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延迟满足”你想到什么? 它来源于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参见延伸阅读1),心理学家给幼儿园的孩子做了个实验: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你可以现在吃,但你如果待会儿再吃,可以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 有些孩子马上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2颗糖。多年后跟踪结果,那些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孩子,学习表现更好,到了中年也发展的更好。 棉花糖实验(时长03:45,wifi下看)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可能有些家长并没听过这个词,也没听过这实验,但凭着直觉也是这样做。 特别是孩子耍赖哭闹时,我们知道孩子是在表达:现在就给我,立刻马上!相信很多家长都认同,这时候不应该满足孩子,而是让他学会等待,学会忍耐。 家长们说:
我们对孩子说:
专家说:
不过具体要怎么做呢?(参见延伸阅读3)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有不同观点。 记得曾经心理咨询师李雪的一篇文章(参见延伸阅读2),反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在微博上引发很多网友现身说法的支持。她认为这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是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 有次一位妈妈对我抱怨说,周末还要加班在家工作好烦啊。我随口附和说,是啊家里还有你儿子缠着,更没法干活了。 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才不管他呢,闹一会就消停了。 顿时感觉有什么堵着了,不知说什么好,想想也许是激起了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忽略的那种委屈感吧。但谁不是如此呢,谁都希望能够被妥帖地回应到,何况是小孩子? 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还能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吗? 这要怎么办才好?(参见延伸阅读4) 来自心理顾问们的观点 其实,孩子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家长应看到孩子的正向意图,结合自己的意图,如果一致,就可以满足孩子,促成孩子意图达成。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敢于有自己的追求,追随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自我实现。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父母怎么把握这个度,关键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育程度而定。我们都知道啼哭着需要吃奶的小宝宝很难延迟他的满足。如曾经在网络上流行过的“哭声免疫法”这样不给满足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我认为是个可怕的“虐待”。而能说“妈妈,我肚子饿了”的大宝宝,是可以多等一会儿的。 我想可以从欲望满足和自恋发展两条线去看延迟满足。 以孩子想要吃一颗糖为例,孩子提出了这个欲求,如果父母只看到欲望的满足或剥夺,那就成了像动物一样对待孩子。 父母听到了孩子的欲求,有可能给他一个糖,也有可能会说“等一等,我们马上吃饭了,吃了饭后再吃甜食”。如果每次都马上满足,显然这孩子发展不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如果我们让孩子等一会儿,并告诉什么时候可以给他——首先,我们听到他的欲求了;其次,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生活习惯和规则;再次,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欲望和期待。 如果孩子能做到,父母肯定了他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就开始发展出他的自尊(自恋发展),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棒棒哒,而且能发展出一种理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类似于长大后为了某一目标而奋斗的理想。还有几种特殊情况: 1. 如果这时候孩子不愿等待而哭闹着一定要吃糖呢?我想这时候语言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特别重要,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他渴望的感受,如你流口水了、很生气(命名),夸他长大了,所以需要养成一些习惯和遵守一些规则,这些可能有些难受,但这样对身体好等等。 2. 如果孩子还是哭闹,要吃糖可能是他需要和父母互动或其他的欲望,父母需要多陪伴,和他说话或游戏,讨论或表达他的欲望,比如讨论他想要怎样的糖,糖的颜色,味道等等,通过说话或游戏,时间就过去了,这也是一种延迟满足。 3. 如果孩子有个欲望,很难延迟满足,还需要看母婴关系,可能是分离的问题,孩子还处在和母亲的共生关系中或体验着曾经的分离创伤。这时候我们要考虑孩子的心理发育程度对他的影响,而按孩子的步调来培养他的等待能力。 另外就是如何做的问题。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选择来体会即时和延迟的差别,一旦孩子做了选择,父母就要遵守约定的规则。 但当一个自然的行为变成一句口号时,它所倡导的理念往往是迎合了某种刻意,比如误用为控制孩子的合理化理由。当我们说要“延迟孩子的满足感”时,我们在害怕什么? 最后小编提几个“延迟满足”育儿法的要点,供大家参考: 1、一定要考虑孩子年龄和认知能力是否合适。 一般3岁前陪伴和照顾更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为孩子建立起终生受益的安全感掌控感; 2、延迟满足的主体是孩子,而非父母。 意思是孩子自己有能力延迟满足感,而非父母刻意操控他的满足或匮乏; 3、教孩子如何承受与应对挫败感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 比如学会转移注意力,运用想象力(画一个可实现的大饼),通过练习逐步达成愿望…… 4、最重要的是,希望是比恐惧更强大的东西。 拥有成功经验的孩子,才不会因为匮乏感而成为被欲望操控的可悲之人。 在亲子教育中,你是怎么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