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你私人定制的资讯客户端

 恶魔传说 2016-02-17

猴年的第一天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观众们直接将单日总票房推到6.64亿,创下历史新高。

要知道,上一个单日票房纪录还是去年7月18日的4.25亿,而2015年全年单日票房过4亿的日子只有两天!跨过5亿直接破6亿,不得不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广电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解读中国电影大势。

中国电影票房连破记录,您如何看?

尹鸿:中国电影保持了连续13年的高速增长态势,这在全球市场独树一帜。十多年来,全球电影市场以不超过5%的平均速度增长,中国保持在35%以上的年均增速,今年更是达到49%。中国电影市场贡献了全球增长的70%~80%,是全球最大的增长引擎,也形成了最大的增量空间。这一点,确实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成绩。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中,只有电影有如此爆发的成绩,这与电影的改革力度有关系。相对而言,电影是中国所有文化行业中,市场开放度最高,最没有政策性、行政性门槛的领域,因而生产力得到大大激发。

而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改革路径选择得很恰当,它是由消费带动的供给,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早就开始了。而反观我国大部分的文化行业,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图书出版、期刊、报纸,大部分都供大于求,只管供给、不顾市场,供给侧的改革没有完成,因而活力得不到相应的释放。

中国电影不仅产量多,更重要的是观众的市场半径扩大了,从原先的观影群体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到现在的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影院建设都逐步完善,整个电影的市场半径大幅度扩展。而由于供给侧改革做得比较好,大大带动了消费。短短几年的时间,从一两亿的观众人次,增加到12亿观众人次,增加了十几倍。

观众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看电影成为大家的日常选择,这也使得全年出现多个高峰档期,而非过去那种贺岁档一枝独秀。去年全年共有47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这意味着几乎每周都有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形成了消费、供给的双繁荣。这个繁荣是互相循环的,并且半径还在继续扩大。

2015年我们已经接近北美电影市场的65%。而当观众的消费习惯形成后,仍然会有很高的需求空间。我预测未来两到三年之内,中国会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我们的观众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尹鸿:从数字上来看,观众更多地青睐于国产电影,使得其市场地位得到不断巩固。从源头上来讲,主要还是因为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过去我们的电影市场是由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决定的,都市白领决定了一个电影的趣味、品格与票房效果。

现在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有了电影消费的权利,并且由于有了互联网,能够更加便捷地去表达自己对电影的判断,他们对电影的话语权增加了。他们的规模远比都市白领大得多,因而导致了电影的风格、趣味、样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电影的口碑、票房也更多地“小镇青年化”了。

可以看到的是,2015年的进口大片中,除了《速度与激情7》这种特殊的案例,好莱坞寄予厚望的一大批在全球所向披靡的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就是在五六亿左右的票房规模徘徊。

换句话说,中国的一大批中小城市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的文化更接近,也更亲近的电影。一大批小镇青年,过去没有太多的观影经验,不少是从看电视剧过来的,或者从消费互联网过来,因而今年的一批具有互联网气质或者由电视IP改编的电影,反响很好。反倒是进口片,这几年并没有充分分享到我们这个电影市场蛋糕做大之后的更多份额。

过去的一年,国产电影给您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尹鸿:在一定程度上,过去一年是市场化改革13年以来中国电影的一个大年。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电影类型丰富,并且每一个类型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性作品。在电影类型方面,喜剧片一直是我们的强项,2015年依旧保持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滚蛋吧!肿瘤君》以及《夏洛特烦恼》,在喜剧中增添了更多的现实思考。

动画电影中,《大圣归来》创下了新的记录。此外,文艺片佳作纷呈,比如犯罪题材的《烈日灼心》《十二公民》,动物题材的《狼图腾》,现实题材的《老炮儿》,以及纪录影像《喜马拉雅天梯》等。

这一年里,中国电影不仅市场繁荣,而且创作可喜,在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的完成度上,一批优秀作品超越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幻想片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股重大力量。春节档的《钟馗伏魔》、暑期档的《捉妖记》、国庆档的《九层妖塔》、贺岁档的《寻龙诀》等,一批作品集中出现,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工业制作水准。

过去我们的电影总是偏好喜剧、青春、爱情,轻了一些,而2015年批量出现的这批重类型电影,则需要很高的工业制作水平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架空的故事中打造全新的世界观。这符合未来电影市场青年观众的需求,会对国产电影产生很大的影响。

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中国电影市场在这一年里整体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

尹鸿:丰富性、新力量、IP热、互联网化。

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成熟,类型、题材不断丰富。在这一年里,新导演、新的制作公司不断涌入这个行业,并且生产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有20多部电影都是IP改编,整个行业意识到了IP的重要价值。国产电影长期以来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几乎没有系列性、传递性的品牌

而在市场化程度提高了以后,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需要通过品牌来降低风险,增加对市场的可控性。比如互联网IP,由于网络文学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用户,我把它叫作“情感众筹,它已经众筹了很多读者、观众的情感在里面,因而其未来的规模和市场就会很好判断。

中国的电影与互联网比较容易在市场上达成契合。在中国文化产业中,这两个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而别的文化行业则或多或少带有条块分割的行政限制,比如电影与电视台等横向产业链整合很难做到。

互联网与电影行业有着天然的市场化气质的契合,从策划、投资到制作、发行,所有的领域都可以作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客观上也使得IP能够在这两者之间自由运转,既有需求,又有可能。

然而不论是什么IP,最后所选择的文本要进入电影,必然要尊重电影的艺术规律、消费规律。我们不能只看中IP的商业价值,更要看中它的情感价值。把情感众筹到里面,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才让IP能够可持续。IP热的同时需要冷静思考,如何理智开采、开采有度。

互联网这一年对于电影的渗透更加深入。BAT去年就已经在电影行业布局,2015年在布局完成之后,开始把各家的IP转化成电影产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去年对于电影的发行、推广行业的渗透度非常高。2015年出票的近70%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票务。而在分销过程中,互联网同时承担了大量的营销作用,并且把发行扁平化了,这样就直接把影片与消费者连接到了一起,压缩了发行的空间。

再往后的趋势是,类似万达这种自营的院线还稍微好一些,对于加盟院线来说,原来的发行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弱。互联网平台正在悄然改变行业的一些运行模式。

如何评价2015年国内几大电影公司的表现?

尹鸿:在互联网进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集中度有所稀释。华谊、博纳、光线这些电影公司一度能够占据中国电影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现在,出品方中有它们名字的电影可能还有这么多,但实际上在每部电影中所占据的份额都有所降低,由其支配主导的作品也不多。

换句话说,互联网的进入,改变了电影行业要逐渐形成几大巨头公司的趋势,各家的市场份额都受到了一定的分解。电影行业在重新洗牌,传统电影公司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从模式上来讲,联合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产业链上的资本构成也更加复杂,每部电影都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联合出品方,各自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共同生产电影。

这使得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合纵连横的状态——如果下一轮会真正出现一个纵向整合,其中心发起者一定是互联网公司。只不过,目前的互联网公司还只是刚刚进入,更多的是以联合出品和联合发行的方式出现。假以时日,或许就会出现它们去主动兼并传统公司,或者重组电影企业的局面。

请您谈谈对于2016年或者未来三五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期待。

尹鸿:第一,中国电影依然会保持3~5年高速增长的总态势,这毋容置疑。消费者的需求增长依旧保持着很高的势头,而只要需求在增长,这个产业的繁荣就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宏观预期。

二,互联网行业会加速对影视产业的整合。将来会出现一些新的企业,比如传统的影视内容与互联网企业的结合,甚至很多目前还无法预见的新形态。

第三,中国电影跨国产业的布局会更大。如万达最近收购了美国的传奇影业,去年还收购了澳大利亚的院线,中国电影企业的跨国化、国际化也会成为未来几年的一大趋势。

第四,观众趣味会发生改变,包括电影偏好的改变。随着观众观影经验的增加,这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观众的趣味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旦供应多了,他的需求就会下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口味也会被稀释掉。此外,观众的每一次消费都会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进而逐渐提升要求。这是消费的变化规律。

“小镇青年”现在刚刚接触到电影,但随着今后看电影频率的增加,接触世界不同国家电影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观影趣味和观影水平也一定会提升。因而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旧有的题材、旧有的手段,要考虑到中国电影观众大面积进来之后,未来三五年之内会发生的改变。

中国电影接下来还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有哪些事情要做?

尹鸿首先,需要塑造电影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起好的电影制度,比如最近在做的《电影产业促进法》。

其次,需要良好的市场监管。目前大量资本涌进电影市场,鱼龙混杂。要保证电影产业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首先管好这个市场,譬如分账比例、偷漏瞒报、不正当竞争等都需要注意。行业中的一些恶习,你不医治它,就会愈演愈烈,还会涉足到各个方面。

再者,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亟待建立。国外越来越多的幻想类电影,工业化批量生产,这些电影可能70%都是后期完成的;但中国这方面的能力还很弱,大部分还是轻电影,工业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目前基本都是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无法建立工业化体系,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市场太分散,因为只有企业规模做到一定程度了,甚至能够跨国运营,有更多的作品生产、更高层次的人才流动,这个工业体系才能建立起来。目前中国生产主体太多,因而谁都控制不了这个体系。

以后如果集中度能够逐渐提高,比如一年内60%的电影来自于10家以内的公司,这10家里面,国内生产30部左右,国际加工20部左右,它就完全可以支撑起工业体系了。如果中国电影企业的纵向整合能够完成,未来能够大大提升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也能够支撑一些重类型电影的出现。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的很多不正当竞争现象,导致小公司在中国生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公司。

反观美国的工业体系,除了大工厂制度以外,还有大量的专业化小公司。这些专业化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市场有公平性,使得它们在跟大公司的交易过程中不受欺负,因而这些小公司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东西,把它做专、做精。

我们需要对市场加以规范,保障公平交易,使得小公司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回报,让它们心无旁骛地去做专业化的公司。

有了以上这些,才能够保证中国电影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够在所谓的“高原”中推出“高峰”。

作者介绍:钱力,《中国广播影视》记者,专注于广电产业与体制调查研究、影视剧个案分析

手机/邮箱:liqian.cn@hotmail.com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