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人|刀剑如梦 总有造梦者

 浮世物语暗香 2016-02-16

刀剑如梦,看着各种武侠电视电影小说长大的男孩们,对于刀剑总会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而刀与剑,在我们祖先的文化里,也不仅仅是战场之上搏杀对决的利器。五千年的传承,使得刀剑被赋予了武器本身,更多的文化内涵。

许许多多的刀剑,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伴随着它们的主人,青史留名。


作为文人最钟爱的兵器。剑成为了代表正直,勇敢,刚毅,坚强的代表。傲可如剑,锐不可当,宁折不弯,笔直挺拔。平时深藏鞘中,一旦出窍,必定无所匹敌。是故剑乃王者之兵。刀,更是武勇的象征。霸道无双,无所不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冷兵器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今当人们回忆起刀剑的时候。有的,只是影视小说中的传奇。更多的宝刀名剑,也因为长达华夏大地长达半个世纪的动乱,遗失四方。


在成都,有这么两个人。却将对刀剑热爱,转化成动力,开了一间古法铸剑,复原历史民刃的兵器作坊。

宽窄巷子旁边,热闹的宽窄巷子每天迎来送往众多游客。而龚剑与李永开的溪山工作室,却在这样热闹的地方,静静的候在一旁。锦都楼下,小巷平凡。如果工作室没有招牌,如果不是刻意寻访,谁也不知道这里原来还有铸剑人存在。

推开门,入目满是宝刀利剑,乾隆贯霄剑、金刚杵法剑、唐金银平脱横剑、乾隆御用阅兵大刀……这些曾经在历史中留下赫赫威名的刀剑,静谧的躺在展览室两侧。尽管只是复制品,却也在灯光的映衬下,闪耀着宝刃应有的光彩。工作室的成立颇为戏剧性。2009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使得龚剑与李永开成为了朋友。一个是毕业于美术学院,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的复制与研究的工作者。一个是涉猎广泛,有着近十年收藏古刀剑经历的设计师。而使得两人共鸣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一番畅谈之后,两个原本的陌生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即决定要做一些事。于是,有了这个工作室。初步决定复原的,就是刀剑。李永开和龚剑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类似清代的大片刀穿越到汉代,唐朝的程咬金拿着宋代的宣花斧,这样的谬误,在影视剧中比比皆是。“每个器物都是那个时代气质的表达,情感的表达。如果表达方式出了错,情感也会跑偏。”龚剑说。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抱着“纠偏”的心态开始工作的。古法铸剑,需要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更需要庞杂的知识储备。工作室的二楼,堆得满满当当的资料,都是他两跑遍世界收集而来。


龚剑与李永开投资数百万,成功的复制了十七把古刀剑。这十七件作品中最便宜的花费四五万,最贵的花费二十八万,其中用时最长,也是他们最得意的作品便是明永乐剑,制作周期长达一年。

剑名永乐,长二尺七寸六,百炼钢锻铸,原为永乐皇帝御赐西藏帕莫竹巴家族之物。永乐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身英国佳士得拍卖行,声名远播。目前唯一一把保存在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

这把剑工艺之精美繁复,是目前已知的藏族历史中艺术水平巅峰,也是经他们手复原的十七把刀剑之最。

龚剑说,关于这把剑的资料,在国内基本没有。在决心着手复原后,两人从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用600英镑购得原物的清晰照片。

放大绘图,研究剑身的线条和阴影,所有绘图工作由李永开负责,仅画图这个过程,就耗时半年有余;锻造研磨,拼接制作,又是半年有余。

“如果不曾亲手制作,就无法体会古人是如何将无限的时间,投入有限的器物。”龚剑说,正是这些复杂得令人崩溃的细致工艺,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尊贵。




而今,第一批复制的刀剑已经完成,他们的重点工作投入到用传统技艺复活生活器具中,例如杯碟碗盏等。他们希望让传统技艺重现人间,借由这些贴近生活物件,使得大家与他们产生情感的纽带。从而带动更多的传统技艺复活。

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都以文本、影像的方式记录留存下俩,最终的目的是将这些研究出来的技艺与成果无保留的开放给全社会。

“三五十年后,如果有还是这无意中发现了这些书,哪怕只有一个人生出了自己试试的念头,之于我们那就是快乐的。”李永开满足的说。


小日子

微信号:xiao_riz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