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背后的故事——手机镜头中的成都建设路

 小飞刀123 2016-02-17


作者:冯晖

(摄影之都特聘教师)

提起东郊,现在的人们大多首先会想到电子科大美丽的银杏林、音乐公园闪烁的舞台灯光、商业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以及贾樟柯《24城记》里的三代厂花。


       讲述东郊的故事和历史,绕不开一条街道。它是东郊的魂,是支撑东郊的柱子和梁,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故事里最嚼得出味道的精华。

       建设路是东郊老工业区最具历史意义的主干道,是1956年规划东郊工业区时修建的,当时取猛追湾到圣灯寺首字命名为猛圣路,1962年改名为圣灯寺路,1965年改为建设路,以表示东郊工业区的建设成就,并以此路为主地名,命名了10条街道。同时,建设路也是当年工业区内的商业区,配套了两个大型百货商场,一个副食品商场,另有农贸市场、影剧院、新华书店,各种物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都是优先供应。


       如今,从修葺一新的猛追湾成华公园前的丁字路口出发往东,路过一片五十年代砖混结构多层建筑密集的家属小区,看到的高楼是这条街历史悠久的标志性建筑华联商厦,它是建设路老牌的时尚商业地标。从商厦二楼借助那颇有特色的人行天桥可以轻松跨过一环路。继续往前,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牌坊,暗红色的行车造型暗示街道与工业的某种渊源和联系。再走,就是43号院落,对面的多层结构建筑群是综合商业体第五大道。不远处,气派的高地中心和万科的钻石广场遥相呼应,是这条路上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和高潮。上桥,过沙河,一边是国光大厦,一边是万科金域蓝湾。二环路边的伊藤洋华堂商场生意兴隆,与一环路边的华联商厦与其说是交相辉映,不如说是暗中较劲。

       时光倒流,几十年前的建设路是另一番景象,昔日的东郊与现在相比也大不一样。一日中午,拐进路边71号老家属区,品尝完大名鼎鼎的私家钟水饺后,我四处寻找记忆里残存的东郊影像。


       上世纪50年代,成都作为全国八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规划在此建设一个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从此,东郊开始了它的凤凰涅槃。作为成都最早、最大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东郊从“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到“三线”建设,电子、机电工业的集中发展,奠定了成都工业发展的基础,使成都跃升国家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成都工业从小到大,工业相关产业配套逐步完善。这里先后聚集了众多的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与众多的产业工人奠定了成都现代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保密,当时许多厂有特殊的信箱编号:6号信箱、7号信箱、69信箱、82信箱,106信箱、107信箱,连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那满地银杏叶的成都电子科大也有信箱编号:83信箱。

      除开这密一样的信箱号,每个单位还有另外的数字编号:715、719、766、773、784,每组数字数字背后仿佛都暗藏玄机。

       要读懂东郊,需要下一番功夫,搞定这一连串奇特的数字。


       现在的国光大厦和伊藤洋华堂大致在原来6号信箱厂区的位置,高地则占据了106信箱宿舍区,万科金域蓝湾处于原来7号信箱的区域。赠与我许多快乐时光的老沙河电影院和旁边的6号信箱集体宿舍变成了第五大道,对面的43号院落依就是107信箱和82信箱的宿舍区,而华联商厦的位置是82信箱宿舍区的一个角。


       这些数字和信箱单位是这样的熟悉和亲切,但现在能把他们讲清楚却并不容易。这些眼花缭乱的数字编号,加上那些与建设有关的路名:建设北路、建设南路、建设巷、建设支路、建设南新路、建设南支路、建设北街、建设中街、建设西街、建设南街等,如果没有我那些东郊同学的连写带画和卫星地图搜索的高科技手段,不知何时我才能理出头绪,走出这数字迷津。


       当时的信箱厂职工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记得,高中文理分科时,我选择理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考不上大学,可以通过招工到东郊信箱厂当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人,而学理科比文科在工厂里更受欢迎。


       高中时候同学中有大约四分之一是教师的子弟,有四分之一是石油系统的孩子,还有四分之一来自东郊信箱厂,剩下四分之一来由社会各界和附件街道的同学组成。在我印象中,东郊的这些同学大多朴实、上进、守纪律、成绩好。我作为教师子弟,却爱和东郊这帮哥们儿混在一起。假期里,我常常骑着老妈那26圈的女式飞鸽牌自行车游走东郊、联络感情,但始终都没有搞明白这些数字编号的真正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差别。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郊的这些单位大多相继陷入困境,效益下滑,经营困难。同时东郊厂区布局与城市规划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场涉及1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近15万名职工的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悄然展开。而我那些东郊的同学、朋友以及他们的父辈,不少都在这转移的大军里。


       现在,住在建设路上的同学基本上都已搬离,保留下来的几个老家属区里旧的是老人,新的是租客,那段历史也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中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


       这是成都历史上最冷的一个冬日,在建设路和建设巷交叉路口的德克士餐厅里,吃完19元的脆皮照烧鸡肉饭,喝完7元一杯的紫菜芙蓉汤,我匆匆赶到伊藤洋华堂。坐在星巴克咖啡馆温暖舒适的角落里,和几位东郊的老同学小聚。


       未来,这里要成为成都第二商圈,购物的天堂,展现现代服务业的新格局,剑指高端商务和高端商贸。60多年前,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南腔北调的老一辈们,热火朝天奋战在路边的劳动现场时,谁会想到东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

      在咖啡杯里一层蓬松如积雪的奶泡中间,是用奶缸精心拉出的一朵初开的花。花朵在杯中沿顺时针方向曼舞般轻轻旋转,越来越慢。


       老同学告诉我,过去为了保密,东郊这一带限制外国人参观。在成都东门的一号桥头,有路牌警示外国人严禁进入。如今,随处可见的洋品牌却占据建设路的黄金口岸,是带动商圈人气与商气的主力。

       拿铁咖啡的幽香随青烟升腾弥漫,苦中带甜的口感回味悠长,这是店里好卖的手工调制浓缩咖啡。有一口无一口、有一句无一句,闲聊慢品,冬夜仿佛也变得不太冷不太长。


       辉煌、变迁、阵痛、梦想,这就是关于建设路的成长故事。历史的发展往往会突破人们的预想和计划路线,它的不确定性让故事变得曲折、丰富、耐人寻味,味道当然比咖啡还浓还长。



图文作者:冯晖。文章编辑来自:成都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