者是积极的道德,我们无权要求任何人做张志新,我本人也做不到,仅用于思考。 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呢?我认为有,那就是莲花之路。如果既不想遁世、逃避责任,又不想做张志新、针锋相对,那么我可以做莲花。如果洁身自好一定要隐于野,那怎么解释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呢?难道在闹市里洁身,不比在山角下洁身,更能考量一个人的道行吗?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我不是大隐,但我也不愿做小隐,那我就中隐吧。 莲花之路,我的路,莲花之路就是我的桃花源,是我自证清白的那片天空。 10、一位侗族老乡在织布,这种织布机我见过,我姥姥家就有一架,小时候玩儿,我还会给梭子缠线呢,还有纺车,我还搓过纺线用的棉花卷儿。 接着刚才说。人的本性中包含有一种冲动,即实现人生价值。一般说来,怀才的人,都想“遇”,“怀才不遇”并不能使人产生幸福感,幸福感往往伴随着创造力而生,而幸福感,是人类情感的正常需求,不然我们追求幸福干什么?很难想像,一个饱读博学之士,从来不工作,生活在山洞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日出吃,日落睡,长大放羊,卖羊盖房,盖房娶妻,娶妻生子,日出吃,日落睡,长大放羊,卖羊盖房……那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咱不说意义,有意思吗? 如果说,他工作了,碰壁了,灰心了,想歇工一段时间,疗疗伤,这合理,或,工作一辈子了,干不动了,得歇菜了,这也没问题。所以,凡事有度,追求绝对的“隐”,就走向了极端,也违背了人性,走向了反面——非人。 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多么合情合理,多么人性化啊。 ![]() 11、听男孩讲解人工造纸的过程,过程很繁琐,要几个月几个月几个月,这活儿,我干不了。 孔子曾问道于老,所以儒家思想里面,不乏道家思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做了补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无路可走。前半句说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应当怎样,豁达的态度,出世的境界,已经把道家的思想包含进去了。后半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怎样,理想主义,入世精神,这是道家所没有的。 因为有了后半句,所以儒家思想更完善,更人性化。 ![]() 12、古东森林瀑布群,爬瀑的人们,在逆流而上。如果说,世外桃园是田园风光,那么这里,是山水画卷。“瀑泉飞玉龙,羽旗导翔鸾”,这是谢灵运的诗。谢灵运,东晋,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很想与世无争,他很想归隐田野,但最后,还是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了,终年49岁;陶渊明本人,晚年生活凄惨,靠亲友接济过日子,心中的凄苦,是李白们体会不到的,每当看到他晚年的《乞食》,总忍不住泪流满面,忍不住谴责那些不负责任地歌颂贫穷的人: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乡邻像救韩信的漂母那样接济了他,可是要知道韩信当时什么年纪?一个大小伙子吃点苦很正常。而此时的陶渊明,已是白发苍苍,行动迟缓,无以为谢,只能等到来世了,他心里有多难过?当初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才子在哪里?诗人的骄傲在哪里?他心中的痛,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歌颂者们所能体会得到的吗? 这个细节是我不愿重读的,读到这里我的眼前总会自然浮现出我父亲苍老的身影,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的父亲是这样的晚景,我会心碎而死,或我自己干脆一头碰死算了。那些歌颂“魏晋风度”的人们,你们有爹吗?魏晋风度,清静无为,如果用于朋友间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尚可理解,如果统治者这样大力提倡,简直别有用心——你自己怎么不归隐山林? 我很感谢庄子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我接受它的前提是吃饱肚子。清贫不是错,安于清贫,并把清贫当享受,也是个人自由。庄子是自己真清贫,也并没有动用公权力强迫别人,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自我修为,无可厚非。 但如果自己清贫甚至是假清贫,要求别人也清贫且是真清贫,并做为道德标准去衡量别人,我觉得普通人反正说了也没人听,倒也无所谓,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这么鼓励国民,实在缺德。 所以我认为有的人一味地重道轻儒,是很不负责任的,如果单是他自己出世也就罢了,偏偏他自己是入世的,争名夺利一点都不见他手软,却极力鼓吹让别人出世。肯定道家并不是错,错在看见“儒”字就暴跳如雷,那种“哲学家”,是真哲学家还是自己弄个牛皮吹吹?别说哲学了,我很想质疑其良心。 ![]() 13、我们为什么登山?为什么攀崖?为什么渡海?为什么工作?为什么尊老?为什么爱幼?无须褒贬,无须寻找答案,这就是人的生活,我们是实实在在的人。 逃避,是个人自由,但用美化逃避来麻醉自己,麻醉别人,掩盖逃避背后的现实,这是有问题的。陶渊明的田园,就在于美化这种逃避。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诚然,作为看透宦海沉浮的诗人来说,这样恬淡无争的图像实在是有诱惑力的。但是农村的辛苦悲惨、田园的贫瘠,却被诗人有意掩藏起来了,官场争斗失意的美化,和故意将生活有选择的走眼,结合起来,造就了一幅令人歆羡的纸上田园乌托邦。其实这世道,哪有什么真正逍遥自适、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呢?只不过是诗人用文字来自慰罢了。” 这一竿子下去,太狠了,一点面子不给留。可是你不能不说,冉云飞说的是事实,而且,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无冷嘲,二无热讽,实实在在点出了问题的症结。 ![]() 14、古东森林下山途中,石阶上的字刻,别出心裁,把当地方言刻在了上面,“血狗”是“铁哥们儿”的意思,“老丐”即老爸。下山,我们入世去。我们活着,所以我们生活,我们生活,所以我们追求意义,追求幸福,追求价值,承担责任——世俗即脱俗。 陶渊明、谢灵运不如冉云飞聪明?也不是。是无奈,是被动选择。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天下纷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现实生活残酷,当时的“名人”们在干什么?石崇在斗富,无聊至极,王羲之在练字,热衷于“之”字有多少种写法。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多怀才不遇,对社会极度失望,而他们所受的教育,知识分子的尊严,又不允许他们违背自己的良心、逾越道德、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因此隐遁,可以理解。 不然怎样?或者,像张志新那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者,保全一个清名,远离是非,寄情山水。哪个正确?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命题: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实事上,如果不附加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这就是个伪命题。应当首先设定是什么时代、什么情况,才能做出取舍。 和平年代是一种选择,战争年代又是一种选择,政治昏暗的特殊年代,还可以是另外一种选择。这里不需要慷慨激昂地宣示自己如何伟大,在不影响别人生命的前题下,保全自己的生命是无可厚非的,不损人而利己。越是那种平时唱高调的人,当危险来临,就越是容易背信弃义。唯有尊重生命的人,才有可能在所处的时代做出正确选择。我尊重一切生命和生命的尊严,尊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不想厚此也不想薄彼。 问题是:想保全而不得,躲都躲不掉。竹林七贤,魏末晋初,著名的隐士群体,嵇康获刑被处死时才39岁;阮籍“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人言欲延年,延年欲焉之?”生命有意义吗?若有,意义何在?——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们无须谴责嵇康的朋友们向权力低头,我们也无须以此说明道家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多么地不堪一击,我只想说: 我们在艳羡他们风流潇洒的同时,请别忘记他们内心的沧桑,在津津乐道他们悠闲自得的时候,请别忘记他们背后的血泪,在肯定他们清高的同时,请别忘了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你终将入世,才能保护并挽救你的出世。 美化田园,实质是美化了那种很无奈的人生选择,让人们忽略掉时代的黑暗,麻醉于现实中的桎梏,错把手铐当手镯,竟欣赏出珠光宝气来。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 ![]() 一个合理的社会,应当健全各项社会福利,让公民有生活、教育、医疗保障,让每一个怀才的人都有可“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主动去追求田园生活,无后顾之忧地醉情于山水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