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年少时读裴多菲这首诗,甚是惘然。随着年岁增长,对自由的诉求尤为注重。对于现世“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观甚是不解。 民国女子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在动乱年代里始终努力维持自己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对于爱,在婚姻面前,她也不曾妥协。 97高龄的董竹君接受记者采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在她晚年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看到,她的祖籍和我外婆同乡且同村,董父和我外婆原本同姓东,后来才改为董。但我外婆并不知道董竹君这个人,大概是董竹君从小跟随父母生活于上海的缘故。年幼聪明,生的漂亮,别人喊她为小西施。 贫穷与父亲的疾病,改变了小西施的人生道路,促使她从私塾走向灯红酒绿的青楼。 看过董竹君第一张照片。那年,她十四岁,端午节前后。照片中的少女身穿黑纱透花夹衣裤,剪刀式刘海,戴着碧绿翠玉耳环。穿着打扮都属当时最流行。人如其名,亭亭玉立,眉眼神色里皆是清秀俊逸。生存所迫,及笄少女从此沦为卖唱的董小姐。 因为貌美,又会弹唱,董竹君一去就红,天天都有唱不完的戏,赚不完的钱,受不完的罪。 她在这里遇到救国英雄夏之时。身材高壮,肤色白润,额宽,眉目清秀,两目炯炯有神,姿态英俊,性格豪放——这是当时在董小姐眼中的夏英雄。 英雄爱美人,美人爱英雄。她对镜自照,暗自喜欢,自觉相貌配得上爱国英雄。 董竹君在夏之时身上看到逃脱妓院的契机,同时她又是独立要强的。14岁的董竹君拒绝了夏之时为她交付赎身费。在她看来,如果夏之时出了这笔钱,自己就是对方买回的东西,没有尊严可言。于是,她倔强地重回妓院,把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全部归还妓院,清清白白,一身素衣,逃离这个火坑。在她所有照片中,看不到一点点珠光宝气,如同竹,朴质而清雅。 辛亥革命失败,夏之时成为袁世凯的缉拿罪犯。如此情形下,两人风雨同舟,在法租界的日本旅馆内完婚。那年,夏之时27岁,董竹君15岁。 董竹君没有被爱冲昏头脑,也不像现在很多女性那样愿意为爱做到无怨无悔无条件。对于婚姻,她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不做小老婆;第二,婚后去日本留学;第三,回国后组织一个好家庭。对此,夏之时全然答应。 关于这次出逃,董竹君在自传中有这样的表述:一直被束缚在身心上的什么东西全部解除了!能向天空飞翔似的浑身轻松,乐开了花一样。这是我第一次对自由的体会,永难忘怀! 在日本期间,因为董竹君长得太漂亮,夏之时对此很不放心,专门聘请了老师到家中教学,让董竹君读完女子师范高等学校的理科课程。通过此次留学,加上董竹君自身的聪明好学,她的才学在此期间获得很大提升。 和很多夫妻一样,各种问题在婚后凸显出来。 夏之时这个男人,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他俩志趣不投,他也无法理解她对文艺音乐的爱好和追求。有一次,董竹君耳边传来凄美的尺八演奏声,便站到窗口用心聆听,却遭来夏之时含有醋意的冷嘲热讽。还有一次,董竹君用七弦琴练习《平沙落雁》,夏之时上来讲道,弹好了又怎样。 曾经器宇轩昂的辛亥革命元勋夏之时,官场失意,下野后意志消沉,沉湎于麻将和大烟,以栽花种竹养马喂鸟打发时日。这实在不是董竹君想看到的,与当年的爱国英雄之形象相去甚远。为改变丈夫的情绪,董竹君特地在住房对面建造书房,借此希望他多购买些新书阅读,像当初对方鼓励她那样。事实上,他仅仅在书房摆满书画古董,太过自负,听不进妻子的苦心规劝。 两个人,情趣不相投,对事物的见解又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对方又不听规劝,继续生活在一起也了无意思。 她不愿再在没有理解和体贴的家庭里当牛做马,不要再做冠冕堂皇的都督夫人。董竹君毅然摒弃了在别人看来荣华富贵的生活,摆脱了家庭束缚。这是她第二次为自由和独立逃脱。 这次出走,轰动整个成都。八卦新闻写有这样的标题:夏之时家中难都督,将军街出走女娜拉。 夏之时从四川来上海交谈。这个男人从淫威逼问到以情动人,最终都没有让董竹君“回心转意”。她未尝没有给机会和劝导,对方没有珍惜罢了。从不贪慕虚荣的她是如此理智清醒。对不起,一旦我滚出去,就不会再滚回你的封建家庭了。 夏之时始终不信任自己的女人,看不到她的能耐。临别,他撂下一句话:你若混得出来,我就以手掌心煎鱼给你吃。 董竹君不愧是董竹君,在那个战乱年代,独自带四个孩子,摸爬滚打,经历多次创业失败。先后创办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之后合并为大名鼎鼎的锦江饭店,解放后献给国家。上海帮派老大杜月笙都是她的座上客。 杜月笙非常赏识这位创业成功的单身母亲。他本打算建东亚地区最大的娱乐场所,由董竹君来组织,后来因为抗战爆发而搁浅这个计划。据锦江某位老职员回忆,董先生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她只要眼睛一睁开,就在动脑筋。 董竹君活得匆忙,从容,始终雅致,一如姓名中的“竹”字。她中年以后的照片,温婉知性,朴质无华中透出几分清雅。 锦江创办期间,为了躲避日本的威逼利诱,她带着女儿出走菲律宾,却在异国他乡遭遇太平洋战争。即便在流离失所的逃难中,她依然教导女儿,要穿得干干净净,略施粉黛。这并非是她出于对外表肤浅追求,而是深知,这个国家存在尊重有钱妇女的传统。她的这一机智灼见确实让母女逃脱困囿——有一位绅士主动邀请她们搭他车子离开战乱之地。 董竹君被誉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不同时期,她身体力行,鼓励女子应该获得人格的自由和独立。创办锦江茶室期间,招聘的服务员清一色是女性,因为她想借助自己的小小权利和觉醒,倡导女性独立,首先就是经济上的独立。 至于爱情,还有婚姻,自从董竹君从成都府出走上海之后,先是和夏之时分居五年,终究还是结束了两人二十年的婚姻,没有再嫁。 在董先生北京的寓所床头,一直放着夏之时的相片。 解放初期,全国一片混乱。曾经的救国英雄夏之时死于农民协会的枪口下,比较冤枉。 我在想,如果夏之时能够安然终老,两人多年后相遇,他应当红着脸,用手掌心煎鱼给董竹君吃的。 *作者:江徐,80后女子,专栏作家,喜静,爱自由。有时闭门读书,有时出门云游。个人原创公众号:江徐的自留地(ID:jiangxv08)。作者已授权本文在有书发布。 腹中有书气自华,有书力求为书友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领读平台 本周共读书目《无声告白》,下周共读书目《从优秀到卓越》 关注有书,立即加入有书共读,与众多书友一起组队对抗惰性
|
|
来自: xiaoeagleyh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