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周如水是在苏州的一个展览上,如果攀谈起来你会感觉他话不多,甚至有些拘束,但只要话题一转到作画中来,他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创作灵感,创作理念。他讲的艺术理论不像院校里的学究那样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平实的语言会让每一个听众都若有所思,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很多艺术家都忙于办画展,做市场,参加各类活动,用于创作的时间愈发的少。周如水却与众不同,他说:“每天无论工作有多忙,活动有多少,他晚上都会抽出大片时间,关掉手机完全进入创作状态,在成堆的画稿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这次展览中的一个细节,打动了笔者,在下午展览的间隙,周如水一个人独自去到美术馆的二楼,开始作画,不为搞笔会,不为作秀,就是想练练笔,多画一些,多体悟一点。 1964年,周如水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小城连云港,而连云港里有个大型的国有农场:东辛农场。儿时,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时,整个农场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和人们脸上闪耀的些许兴奋之情,给周如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说:“儿时干农活的经验就如现在作画一样,春天播种、夏天辛勤劳作、秋天幸福的收获,这就是我为什么爱画秋色,那是一种幸福。”东辛农场的河边有片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时周如水时常到这里走动,秋风一来,芦苇荡随风飘曳,从远处眺望如波涛拍岸一般,煞是好看,想把如此美景记录下来的冲动一直在周如水脑海中回荡,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没有照相机,周如水便拿起铅笔在纸上自顾自说的画起来,旁若无人,完全是孩童时内心被自然之美所征服的赤诚写照。 谁知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周如水把自己课余时间全都用到了画画上,从当时有限的信息来源下,从连环画、宣传册、报纸上临摹别人的作品。画的有模有样,成了当地的农场里有名的“小画家”。 初中时,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转变,周如水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机,他拜在了连云港当地著名油画家杨炳昌门下。在杨门下,周如水告别了原来自说自画的“野路子”创作方式,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了西方油画系统的训练方法,从素描、水粉、水彩等基础重新开始,一步步向专业化转变。谈及至此,周如水表示:“虽然我现在是从事国画创作,但跟杨老师学习油画的宝贵经历,对我国画创作的基础是无可取代的,就如建大厦一样,地基怎么打都一样,而上面盖出的大楼却不尽相同,这叫纲举目张。” 1986年,在周如水家乡东辛农场举办的书法绘画大赛中,他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绘画和书法,两个第一。周如水被农场破格录用于工艺美术厂,并任美术指导,那年他只有二十三岁。 对于从油画到国画创作的转变,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80年代,周如水观看一个展览,展览的作品篇幅巨大,用毛笔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面孔,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越来越好的向往。无论是尺幅、题材还是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震撼了他,周如水内心如五味杂陈一般,难以克制的激动之情,如同第一次见到农场河边的芦苇荡一般,这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求的作品。打听之下得知,这是连云港美协主席王宏喜的作品。一个拜王宏喜为师,学习国画的想法产生了。 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周如水登门拜访了大师王宏喜,其实当时周如水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周如水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莞尔一笑道:“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宏喜老师在我眼中就是一座高山,我们做晚辈的去拜访难免紧张,不知道他能不能收下我这个徒弟。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王老师相当的平易近人,不拿一点架子,叫我把自己平时画的作品拿给他看,看完后,他说:‘在你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绘画基础很难得,以后你有新的作品都拿来我看吧,我会指导你的。’就这样我拜在了王老师门下,一直跟他学习国画,直到他被调到上海为止。” 2015年,周如水随河北美协前往陕北写生一周。周如水说:“陕北的风景跟别处不同,黄土高坡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数千年前周武王就在这里‘凤鸣岐山’开创了八百年的周王朝,影响深远。秋天是黄土高坡最美的季节,天很低,地很黄,高原不断隆起,仿佛要和天空来个亲密拥抱,山梁子上站着个淳朴的陕北汉子,扎着白羊肚手巾,吼着一腔信天游,悠长而高远。现在很多人喜欢去国外采风,殊不知最美的风景就在国内,其实农村到处都有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和辛勤劳作的农民,可以说黄土高原处处都有美景。黄土高坡的老百姓也跟这里的黄土地一样朴实,保留着人性中最纯真的一面,完全原生态。写生写的口干舌燥了,进入一户农家讨一杯水喝,老百姓会热情的邀请你坐下,用热腾腾的高粱粥招待你。”周如水顿了顿把话题又拉回写生中来:“在这次的写生中,我带回了50多幅写生作品,回家之后就闭门谢客,一门心思的搞创作,画了两张大的作品。其中一幅大的有2.4mX1.2m,非常大,我把黄河流域的文化汇聚到一张作品中来,既有陕西的香炉寺也有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脉,我取的同样是我最喜爱的秋色,色彩饱满,达到了我心目中完美的意境。我想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赞颂,古老的黄土高原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播正能量。后来这幅作品也在黄河文化集团的一个群展上获得金奖。”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告诉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要紧扣着时代脉搏,创作出通俗易懂的作品,白居易的诗歌朴实到连家门口的一位普通老妪都能听懂,百姓喜闻乐见,流传千年,远播海外,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作中应该具有的精神写照,周如水正是这样一位伫立在时代脉搏中的画家。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四十年从艺经历的周如水,正拿着他挚爱的画笔享受着属于他人生中的“秋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