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陈氏宗族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星光万道 2016-02-17

关于陈氏宗族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作者:陈洪宪汇编  文章来源:陈氏宗亲网

 

一、舜帝的血缘先祖是谁?是黄帝还是东夷族有虞氏的虞幕。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舜是黄帝的九世孙。我陈氏有不少族谱以此沿袭照抄至今。

按:经考证:《史记·集解》注:舜东夷人也。孟子也说:舜东夷人也。《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舜是虞幕六世孙。

据近代史学家考证,大多数认为:有虞氏部落不是黄帝族之后,而是属东夷族。炎帝和黄帝都出少典氏。炎帝是西戎族的一支,从西方游牧进入中原后,和九嶷族发生了长期的矛盾,到炎帝八世孙榆罔时被九嶷族打败,赶到涿鹿,炎帝族隧合黄帝族打败了九嶷族,捕杀了蚩尤。黄帝族又和炎帝族发生矛盾,经版泉大械斗,黄帝族战胜了炎帝族入主中原,乘胜东进到达东夷族的居住中心,降服了东夷族,炎、黄、夷三族承认了黄帝的统治地位,三族以一百个部落组成联盟(据说这就是百姓一词的来源),承认黄帝为华夏之主。加之虞幕取颛顼帝的女儿渔妇为妻。舜娶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为妻(入赘),上古视女婿为子,古学者把一切人文制度都推演到黄帝,《国语、鲁语》说:有虞氏楴(大祭祀)黄帝而祖颛顼,效尧而宗舜。《礼记 ·祭法篇》说:有虞氏楴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后来又在长期的生活和通婚中融合,通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经考证:有虞氏部落不是黄帝族之后,而是东夷族。陈氏的血缘祖先,是东夷族有虞氏,虞幕是己知始祖。

二、关于虞舜帝至陈胡公(妫满)之间的断代问题。

这段历史,过去多数谱书缺记载。《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云:夏朝至商朝期间随着虞舜子孙的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埋没于史记典迹之中,虞思与遏父是一个长长的断裂带,有些族谱有断五十二代的说法。

按:夏、商两朝经历千年,断五十二代,代传不到二十年,不符合历史的传代事实。经查,有的提断三十一代,有的提只断二十代,淮阳陈胡公研究会所编《陈氏宗亲》称:夏朝断二十代,商朝断二十代左右,并附有断代的历代名单,认为这个材料是比较准确的,由舜帝至妫满三十四代,传代年数为三十二年。

三、陈胡公至慎公这段历史须要进一步考证。

经查,众家谱书均称:胡公生申公犀,相公皋羊,犀公生孝公突,孝公突生慎公圉戎(第四代),慎公梦于周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52年),其间213年只传四代,传代年数为52.2年,令人置疑。自周武王至周厉王,在这213年中周家传了十代,四代与十代比相距甚大。据查浙江陈氏《八本源流连环宗谱》载:胡公满生永公,永公生明公,明公生岳公,岳公生清公,清公生申公犀,相公皋羊。这虽仅属一家之言,也有值得参考的一面。

四、陈佗(五父)和陈跃谁是厉公?

《史记·陈纪世家》云:桓公三十八年元月病逝,蔡人助他杀死公子五父及桓公太子冕,佗自立为厉公。厉公二年生完,字敬仲。后来有些族谱照抄载。

按:经查证:一是《辞书》注: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叫谥号,谥法:子议父,臣议君。”“殷(商朝)以前有生谥,周制有死谥无生谥。陈佗弑太子冕自立为 国君,遭国人反对,国人强请蔡侯令其弟蔡季伏杀(又称诱杀)了佗,死后谁为佗立谥;二是从时间上考证,陈佗在弑太子自立为国君的当年(公元前707年)又组织参加周桓王第二次伐郑,失败回国后,不久就被杀了,在位时间只一年零六个月,国人立陈跃为国君,后称厉公。《史记》称利公属误;三是《左传》云:厉公名跃。四是近代史学家论证,也认为陈跃是厉公,陈佗无谥(如柏杨编《帝王后后公主录》)。

五、对陈完田齐世系陈轸复陈的考证。

有的人,有的谱,包括贵州省毕节《头铺陈氏谱》把陈轸相楚,封颍川侯,迁颍川的这一事实给以否定。甚至把陈轸说成是陈平之兄陈伯的曾孙,还挪楚怀王时的客卿陈轸来否定齐王建第三子田轸(陈轸)的存在。《头铺谱》认为:秦灭田齐,迁齐王建于共城饿死,齐王建只一幼子,带到共城同饿死,齐王建无子。一般还把陈轸相楚、封颍川侯,迁颍川的事实说成是《中华姓氏通书》和各家谱书撰者的误会。

按:根据上述的说法和看法,已从史上谱上反复考证,都认定齐王建有三子和陈轸复陈相楚的事实是真实的。

(一)史上考证:《史记,田敬仲世家》从陈胡公至厉公跃十一世,由陈完(田敬仲)至齐王建传十六世,共二十七世,都记得清楚翔实。《前汉书》载:田昇之子田安领兵占领济北,项羽封济北王。陈轸之子陈婴灭秦有大功,楚怀王(义帝)心封上柱国,归汉封棠邑侯。孙陈余,陈胜时的将军,项羽封南皮侯,赵王歇封代王。《后汉书》,汉元后王政君传,王莽自本称:是田安六世孙,齐王建八世孙,舜帝后裔。《新唐书世系本》载:齐为秦所灭,齐王建有三子:昇、桓、轸。桓称王氏,轸相楚,封颍川侯,因徙颍川陈氏。轸生婴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余。余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桓,桓生愿。愿生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生三子:寔、萴、邃。寔字仲弓,号文范先生,后汉大将军掾属。至今陈轸公子孙撒遍全球,北海,陈留王氏后裔均自称是齐王田建之后。

(二)谱上考证,陈轸公三十三世孙唐虔州刺史陈章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所撰《西昌阆苑族族·本源图》(又称世系图)云:齐王建四十四年,始皇二十六年为秦所併,生三子:昇、桓、轸。昇仍田氏,桓改王姓,轸复陈姓等云。此谱自舜至满,由满至完,由完至轸,由轸至寔,由寔至谈先,由谈先至陈章,脉络清楚,完善翔实,与《姓氏通书·陈姓》、《马迹庄谱》、《太和陈氏族谱》,《陈氏春秋》,如江西高安市检察院陈和平提供《陈氏宗亲网》的材料是一致的。

六、陈寔和陈实谁是真正的太丘长?

博览众谱,东汉时期出现两个陈寔(陈寔和陈实)。一是厉公支陈完田齐世系轸公之后陈源之子陈寔;一是宣公世系陈平之后陈翔之子陈实。有谱又称是陈翔曾孙陈实。两个陈寔的后人都称:字仲弓,号文范先生,东汉桓帝时的太丘长,儿子都是元方、季方六兄弟,子孙也完全相同,成了谱系中值得弄清的关键问题。

(一)史上考证:

《后汉书》卷九十二,列传五十二有陈  传(略),卷九十七,列传五十七有陈翔传(略)。他们两人都是东汉桓帝时的名臣,《名汉书》中有较多直接间接的记载。他们两人的传记完全可以说明:陈寔和陈实谁是真正的桓帝时的太丘长,太丘长陈寔是否陈翔之子这个问题。

以陈翔和陈寔两人传记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传记陈述本人一生活动的主要事迹外,同时抬出有声望的长辈和晚晚辈。陈翔传提出祖父珍司隶校尉没提父亲和子孙。陈寔传提及有六子纪谌最贤,没有提及父亲。这就明显说明太丘长陈寔不是陈翔之子;(2)从取名用字看,陈翔之子陈实,是不虚的意思,陈源之子陈寔,是置的意思,虽然两字通用但字不同,意不同,只音同,这说明有两个陈”“存在。《后汉书》上的太丘长寔正是陈源之子;(3)从籍贯上看,陈翔是汝南郡邵阳县人,太丘长陈寔是颍川郡许昌县人,中国历来的户籍制度,父子应同原籍,这又说明陈寔不是陈翔之子而是陈源之子;(4)从家庭出身,看御史中丞陈翔祖上是历代为官,妻王氏御制一品夫人,他们的儿子的出身应属官宦之家。太丘长陈寔出身微,家贫,和陈源家庭状况相符;(5)陈寔得县令邓邵同情举荐才进入太学,太学毕业后,县令要复召为吏,寔不愿为吏,隐避在颍川阳城山中授教,被误为杀人犯拘捕考问,若他是御史中丞陈翔之子,首先是可以直接进入太学;不愿为吏,可以跑到汝南老家或陈翔官底,就可免去这不应有的一动;(6)陈寔升任闻喜长时,回家服丧一年(《白话史记》为公元147年),这时陈翔夫妻尚健在,春风得意,更说明他们不是父子关系;(7)从时间上考证,陈寔生于公元103年,卒于公元187年。少作县吏,时间约在安帝后期(公元106-125年),顺帝初期(126-144年),任闻喜长,太丘长时,年龄已是四五十岁,陈翔显露头角,就是劾大将军梁翼开始,梁翼任大将军,时在141-160年之间。这时翔算少年得志,节接高升,这就说明陈翔进入社会比陈寔晚。有些谱称:陈翔出生于公元八十五年。这和本人传记太相矛盾,劾梁翼时已是六十岁以上,延熹八年(166年)因党锢入狱时也是八十多岁,汉制八十岁以上不入狱,而他被判十八年;(8)陈翔和陈寔都是东汉桓帝时的名臣,同朝为官几十年,因党事同时入狱,在各自的传记中,史中,小说中都找不出他们有父子关系的蛛丝马迹。

按:在史上没有透露出陈翔有子,他的儿子是谁?但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东汉桓帝时的太丘长陈寔字仲弓,号文范先生的人只有一个,他不可能是陈翔之子。历来同时、同姓、同名的人有,但同时、同生、同名、同号、同官衔的没有。

(二)对上谱表的考证:

夏、商、周三朝实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秦实行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宗法制度的思想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汉还把加强家谱作强化封建专制的工具,世族把持仕途,垄断政治权,形成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推行九品中正制门第制度形成法律化。各族依托家谱上升族位,为子孙摄取高位铺平道路陈氏在西汉有陈平上谱表,东汉有陈寔上谱表。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选制门第制度的思想影响,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直接渗透宋、元、明、清时期。

东汉祖帝三年(公元149年)的陈寔上谱表称:臣十三世祖平公引起了后人的误会,由此把太丘长陈寔认定为陈翔之子,陈平十三世孙。经反复考证则不然,史上没有找到陈翔的儿子是谁?陈寔,字仲弓,号文范先生,桓帝时的太丘长只一个,但他不是陈翔的儿子,是陈源之子。既是陈源之子,为什么要称臣十三代祖平呢?究其原因:一是东汉更重门第,陈寔上几代都是贫民百姓,往上已改田氏,不算陈氏正宗,只有抬出亲族中的西汉丞相陈平才能取信朝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族位;二是在灭秦战争中,田氏涌现出八王和上柱国陈婴,大将军陈余等,他们都是站在刘邦的对立面,引起了统治者的警惕。汉一立,高祖刘邦为帝位的稳定和子孙世传,集诸田于阳陵给予打击,田氏子孙被迫改姓换名,以避其害,加之西汉末又出现王莽纂汉的事实,更为刘氏朝廷所痛恨,为了避免统制者的忌讳,不得不抬出陈平作挡箭牌。为什么不以汤、翔为挡箭牌呢?因为代数近容易在世系上漏作假的馅;三是上谱表必须是族中最有声望的人呈报,陈蕃、陈翔他们的族位早已稳定。当时陈轸后裔再没有显耀的人,义不容辞落到太丘长陈寔身上;四是东汉桓帝三年(149年)时,陈翔正春风得意,他不呈报上谱表,由其子陈实来呈报上谱表,在论理上也不恰当,声望上不可能,年龄上不许可。五是还有《台湾德星堂族谱》和《漳州陈氏族谱》称:翔生一子宇,宇生一子麟,麟生三子:窬、邃、实这样陈实就是翔公曾孙,他的曾孙能跑到醒帝三年(149)来呈报上谱表吗?所以认定上谱表是太丘长陈寔所定无疑,但他是陈完世系陈轸之后陈源之子,不是真正的陈平十三世孙陈翔之子。

(三)谱上考证:

据查:认为太丘长陈寔是陈翔之子的有(1)唐嗣圣元年《陈氏匡山族谱》称:胡公少阳始,传至年平祖三十世,平传十三世至太丘长实祖,实传六世至逵祖,逵至予二十三代,至予统计七十七代矣。2)明《大成谱》称:元帝时、汤;平六世孙,汤之后,移家颍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3)清《兆祥谱·原始封》称:嘉靖丁未,退休林壑,每夜思,而且求,欲亟修之,乃取各族旧谱阅之,俱以太丘长寔为一世祖,亦知称胡公满受周武王封而得姓……愈自悉心数十数,漫无所得。昨备考列国传记始得其源流。(4)清《义门陈氏宗谱》称:阅读了唐、宋、元、明、清若干谱本,也证实,寔祖四十三世,阔祖七十二世。

认为太丘长寔是陈翔曾孙的有:(1)《台湾德星堂族谱》称:翔生一子宇,宇生一麟,麟生三子:窬、邃、实。实过断给引奇公为嗣子;(2)《漳州陈氏族谱》同上;(3)竣仪支(又称全温支,衍公弟弟)族谱称:四十八世祖引奇公无子,过继麟公之三子,太丘长实为嗣子,迁颍川为一世祖。

认为太丘长寔是陈完世系陈轸之后陈源之子的有:(1)唐垂拱二年《西昌阅苑族谱·本源图》自舜至满,由满至完,由完至轸,由轸至寔,由寔至谈先,由谈先至陈章脉络清楚,完善翔实;(2)《陈氏春秋》自舜至满,满以后的陈国世系直叙到陈翔;陈完的田齐世系叙到太丘长 直到义门分析;(3)《姓氏通书》同上;(4)《陈氏宗亲网》转载陈和平提供的资料和上述三谱相同,认为太丘长陈寔是陈源之子;(5)浙江《八本源琉连环宗谱》;(6)《马迹庄谱》;(7)《太和谱》都说太丘长寔是陈源之子。

按:在谱上有三个陈实存在,一是陈翔之子陈实,二是陈麟之子陈实,三是陈源之子陈寔。三个陈实,都称字仲弓,号文范先生、太丘长,有六子纪谌最贤。经反复考证,追根究底,三个陈寔讲的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后汉书》中卷九十二,列传五十二的陈寔。

阔(伯宣)公是史学家,王守仁是大文豪,当时《史记》、《汉书》、《唐书》都已问世,抛开史书记载的事实,特别是本人传记这个铁证,为了抡载西汉丞相这顶帽子,硬把太丘长陈寔从陈完田齐世系拉入陈平世系列为御史中丞陈翔之子,把陈谌(季方)四世的孙陈准拉为陈纪(元方)六世孙,又没有说明原由,令人难解,给后来的续谱者造成了误会。《兆祥谱》的撰者明知各族旧族,俱以太丘长寔为一世祖,阅了列国传记也把太丘长寔放到了陈平世系中,经反复查阅《东周列国志》,找不到太丘长寔应列入陈平世系的线索和理由。为了慎重还把《二十五史》中陈氏名人的传记,记载都逐一阅读,始终找不出太丘长陈寔是陈翔之子或曾陈的蛛丝马迹。

经反复从史上,谱上考证,大量事实充分说明,陈寔,字仲弓,号文范先生,东汉桓帝时的太丘长,是陈完田齐世系陈轸之后陈源之子。说他是陈平世系陈翔之子属误。陈翔之子(或曾孙)陈实,另有其人,但他不是桓帝时的太丘长。

七、关于 与宋辨析考证

唐朝陈灌与宋朝陈瓘,是南方陈姓族谱常见到的历史人物。这两人本来是很好区别,一先一后,虽音同,而字不同,时代又不同。可是某些义门谱却偏偏把唐当着宋,致使史志也写成褒生瓘,高安丞。瓘孙伯宣…”为何会产生此现象,我想,导致直接原因的应该是《陈氏书堂记》。

首先是徐锴在《陈氏书堂记》中把写成,是误导后人的直接根源。但是要知道,北宋开宝二年己巳(969),徐锴在写书堂记时,宋朝的陈瓘还没有出世呢,徐锴是在听取其门生章谷的口述,笔而见告,思之为碣而成,其本人根本没有亲临义门陈家览世谱,询事实,随便用一字也无妨,即臆用了一个同音字,取玉珪之。后来史书便沿袭续用。

外姓人不清楚不怪,本家的应该知道,为何有些族谱里也错用此字,含混不清?这也许是受到宋朝陈瓘曾的确来过江州做官之影响吧。陈瓘来江州做官,方志有载,致使某些修谱者想当然,以为是,不去深究。但是,也不排除某些人存在攀高官,壮其门的心理,明知有错,也不愿意去更正,以错传错。

影响最坏的要数皖之祁门特峰先生撰修明朝大成宗谱,不仅将唐灌作宋瓘,而且还把彦成说是唐灌的六世祖,直到现在,武宁蒿溪等庄仍如是记载。而龙峰陈氏族谱却早有声明,愤愤然指出:祁门谱乃安徽镛公裔,名特峰者,携义门分庄图,各省招集,以肥私囊。妄指镛九世孙彦成为灌之祖,彼之意盖欲援鍠以入于镛,今惟坚执彦成为灌之祖,并不知彦成为镛之孙矣。夫使宋瓘为不见史传之人,即谬引无从指责,乃宋史明明为谏议大夫立传,里居子嗣昭然不同,而彼未及见也。翰林院所颁历朝进士题名录亦载宋瓘为福州南剑人,而彼未之知也!”……

这种无知,自以为是,并以此肥私囊的人居多,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有。

下面简介唐陈灌和宋陈瓘,以便读者清醒认识,泾渭分明。

唐朝陈灌,字治圃,号寿川。据龙峰谱载,唐大历元年(766)自婺州金华随父陈褒迁居江西武宁县蒿溪港,公生子二,长曰钰(后易名镛)次曰锽。建中元年(780)举孝廉任江西高安县丞,在任四年即与夫人黄氏同卒于高安官舍。唐兴元元年甲子(784),陈锽扶父母灵柩归葬于今修水县庙岭乡龙峰洞之八公楼下,后又于蒿溪移祖父陈褒及祖母合葬于龙峰洞之蜈蚣钳。于是陈锽一族便在龙峰筑庐而居,修养生息,绵延后世至今。

再说宋朝陈瓘,他是福建永安开基始祖陈雍之十一世孙,字莹中,号了翁,南剑州沙县(今福建省沙县)人。生于嘉祐四年(1059)。元丰二年(1079)进士(甲科第三名)。初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徽宗朝,历右司谏、权给事中。崇宁中(1102/1106),以党籍除名,编隶台州(今浙江临海),在台五年,稍闲自便。政和元年(1111年),又贬居江州,并被严命不许辄出城。旋令居南康(今九江星子县)。不久,移至楚州(今江苏淮安)。宣和六年(1124年),陈瓘病逝于楚州,终年65岁。

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一党受到了清算;蔡京也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同年,朝廷追封陈瓘为谏议大夫,并在县学中建斋祠奉祭。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对辅臣们说:陈瓘当初为谏官,正直的议论,对国家大事多次陈言,现在看来都是对的。因此,特谥陈瓘为忠肃,赐葬扬州禅智寺。(详见《宋史》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陈瓘)

陈瓘后人主要分布福建三明及江苏南通等地。陈瓘墓详见《江南通志卷四十》及《大清统一志卷六十七》。

八、关于陈镶与伯宣辨析考证

高安县丞陈灌长子陈钰,此人易名很多,颇有争议。在族谱中常见有镛、镶、让、壤、瓖、环、襄等,同指一人。福建谱叫临海令陈环,江苏常州毗陵谱叫临海令陈壤,义门谱叫临淮令赠太保镶、瓖、襄,龙峰谱叫唐著作郎镛。均见附件。我想,出现这些字,除因音同形近误抄外,有的的确是多次更名。不过改成镛或镶还合情理,因旧时书香门第给子孙取名是很有讲究,兄弟俩原名钰和鍠,带有金字旁,这是父母取名。即便后来改名,也应该改带有金偏旁的字,以不违父母之命。

修水《龙峰陈氏宗谱·世系》载:镛,灌公长子,行二十一郎,本名钰,避郕王讳改镛,唐著作郎,为江州义门之祖。晚年隐居庐山圣治峰,卒葬庐山之东麓,见常州《毗陵陈氏宗谱·墓葬》。

避郕王讳,在唐朝中期甚至整个唐朝也没有一个叫郕王的,何以避讳?其中必有隐情。

《修水县姓氏志》引龙峰谱载:次子陈鍠于建中元年庚申(780),侍父陈灌赴高安就任县丞,由居地武宁蒿溪,途经今修水龙峰,见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意欲迁居于此后果迁分宁(修水)龙峰,筑庐而居。其父陈灌、母黄氏皆卒于高安官舍,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784)鍠扶父母灵柩归葬于龙峰洞之八公楼下。后又移祖父陈褒及祖母合葬于龙峰洞之蜈蚣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一是陈灌是举孝廉任高安县丞,虽岁数较大,但不至于四年后夫妇双方皆卒于官舍?觉得离奇。

其二,只要熟悉武宁地形,就有疑问。公元800年前,武宁、修水本是一个县,武宁偏东北,与德安、建昌(今永修)交界;修水偏西南,与铜鼓及湖南平江邻近。一条修河自西向东贯穿两县,上游是修水,下游是武宁。由武宁蒿溪港(今巾口乡)去高安,唯一的途径是顺修河而下,经箬溪入赣江去南昌方向,中途登陆上高安,不可能是逆流西行百余公里至修水县城义宁镇,再转东南方向翻山越岭三十余公里到龙峰(修水庙岭乡,接近黄坳。以上详见地理图)。说陈灌赴高安任,途经修水龙峰,岂不南辕北辙?这难道是瞎说,还是另有隐情?这个隐情在当时似乎难以启口。

其三,四年后陈鍠扶父母灵柩归葬,为何不安葬武宁蒿溪?这里的山水十分壮丽,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交通条件,都优越龙峰,竟寻不到一块风水宝地?况且陈褒夫妇已经安葬蒿溪了,理应傍祖坟安葬,何苦还要逆流西行,辗转龙峰?何苦还要移葬祖坟?

还有,次子陈鍠扶灵柩归葬,那么长子陈镛又去哪?等等一系列疑问,扑朔迷离。直到陈鍠晚年仍甚思念兄长,在其《且安且止居记》中写到:兄镛祖居蒿港,今为隔属。孔怀之念,曷刻忘之?”“孔怀,引喻为兄弟情深,甚相思念。思念陈镛,是不忘同胞情谊;思念蒿溪港,亦不忘始迁祖居地。如果陈镛不是避难在外、浪迹江湖,而兄弟常见面,能有这样深沉的思念?

据龙峰族谱编修陈步云老先生回忆说,旧谱写陈镛爱山水,浪迹江湖。说的多好听。爱山水,浪迹江湖 ,其实就是亡命在外,四处躲难,故屡次更名。鄂州陈琢《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载灌,唐德宗时(780--804)任高安县丞。心清政简,豪猾畏之。龙峰宗人又传说:陈灌在高安做官得罪了当地豪猾,夫妇双双被害于官舍,陈镶杀了他们全家,后外逃避难;陈鍠扶柩不敢归葬蒿溪港,就躲到这深山老林龙峰避仇,怕遭报复。即旧谱所谓的爱山水,浪迹江湖之隐情。

这一传说,虽未得到文字资料证实,但亦觉合情合理,否则,如何解释如此之离奇现象?

晚年陈镶携子南康(江西省星子县)访马总不遇,后游庐山而隐居。正好常州《毗陵陈氏宗谱·墓葬》有临海令壤公墓在南康府庐山的记载,可以佐证。

在义门族谱里有关记载陈伯宣的事迹,实际上有很多是在写陈镶,由于年代久远,父子的行事难以分清。故宋史瓘(应)孙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众所周知,在泉州避难的是陈镶,而不是伯宣。徐锴的《陈氏书堂记》表述得很清楚: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应),至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此叙述似乎多一代,暂且不论。但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语意明白。是先避难,后生伯宣,这是事实。

接着陈氏书堂记又写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总移南康,伯宣因来居庐山

查史料,马总是贞元十六年(800年),盈珍谗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元和初(806)自泉州迁虔州(今赣州南康市)刺史,后迁安南都户。长庆三年(823)卒,详见《义门陈文史考》有关章节。

与之友善,实际是指陈镶与马总友善,后马总迁任南康刺史,陈镶来访,因不遇而返,后游庐山隐居,注书立说。

写到这里还要多说一句,即某些谱说灌生钰,钰生镶(或瓖),镶生伯宣。这和《陈氏书堂记》一样,中间多出一代。如果真是这样,则又与马总善,及后来南康访马总的时间不合;从时间上来说,马总和陈镶是同时代人。我们不妨参照龙峰世系,说灌之六世孙名袭,于梁开平(907/910)间与族人天麒等遍历同宗修谱,至后唐天成二年(927)谱成。寿五十九岁卒。列出两支世次比较:

龙峰“1—2—3—4师晔—5—6;义门“1—2—3伯宣—4—5—6,两支是一致的,其第六代袭和昉均为南唐人。无论是家谱还是史志都说义门在南唐时陈昉任家长,主家政35年,家业旺盛。因此,多谱说钰即镶,这是可信的,能经得起时间的推理与人物考证。镶即钰见谱原件。

关于陈镶所谓官职一事,不同地区的谱有不同的说法:福建仙游谱说他为临海令,楚黄陈氏族谱说是临淮令,而九江德化谱又说是临淮令赠太保,真是玄乎。这里倒是他兄弟龙峰谱说他是唐著作郎,还有些靠谱。宋史不是说伯宣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吗?一个是著作郎,一个是著作佐郎,父子共同注书,岂不恰好。在陈镶卒后,陈伯宣即离开了庐山圣治峰龙潭窝,移至庐山脚下太平宫,继续注史记,后行于世。

九、关于伯宣与陈崇——“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辨析
陈月海 陈刚 
伯宣和陈崇是义门陈氏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说他重要,一是为旌表义门开创局面,功不可没;二是陈崇在任家长时制订家法、家范教育子孙,为义门后来的发展、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在义门世系世次中,陈崇为关键人物。按《宋史》及江西三级地方志载,崇为伯宣子,为叔明十一世孙。若按义门陈氏谱(多数谱)载,崇为仲公之子、伯宣九世孙,即叔明十八世孙。孰是孰非?在《义门陈文史考》中已有详尽辨析,本文再以《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以下简称衍齿录)为例,作进一步的论证。 
湖南图书馆藏本《花田陈氏(敦睦堂)三修族谱(卷三)衍齿录》节录: 
灌,字公圃,号渠夫,宪宗元和时为高安县丞,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锽。锽选贡,配王氏,生子扆(yi),扆生子四:竭、端、肃、靖。镛配王氏生子旺,旺生机。文宗开成初(836),镛与从子伯宣避难于泉州之仙游,与马总善。宣宗大中(847—858)时总移南康,伯宣与镛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之泰(太)平乡常乐里,注《史记》行世。咸通(861—872)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昭宗大顺初(890)卒。配赵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894—897)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克尊,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孙也。公数世未尝分爨,治家之道必以孝弟为先,立家范三十条,大而国赋,小而日用,莫不井井:男女衣食,必令均算;室无私财,厨无异爨;不畜婢妾,庭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男女异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畜犬百余,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建书楼数十间,置田亩二十顷,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乡里悉化其善。崇子衮为江州参军,僖宗时,衮以六世同居,诏旌其门,至南唐,衮子昉以九世同居,烈祖(李昪)建都南昌,又为之立义门。昉,试奉礼郎,主家事三十五年。昉卒,昉弟之子鸿主之。鸿卒,弟兢主之。至兢之世,子姓益繁,尝苦乏食,知州康戬上言,宋太宗诏本州每岁贷粟二千石。兢卒,从父弟旭主之,每岁止受粟一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熟。岁歉谷贵,或劝全受而粜。旭曰:朝廷赈旭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太宗至道初(995),上遣裴愈赐御书,还,言旭家孝友俭让,近于上古。太宗尝对近臣言之,张洎(ji)对曰:旭,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且言及受贷之事,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更深为之叹奖。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上以旭为江州助教。七年甲寅,旭卒,共推旭弟蕴为家长。康定元年(1040)庚辰,蕴弟泰主之,至嘉祐八年(1063)癸卯,将百年矣。上以泰家义聚三千七百六十四口,同居一十八代,世罕有匹。奉州贴文赐诗云:弈禩流传本一家,满门雍穆静无譁。代延十八同烟火,义聚三千共齿牙。荫袭层层绥福履,晜云叠叠度荣华。举朝辅弼挥诗赠,但愿紫荆频放花。时丞相宴殊、宋琪,枢密院副使王尧臣,内翰学士李昉各赠诗。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产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议定:近以春正月人日,远以春社为期,会集祖居,识认尊卑,无失义风。夫义门,亦叔明余裔,兼之后也,而子孙遍布各州县有四十二支。总以二百九十一阄为适派。凡属子孙题衔不称官爵,类曰义门陈某,以旌门优于官爵也。虽同姓而非其派者,亦不妄称焉。此与唐贞观中李稹虽历要官,与人书札惟称陇西而不衔,亦以爵位不如族望,同一高雅也。由大唐五季以及赵宋累朝旌表、荣封,可谓极矣。逮至明嘉靖相去数百年,坊额、祠宇荡然无存,明世宗饬院司、府、县为之恢复,仍行竖坊,旌曰义门,额曰敦睦。夫孝义相传,旷世君王犹旌其门,况当时乎,所谓世家望族莫之与京,吾家后裔务宜勖诸。(见谱照IMG0298 
花田陈氏在原湘潭县十八都,吴兴蓝田源流派系义阳王陈叔达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和西安蓝田县的部分后裔,从他们的迁徙情况看,这二支与义门无甚联系,正因为如此,其族谱留下的史料越珍贵,它告诉了我们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讯息,为解读义门历史文献和透视义门世次的一把金钥匙。 
上文内容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大体可分为人物与事件、时间与事件及义门纪事三部分。 
一、 人物与事件: 
1
、首先是陈灌,不仅其名、字、号与修水龙峰谱相同,就连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锽以及陈锽诸子名讳也基本相符。 
陈褒、陈灌、陈锽祖孙坟墓在今修水龙峰蜈蚣钳,此地陈姓子民均为陈锽长子陈展的后裔,由唐至今,从未移动,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尤其族谱中的宋、明、清历届谱序,史料价值极高。今观花田和龙峰两地相隔千里,可以说他们从未有个联系,能做到相符,这就是历史。美中不足的是花田将,多出一代,显然这是字形相近致误。 
2
、伯宣配赵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894—897)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克尊,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孙也。此处告诉我们伯宣有四子:长子名某已失记,就仲子崇、三子勋、四子玫,恰与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中的一模一样。书堂记载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书堂记是记录义门史事的最早文本,是由徐锴门生章谷口述而笔录(章谷曾在东佳书堂求学),应该真实可信。可是,到了后来义门谱系中却把这一行次给拆乱,变成伉公孙,降了一辈,再也不是陈崇的弟弟了。特别是仲子崇三个字,竟误读了数百年,一直当作仲公之子而流传于各义门谱牒。所幸的是正好安在这里,致使陈崇及其后人的世次,在义门这偌大集体中排列不紊乱。这是老天爷的眷顾,还是有心安排? 
建炎中义门碑遭兵火,15年后得贤宰吕仁甫访得墨本刻石出之,又50年后,益国公周必大再刻木板,已疑碑误。(见四库全书之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六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及《义门陈文史考?义门记》)。其仲子崇,是指兄弟排行次序二,即伯宣之次子,缘碑文脱字误为仲公之子。尽管《陈氏书堂记》里没有《宋史》伯宣子崇说得那么明白,但在说伯宣后紧接着说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显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明了,无须特别交代。如若德化义门谱所说的陈崇为伯宣九世孙,之间相距200多年,徐锴能如此行文吗?德化谱中出现离奇的事情还有神人易地、嗣圣年(684)伯宣撰《匡山谱序》等等。这些都是尘封旧事,局限于当时的文化、科学水平,情有可原;然而时至今日,居然有人拿这些假东西去忽悠别人,以饱私囊,可悲,可叹! 
在《衍齿录》中伯宣生四子,虽属罕见,但并非仅此一例,除书堂记之外,还有苏南毗陵谱亦载:伯宣,字翼经,注《史记》,博学,诏征不起,隐居庐山,结茅晦迹。后复诏征著作郎,天(大)顺初卒。配博陵崔氏,封德安县君,生子四:长崇次勋三政四礼。次、三、四未详。(见谱照DSC02656)其时间与事件虽然有些颠倒,但事件的本身和时间还是多与《宋史?陈兢传》吻合。特别说到陈崇有四兄弟,并且有三个名字与上相符,仅行次不同而已。明显,其的误写,因政、玫形相近,易误,如大顺变成天顺类似。 
3
、至于镛配王氏生子旺……伯宣与镛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泰(太)平乡常乐里,这还是头回见到的新鲜说法,很离奇。龙峰谱旧序黄庭坚撰《义井义门谱序》载:长子镛之子孙居江州者,宗族七百余口。每食,长幼各次其坐;畜犬百余,共牢而食,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佥曰义门。逮余归田由江州过凤凰山,审其详则不虚矣。凤凰山,在今九江义门铺村,离牌楼村(旧名齐集里)不远,镛之子孙居江州者当指伯宣、陈崇及其后人。龙峰谱在世系吊图中说陈灌长子镛,行二十一郎,本名钰,后改名镛,唐著作郎,为江州义门之祖。” “本名钰,可能是受明朝祁门特峰谱之影响,因龙峰谱中任何旧序里无一云者,都曰,并且德化义门谱也注钰,即瓖(镶)也。并由此可知镛、钰、瓖(镶)指的是一人,至于特峰说的,究竟从何处引来,另文讨论。这里的伯宣与镛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泰(太)平乡常乐里,当属两支人交织一起而混淆。在旧谱中,居住德安的毕竟有这些人,因谱蚀残缺,他们之间的关系,撰修人已经不甚了了,遂误连接。 
二、时间与事件
1
文宗开成初(836),镛与从子伯宣避难于泉州之仙游,与马总善。宣宗大中(847—858)时总移南康,这里所记载的时间皆不符合马总的生平与事迹,误差太甚。但是说与马总善是陈镛而不是伯宣这件事倒合情理,因马总和伯宣根本不是同时期的人,穆宗长庆三年(823)马总已卒,穆敬之间824年伯宣才生,两人何能扯到一起?甚误!
2
、咸通(861—872)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昭宗大顺初(890)卒。而这两个时间段甚符合陈伯宣的年龄及其活动空间。尤其是咸通(861—872)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乃补《宋史》所不及。
3
衮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门,至南唐,衮子昉以九世同居,烈祖(李昪)建都南昌,又为之立义门。
这里的衮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门,时间是在唐中和四年(884);衮子昉以九世同居立义门,时间是在南唐升元元年(937),正是陈昉任家长期,前后相距53年,此时义门合族义聚至昉为九代,即旺伉(六兄弟及伯宣)昉这九代,而衮以六世同居该为记忆上的误差。德化联宗谱(近修更名为《义门陈氏宗谱》)卷十七?土伏庄世系?清光绪十八年《重修宗谱序》载:唐乾符间伯宣六世同居,僖宗封义旌门。同谱还有清乾隆五十三年《赤崖庄迁分水岭重修家谱序》载:自伯宣公来徙江州,越三世以义闻于上,厥后生齿益繁。(见谱照006021)显而易见,衮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门,就是乾符间伯宣六世同居,僖宗封义旌门之写照,从旺公到伯宣两支合族义聚正为六世,到昉九世,符合事实。远在唐宋期,义门人始终把两大支合于一处写,不分彼此,并以伯宣、陈崇、陈昉等为代表,行帖官府,突出一个字。《宋史?陈兢传》、胡旦《义门记》、陈泰《回义门累朝事迹状》等文无不是这样。 
3
至嘉祐八年(1063)癸卯,将百年矣,此百年 极言时间之长,非实指。 
三、义门纪事 
《衍齿录》中的一些纪事、家长更替、及陈旭为受粟之半,以及太宗君臣对话等,无一不与史籍相符。其大臣宴殊、宋琪,枢密院副使王尧臣,内翰学士李昉各赠诗亦非虚,详见《义门陈文史考?艺文》,此处略。 
《衍齿录》为明季录文清朝重刊,从文章结尾处可知,其撰录时间晚于明嘉靖三十二年表扬义门遗址,可贵之处,它竟没有受德化联修谱之影响。 
义门到底分了多少庄,其中分得义门祖产的又有多少庄?《衍齿录》云: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产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夫义门,亦叔明余裔,兼之后也,而子孙遍布各州县有四十二支。总以二百九十一阄为适派。
以上这段话说了三个问题:1、上谕义门析烟是二百一十支,其中能分得义门祖产的是一百二十庄。2、实际参加分析的总庄数为二百九十一阄。3、单就叔明余裔陈兼这一支有四十二庄,分迁各州县。 
为什么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又产分一百二十庄,而实际参加分析的是二百九十一阄呢?这三个数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为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年义门分家的内幕,下面不妨引录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有关义门分家的一些情节: 
义门陈氏,在德安县西敷阳乡,伪唐旌表门闾。太宗见其家法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又曰陈早一家孝友恭俭,长幼千余口,世守家法。尝置书堂于别墅,号陈氏书堂。五代时同居者七家,皆蠲复征役,旌表门闾,其犹著者陈氏也。其家有犬百余,一犬不至,群犬皆不食。至嘉祐时(1056︿1063),以岁歉乏食。知县邢其姓者,因讼勒其析居。是时,老幼见监分官来,皆恸哭。
文中的陈早即陈旭,为避宋神宗赵顼讳而改。由因讼勒其析居而知义门分家的起因是由闹事引起的。闹出了多大事?最大的也不外乎政治和经济。为政治闹事?义门是忠孝人家摊不上。为贷粟闹事?可能性很大。因自嘉祐以来义门岁歉乏食,每年春荒不济,靠官府贷粟以接秋粮成熟,并还官府。假如一连几年收成不好,如何还?不但不还,每年春荒仍然要借贷,小小的一个德安县能经得起这么折腾吗?一个要借贷,其理由很简单,说是当今圣上的恩典;不同意借贷的理由:只贷不还,县小无粮;并指责义门过于聚集人口,图谋不轨(传说中义门要造反,或许出于此)。常言道骂无好言,打无好拳,甚至有偏激言语和行为,总之,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惊动了圣上。朝廷为了息事宁人和社会安定(当然,也少不了有官员从中帮义门说话的),下拨一定数额的遣散费,旨谕分家,派官监督,非解散不可,义门人皆恸哭了。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这个数字,应该为义门上报数(此时不敢多报)。产分一百二十庄,则是自己内部的事,即世居义门的(主要指陈兼、陈旺这两大支)可以分得祖产(通常所说108庄),其他散迁落户的、或为响应倡议而加盟的,不可分得义门祖产。分庄结果数为291庄。 
接着,王象之在陈兢条目下继续说:陈兢,《长编》云淳化元年(990年),江州言德安县民——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常苦食不足,令岁贷官米二千石。王象之之所以要重复义门常苦食不足,令岁贷粟这件事,其潜在意思已明,无须多说。我们作出的分析、推测本于此意。 
至于文中点到陈兼一支分四十二庄,究竟是哪四十二庄?目前尚难稽考。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衍齿录》中还附录其他封王后裔迁徙、繁衍的情况。为了对比义门世次,检出两例,以作讨论。 
其一,源流序云: 
我祖叔达为唐判纳言与温大雅同典书记……封江国公,谥忠惠,配孔氏封徐国夫人,俱葬蓝田县北。……达生子四,以德字为班行,曰贤曰政曰重曰明……我重德生子名烈,徙居虔州宁都马头寨。烈生禄,禄生运,运生潜,潜生子二长曰宾,宾生子二曰珪曰璋,徙徽州祁门、吴县东山,次曰宝生子三曰玉曰碧曰珣,珣生选任吏部侍郎,选生元任淮东节督使镇守通州。唐乾符二年岁值凶荒,斗米钱八百。海寇王仙芝等蠢起,于是自虔州迁潭州今骆驼嘴,其旧址也。 
世次编列于下: 
叔达重德元,到陈元这一代时值唐乾符年间;恰与叔明十世孙伯宣乾符间为避黄巢兵乱,由德化迁德安合族同处,两支的时间、世次甚相吻合。 
其二: 
(太子)深,性聪颖,好文学,梁明帝壬辰(572年)生。贞明(587589)之变,避难于台州浮门。隋炀帝大业中,迁西川东门。厥后六世孙善云、善庆、善德,由西川东门家保宁新井为新井派。善云子三,寿山、寿海、寿川。寿山子二司权、司衡。寿海子司伟。寿川子司质。善德子二,寿济、寿江。寿济子二,司空、司惠。司空子宣太。司惠子宣和。寿江子司怀,司怀子宣普。善庆字安宗,唐德宗时拜平章事,与叔明六世孙京同朝。配何氏,生子寿淮,字智伯,唐宪宗(806820)时官至都督总官,配褚氏,生子二司政、司宏,(宏)配谭氏,司政字惟善,唐敬宗(824826)时以佐命功,进封护国公,文宗太和三年已酉(829)镇守西番。武宗会昌(841845)时颁奏取回,凯旋。寿终,敕葬长安蓝田。配何氏,生子四,宣定、宣安、宣景、宣敬。宣定字长青,唐宣宗时敕封镇国侯,敕葬楚(地),配龙氏生子三,如麒、如麟、如彪。如麟官银青光禄大夫,配徐氏生子二,国寿、国清。如彪官武毅光禄大夫,配彭氏生子国璲。如麒字新塘,唐文宗太和二年戊申((828)生,僖宗时官金紫光禄大夫,配郑氏生子国诚、国陵。国诚配苏氏生子云卿。云卿生子月霖,徙居河南开封府。国陵字君祥,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已卯(859)生,昭宗时为儒学教谕,配云氏生子左卿,字彦文,僖宗中和二年壬寅(882)生,配郑氏无出。娶刘氏生子风霖,字明鑑,昭宗天祐元年甲子(904)生,南唐为礼部侍郎,配袁氏生子鼎飞,字乾政,后梁均王贞明八(六)年庚辰(920)生,仕宋初太平府通判,配齐氏生子谏。谏生后汉乾祐初年己酉(949),仕宋台州知州,贬袁州司马,配吴氏,宋太祖时(960975)生子彭仁。仁能嗣太丘家声宏大,业于新井者。大宗谱序言之详矣。其后由新井而吉水、长松、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又由礼城、霍口而乐之城南,婺之金闸、五马、风源皆彭仁之分派也。后之子孙未得其详。(见谱照0294/0295)
文中所列官职无须查考,但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第四子太子深至第十六世陈谏基本有出生时间,且叔宝七世孙善庆与叔明六世孙陈京同朝为官,对比出一个生命传代过程的时间表。以叔宝为一世祖,列简表如下: 
1
 叔宝 (553)
2
  (572)
……
7
 善庆 
8
 寿淮 
9
 司政 
10
 宣定 
11
 如麒 (828)
12
 国陵 (859)
13
 左卿 (882)
14
 风霖 (904)
15
 鼎飞 (920)
16
  (949)
从叔宝到陈谏16代历406年,平均每代间隔约27年。这是皇家、官宦人家的传代时间数,要低于平民百姓。所以说,一般代均28年正负4年的概数是合理的,也是比较保守的数值(有人作了个测算代均为30年正负5年)。通常在考证世系世次过程中,运用的就是这个带有普遍规律的标尺去辨别真伪。善庆和陈京同朝为官,长房比六房多传一代,是正常的。 
通过上述几例的评析,湘潭花田陈氏族谱向我们展现的史料,极为珍贵。 
嗟乎,人分三六九等,同样吃五谷杂粮,其秉性、品行、造化各有不同;作为生命史传承的谱牒,亦因时、因地、因人而各异。有的则不屑一顾,有谱不如无谱,误人误己贻误后代;有的却闪耀着万丈光芒,穿越时空照亮着后人! 
以上仅为一偶得,错误难免。今刊出的目的是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研究,不吝赐教。 
注释: 
 如九江德化清雍正元年,儒升氏题于颺霧山房序开篇曰义门之得名旧矣,溯厥由来盖自我伯宣公始也。同谱乾隆戊申序六庄公识亦云:顾义门之得名由伯宣,则今日之重修义门之谱,也亦宜以伯宣公为断……”皆突出伯宣为创建义门功不可没。 
 闺门:上圆下方的小门,指内室。 
 七年甲寅,旭卒,共推旭弟蕴为家长一句衍齿录中本无, 参考湖南《衡山县陈氏族谱(德星堂)》及《素怡稀龄唱和集?叔明公派衍江州义门考》(钱塘诗社丛书之三十七)补入。此二本中所载义门内容与衍齿录大同小异。 
 世罕有匹:匹者,匹敌也。整句意思为世上很少有比得上的。 
 晜云(kūnyun):即晜孙、云孙。他们比玄孙还要小几辈。 
辅弼:即辅佐。 
人日:即正月初七。 
崇,字克尊:查湖北大冶旧谱在其义门陈氏谱系语录中接陈崇后载陈勋,字克明,为蒲圻令。陈玫,字克温。德安县令。相对照,何其吻合! 
 建都南昌:准确的为移都南昌。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杨溥被迫让位,徐知诰(即李昪)正式称帝,建国号大齐,是以金陵为都城。到公元959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后周军队攻入扬州,与其国都金陵仅一江之隔。为防敌军过江,李璟决定迁都洪州,并将洪州改为南昌府,仿金陵皇宫规模大兴土木建造殿宇,历两年告竣迁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