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纹样发展的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青铜领域,纹样种类繁多。且构图精细,组织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写实与抽象并存。 夏(前2029年-前1559年)商(前1559年-前1046年)纹样简洁凝练、凝重浑厚、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周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纹样承袭了夏商的传统,但却比之前的纹样更加简练,表现的纹样也多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 代表纹样:对角方格纹、双连弧纹、三角形纹、重环纹、折线纹、动物纹、狻猊纹、阴刻长直线、兽面纹、饕餮[tāo tiè]纹、雷纹、方格纹、云纹、乳钉纹、旋涡纹及象形文字纹。 夔{kuí }龙为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 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青铜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表征。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张光直先生同样认为“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但他认为这些动物纹样不是为了威吓,而是为了与神沟通。 ![]() ![]() 凤鸟纹:可分为凤纹和鸟纹两种式样
宝鸡文化研究者李春林表示,凤鸟常被人们称为神鸟、仁鸟,它是中国古人对多种鸟禽、动物以及太阳、风等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神圣图腾。凤鸟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周人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他们把鸑鷟(( yuè zhuó)与凤凰等同起来)视作“保护神”,而周初,凤鸟纹的大量使用,与这种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 ![]() ![]() ![]() 蛇纹: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我国古代视蛇为神明,寓意皆祥。伏羲女娲的形象,也作人首蛇身之状,视其神明,可见蛇纹由来至久。《文选·鲁灵光殿赋》说的很清楚:"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民间传说中也经常将蛇当做龙的化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