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试批判:割裂知识、给学生贴标签、扼杀创造力 |读书·摘编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2-17


一、考试:掩盖瑞士奶酪式学习所造成的知识不完整

现今的教育体制将人为地将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僵硬的知识点,人类思维的庞大体系和相互关联的部分被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学科”,教学则被严格地分成了一个个“学习阶段”。这种划分方式存在潜在的风险,它造成了一种假象,仿佛每个知识点都是分散且毫无关联的。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更为基础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点或许没有被完全覆盖,这是因为校是根据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来决定学习进度,而非按照每位学生掌握的程度来安排学习计划的。在按照分配的时间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老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测验,并开始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让我们来想想无法逃避的考试。及格分数是什么?在大部分课程中,学生在考试中必须获得总分的75%或80%才算及格,这是一个惯例,然而只要稍微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分值体系实际上后患无穷。知识点都是相辅相成的,前面模糊不清的理解会给后面的学习造成困惑,但老师却愉快地给出了总分的75%或者80%的及格分数。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从考试成绩来看,他们似乎学会了应掌握的知识,但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有学会。

考试检验的是学生对某一门课的掌握程度,而不是课程背后那些基础的知识点和概念。于是,为了迎合考试,课堂教学将其重心逐渐放在了应付考试上。老师只教最可能考的内容,考试也只考老师教过的内容,由此形成了一个无尽的循环。而比一个个考点更为重要的知识点、思维方式以及理解水平却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并被挤出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考试还可能掩饰学生的许多不足,这是因为考试的内容有时会被过分简化,学生无需完全理解基础概念就可以获得满分,他们只需将公式记住,在考试中套用即可。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瑞士奶酪式学习的受害者。尽管从外部来看,这块奶酪是坚硬而完整的,但里面却布满了小洞,而我们假想出来的那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像这块乳酪一样漏洞百出。学生在考试中测出了不足,应该进行及时的修正,老师应帮助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复习。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足够的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补考。

 

二、考试:一种贴标签的手段

考试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的潜力,最多就是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很大差异,理解得快的学生不一定理解得深入,既然如此,将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考试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能保持多久。考试几乎无法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试从本质上讲就具有不完整性和选择性。考试仅能大致反映出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学习情况。题目不同,测验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和随机性。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将其视为衡量学生天生能力或潜力的标准。这种考试有些是标准化考试,有些则是完全缺乏统一标准的阶段性考试,题目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样的考试模式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考试没有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即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潜力。所做的只是给孩子贴上标签,将他们分成不同等级,指明了他们未来的方向,限制了他们发展的潜力。

 

三、残酷的淘汰机制:扼杀创造力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中,考试及评级体系仍旧存在缺陷,让许多学生丧失了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学生在上学之初就被贴上了“好”或“差”的标签,而周围的人也会根据学生身上的标签用相应的方式对待他们。它是一个不断将学生淘汰的过程,这一结果与学校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现有的考试和评级体系总会将那些具有创造力且思维独特的人排除在外,而这些人往往最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中作出重大贡献。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人们一眼就能发现其独特之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用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提出前所未闻的想法。创造力的重要性被人们极大地低估了,如今的教学效果也常常与创造力的培养背道而驰。

我们采用评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筛选的做法是危险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忽略那些思维奇特的孩子,甚至会对其与众不同的思维造成限制。这些看似与同龄人不同的孩子的想法往往标新立异,而且通常来自直觉判断。当我们利用考试的方式将这样的学生淘汰时,实际上是将创造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知之为知之编辑。来源: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