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光中文网

 恶魔传说 2016-02-17

[摘要]黄星:卖座电影的三个新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电影市场在短短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革新。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更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进行电影电视剧本创作和改编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黄星老师从电影市场运行规律的角度探寻电影消费形态潜在的奥秘。

 

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变迁

       说之前我想先问一下,有写过影视剧本的吗?我再稍微调查一下,有到电影院去看《小时代》、《后会无期》和《绣春刀》的吗?我为什么会问这几个片子?因为这几个片子是这一段时间大家研究的焦点,当然,今天我不是要和大家讲这几个片子。但是如果有对电影市场比较感兴趣的,可以阶段性地关注它的热点影片,虽然不是每一个影片都有绝对的可谈性,但是能够作为一个风向标让我们了解现阶段消费者娱乐需求。

       从2008年开始到2014年的这几年里,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所以各行各业都趋向于在电影市场上淘金。中国电影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好几个重要阶段,1949年之前,中国电影还没成立起来。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着重了解一下1949年之前中国的电影发展情况,尤其是上海地区。1949年以后是特殊情况,因为实行统购统销,没有电影市场了。到目前为止,说到电影运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宣发,也就是宣传和发行。宣发是一个很过时的概念,但是我们所有的东西都会涉及到这个。为什么说宣发很过时了呢?因为现在着重强调的是营销。

       我们经常讲的受众或者观众,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就是消费者。电影和电视剧有巨大的区别,把影视行业放在一起是不恰当的,因为电影观众看电视剧本来是免费的,当然现在也有付费的网站,但这种习惯在中国尚未普及。1949年以后到80年代是中国电影制片厂制度缓慢衰落的时期,直到90年代,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电影完全死亡。在这个时期里,也就几部片子有影响。像《英雄》这种一年就出个一两部,那时候的整个营销体系讲究“大片营销”。所谓的“大片”指的是大制作、大投资,但它和好莱坞的大制作、大投资是有区别的。我们的大制作很多是没有根没有底的,而好莱坞的很多则是以文学作品为底,把很多文史的东西往前倒,这样改编之后就是一种内容的沉炼。

       我小时候电影院比较少,主要是“影剧院”,只能放一部片子,只有一个厅,这就导致当时的放映体系包括空间体系十分单一,只能依靠其他地方,尤其是依赖广电总局或者红头文件。从2005年开始,开始进行多种语言的改革,电影终端体系的改革,然后是所谓的31省变迁,也就是把每个省的电影公司也就是物流公司改成了“院线”,这才在竞争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电影市场上的院线。实际上,从一个基本的良性市场竞争来看,中国不需要31条院线,有个10条左右的院线就差不多,这也是今后的趋势。

 

敲开卖座电影的“三扇门”

       06年有一个著名的片子叫做《疯狂的石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革命。当时的院线体系,包括我们的消费习惯等各个方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08年奥运会期间有两部电影,《黄龙特战》和《漯河司机兄弟还是姐妹》,但是票房都很差,还有一个王岳伦的《十全九美》。09年的时候《变形金刚2》上映,10年最有名的当然是《阿凡达》。我小时候看电影都是在录像厅,录像厅是港片的市场,那时候的港片大多是枪战、警匪、黑帮、鬼片、三级片等类型。为什么是这样的体系?类型片是有体系的,录像厅时期的消费形态是单纯的看电影。现在的电影消费形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朋友或者是情人,包括家人,这样一种消费方式。有一句百试不爽的话:“一个片子卖不卖,你用三扇门去考察他”。一是视听娱乐,以《阿凡达》为例,不得不承认《阿凡达》的试听效果太牛了,是超乎预期的体验,这很重要。二是情侣社交,之前的《失恋33天》从情感上远比同期的几个片子更能抓住我们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可以分享,可以讨论。如果是一个人的情感,比如《红白蓝》这种片子就只适合独自一个人在家看。三是家庭娱乐,举个例子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迪斯尼,还有就是梦工厂。比较一下同期的《阿凡达》和《孔子》,《阿凡达》在视听娱乐,情侣社交,家庭娱乐这三个方面都没有问题。如果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我们就称之为全民娱乐片。再说《孔子》,制作人韩三平的出发点是希望观众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电影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没有考虑人家是否愿意花钱。结合卖座电影的“三扇门”:第一点视听娱乐,《孔子》的战争场面大家有印象吗?这个片子的战争场面和《阿凡达》毋庸置疑是无法相比的;第二点情侣社交,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南子,这俩压根授受不亲啊;第三点家庭娱乐,没事小孩谁愿意看孔子?也就是说这三扇门,《孔子》没有一个是能接上的。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的一个片子——《杨门女将》,张柏芝主演的。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片子怎么着也能过亿,可结果呢?一种题材拍来拍去,就成了一种文物,是不可能卖一个亿的,更别说制作和剧种各个方面了。说回到电影市场,还是所谓的“当下”这词。大家没事可以去看看陈艳秋的喜剧,典型的对症下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不是像《杨门女将》这种,完全拿一个老东西放出来。细看06年到12年卖的片子,包括卖的元素,还有产品形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11年以后。我是《小时代》的支持者,为什么?我并不喜欢《小时代》,但我看到了一个事实,这个片子是一个类型片,它是一个讲闺蜜的片子。我们09年做过一个片子,失败了,只有600万票房,叫做《摇摆的婚约》。当我看到《小时代》的时候,起码有一点我是认可它的,即美感包括时尚真的比我们好太多。时尚编辑说,你们懂时尚吗?我们说不懂时尚。我们现在出门剪个头发,没准都减不了一个好头发。时尚的人就是:拿着3000元的工资教30000元月薪的人怎么优雅地活着。所以,我想说的就是无论皮也好,壳也好,都在往前走。

 

中国电影市场与消费形态正在不断变化

       荧幕数,这也是一种增长。刚开始我们投一个电影院800~1200万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就在09到10到11年,我们全社会都在给房地产打工,基本上好的地方的年租都得到1500万,所以我们的票价下不来和这些都有直接的关系。涉及到票价的问题,中国的票价体系是很死的,同时它又有N多的渠道,N多的打折方式,非常的多元,这就影响到观众消费。电影分为三大块:制片、发行、上映。制片不同于制作,制作是干活的,制片是做生意的,这是好莱坞的标准。但中国的剧组叫法挺乱的,以前叫制片主任,现在叫制片人。制片主任是以前的老电影制片厂制度,性质相当于车间主任,说白了就是伺候导演的。以前的制片厂有文学工作室、文学室、导演室、制片室,其中,外语室是最厉害的。

       再往下说,我们的编剧也是有变化的,以前叫做剧作家。09年和香港台湾的编剧开会,每一个都是导演,都是编剧,很多都是监制。他们的监制相当于我们的制片人,不是说他们在一个片子里又当导演又当编剧,但是就是经常相互打工,能上能下,这是市场创业的要素,能够自由流出,愿意自由流出。再说一下我们这边的海马公司,海马购物厅看过吗?就是王朔那批。那时候冯小刚还是收剧本的,没出身,他们的海马工作室就是反剧作家,说白了就是几人结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

       一个电影的上边是制片商,影院就是个小卖铺,超市则是终端,中间的叫发行也就是渠道。中国有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渠道这一块偏弱,但是近两年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是:光线,包括乐视,包括万达,所谓的金箍棒企业垄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美国有一个反垄断法,反权制联合,即从制片到发行到放映必须打断,不可能有一家从头到尾这样的市场垄断,否则会影响行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入。但是我们国家不是这样,我们国家允许制片负责发行放映,但是这样容易造成人为因素。举个例子,今年的暑期电影《分手大师》作为娱乐片,居然卖了6个亿,如果放到美国,会被骂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人一直都是吃地沟油长大的,你给他山珍海味他反而消化不良,但是又不能不给。再说一下网络剧,今年号称是“网络剧元年”。有一个片子也许大家都看过——《纸牌屋》,很厉害的一个片子,我不相信是靠大数据上去的。今年的互联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可以让网络剧可以独立承担的地步,这个信号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改变中国整个影视生态和市场供应。今年我和搜狐合作制作了一部片子,叫做《匆匆那年》。虽然我不做电视剧,但是网络剧我是愿意尝试的,因为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播出的时候,可以直接看到底下的实时评论,反应速度甚至比电影还要快。制片人、编剧、导演,无论何种身份,都要建立一个所谓的“产品经营”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目标,再去付诸行动。

       现在我们已经不说宣传,改叫公关了。如何对你的目标受众做好公共关系,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然后是渠道,也就是我们的电影院和院线。这些年电影产业为什么暴富?我给大家说一下钱是从哪里来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本、制片机构,我们叫商业资本,去融一下广告费,叫植入广告。比如《摇摆的婚约》,600万成本,600万广告卖出去。如果客户能承认你的价值,你就必须把消费者骗进来,把你的广告真正的有效地植入到脑子里。这里再说一下制片机构,制片机构可能是作者、编剧打交道最多的,发生矛盾最频繁的地方。然后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进入让编剧的费用减少,但是对于制片方来说编剧的成本却在提高。美国为什么要从制片厂制度转而推行全球营销公司的制度?美国有一个公司叫做CAA,英文直译为创意要素的经济公司,包括演员,明星、作者、编剧、导演、主持人,它是整个创意要素的流通。CAA是干嘛的呢?首先作者写了一本好书,其次导演说这个东西特别好,经过匹配的公司编剧修改,这样创意编剧就完整了,然后主创和故事有了,产品形态明确了,再加上匹配的演员,然后找到一家全球发行的公司把它的销售渠道问题解决掉,这个时候都没有产生制作费用,基本上就好了。

       说回城市结构,08年的时候,广州的影院很多还是老电影院。什么叫城市化?老青岛是有市中心的,外边一圈都是银行,帝国主义的银行全围在市中心,这是城市的一个基本功能。但到了大都市,如果我问你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谁能告诉我上海的市中心在哪呢?CBD的概念是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是干嘛的?白天办公。那晚上住哪里?郊区。当然,CBD也卖房子,也住着各种人,这就导致我们的居住、我们的娱乐都在那里。所以,北京的万达最开始就在国贸旁边,也就是在CBD。按道理电影院怎么能开在CBD呢?如果大家下班了都走了岂不是就没人看片了?但是我们的CBD不一样,它是一个最浓缩的地方,最有消费力的地方。北京的许多电影院,消费群体是不一样的。比如:成龙在西边20多平米,非常大,但是和首都电影院比起来,首都电影院的消费者层次就要高多了。比如《小时代》当时在海口的一家电影院做活动,二、三、四楼全是人,小朋友看见柯震东,就像我们以前看见小虎队似的,消费形态真的很不一样。

       刚才说的是大都市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是北京不一样,北京是一滴油,和周围的河北、天津等的经济都是不往来的,不像上海,和江浙是一体的。我们在08、09、10年强调只要拿下京沪广深,就很厉害,就可以辐射到二、三、四线城市,所以我们做的片子都是很高大上,都是一些职场片,像是《摇摆的婚约》一类的。但是到了11年以后,例如《泰囧》就很明确地把二、三、四线城市的优势全部彰显了出来。《泰囧》如果按类型片打分,就是60分,最多65分。其实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来的片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二三线城市在起作用。我们的电影市场是有迹可循的,基本类型有什么,而且不同的类型打不同的档期。动作、悬疑、恐怖、战争和科幻以男性偏多,女性则是爱情、喜剧、伦理、歌舞还有动画片。女性更加偏好于情感社交,男性更加倾向于视听娱乐。不是简单的有特级的就称之为视听娱乐,这是一个相对复合的东西,包括剧情等方面。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最早一期的《异形》,基本没有什么特技,但是视听非常有意思。导演用的试听语言极其学术,营造非常精准。

 

做电影既要类型化又要独特性

       很多时候我们讲超现实主义的片子,都是艺术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电影看的是一个过程,在消费之前是一个消费期待是一个商标,看成龙说白了就是看动作片。消费的过程是消费体验,不是消毒领导,不是标签。那类型片消费之后是什么?是针对期待和消费体验得出的口碑或者说消费评价。为什么很多片子消费回来之后说不好?中国在60年之前出来的好电影都说是巨制,把消费期待拉这么高,这叫做商业欺诈。我们讲所有的中国电影市场和美国的消费电影市场,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就是打断垂直联合和打断联合的依据是消费者主权。哪一种体制让消费者得不到最舒适最好的收视体验,把这种体制打断,这就是回归。所谓“巨制”,没有消费细分、市场细分、渠道细分或者品味细分的概念。如果动作片或者警匪片已经过时了,武侠片也已经过时了,但是修仙、玄幻很火,就定位为类型复合。什么叫类型复合?举个例子,《007》就是这样,套一个宝,挖一个宝,或者干掉一个坏蛋,中间再加个花样,还要泡个妞,这是一定的,万变不离其宗。现在很多类型化的电影包装得很好,有一个片子叫《刺陵》,周杰伦主演的,但是为什么不行呢?就是因为里边的故事都没写好,更别说类型复合了。这里建议大家考虑类型复合的创作方式,十分有意思。电影的类型和文学的类型是对应的,举个例子,比方说《黑客帝国》。说实话我没看明白,就觉得挺热闹,沃卓斯基就能做出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如果你有深入的东西要深入,但是你得浅出,不能入了就不出了。还有一点就是,竞争化的东西少做。

       消费形态,刚才我们说过,这里将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做一个对比。有一个提法叫做:全球电影,最普遍的喊法是“合拍”。但是没成几个,为什么?因为目标市场不一样,电影有时候也讲地域性。举个例子,好莱坞动画片很多都是全球的,它讲的是人性的故事,人都是有感情的,回归到人性上是很重要的。好莱坞电影有两个核,一个是技术核一个是故事核,故事虽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怎么用技术去支撑也很重要。3D我们盯了N多年了,但是我们的技术达不到。还好现在可以做全球采购,但是全球采购本身需要制片人综合能力极强。我们这一代的制片人中,能够驾驭全球采购的极少,基本没有。所谓的专业资本,所谓的要素,甚至是谁来做设计,这个很重要,全是做美术做艺术之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龙宫》还有《兴白龙》这两个片子,里面那好看的水花就是人家做出来的,并且是以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方式呈现的。如果你刚看完《疯狂的石头》,我再拍《疯狂的石头》给你看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说,电影既要类型化又要独特性。

       刚才说的东西都是类型化,但是除了共性之外你的东西还要有特性。这里举个例子:刚开始做《失恋33天》的时候,一上来我们都觉得是都市情感的好片子。33天是一个情感的日期,要么失恋要么疯狂。于是有一个东西被大家都记住了,叫做小清新。当然这个片子的成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从理论上都是说得通的。在这之前我们也有考虑要不要错开档期,但是后来就一句话:船造好了,大风大浪也得出,船没造好,风平浪静也得停。再举个例子,《归来》里面,巩俐失忆,陈道明回去,她已经不认得他了。当时有一个小导演和我说,他觉得这个处理方法不怎么样。同样地,《机器人瓦力》里,瓦力有一个小妞艾娃,艾娃断电的时候就是失忆,瓦力就陪着她,很开心。同样是失忆,同样写失忆的东西,人家技术水平还很高,呈现出的气质、价值取向完全不一样。

       我经常说做东西要有现代性,现代性这词可以提醒大家做的东西够不够现代,够不够都市。举个例子:我们的明清小说,包括唐代的,实际上就是说书,讲佛教故事,佛教的理那么深,但通过深入浅出,这些东西剧透黄粱一梦,解析南柯一梦,表达的意思就是假梦真换。中国虽然不是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城市化、商业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称之为城市文化或者市井文化是完全可以的。

       同样是催眠,同样是潜梦,说说《盗梦空间》和《催眠大师》。《盗梦空间》里的陀螺大家都还记得吧?陀螺最后是转的,陀螺永远在转。这个意象,很厉害。《催眠大师》大家记得哪个画面?我记得的是莫文蔚站在鈡前转了一下,那个镜头很重要,记忆尤其深刻。如果一部电影最后连一个镜头大家都没记住,这是为什么?《疯狂原始人》和《熊出没》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类型,我们不能说老美整天资本主义工业化,侵蚀人类的灵魂,但是人家做的东西确实比我们到位。《疯狂的原始人》里全家人早上起来为了弄一个蛋,累的。老爷子收拾完了之后还得把洞口塞上,全家人不容易。后来没办法,世界要崩溃了,跟着一帮孩子,还把女儿也派出去了,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但是它是一个冒险的故事。但是看看我们中国的动画片,尤其是早两年所谓的标杆化动画片《喜洋洋》,每天全都是那些破事儿。就是《熊出没》至少也有1到2个亿的票房,也比《喜羊羊》要好。《喜羊羊》从消费形态来看,家庭这一块缺了一个角,是小孩做角色,妈妈买单陪着看,但是爸爸进不去,男人只能去睡觉。《熊出没》这个片子好歹有一些动作冒险,所以产品从消费形态、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基本功课。

 

学会准确把握电影的接触点和消费点

       在这里还要讲一下消费点和接触点。所谓的消费引导,就是我们不管用什么渠道做推广都希望他能够接触到有效信息,产生基本的兴趣,然后才是消费点,去电影院买票,看什么和谁看,怎么看。另外,还有一个“打动”的概念。中国很多的电影人都没有消费者主权的观念,动不动就是批判,其实观众也不是傻子,他吃地沟油十年也想吃点别的。因此,我想说,打动至人。《爸爸去哪儿》完全就是把纪录片搬到了电影院,但是看完《爸爸去哪儿》那天,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说孩子回去之后一人打了一盆水说要洗脚。现在很多电影人整天做什么形而上的东西,看完《爸爸去哪儿》之后,小孩懂得给爸爸妈洗脚,这就叫做打动,高票房也是应该的。

       再说一下国产大片和国产类型片的增长。所谓的大片就是投资稍微大一点,《画皮》、《十二生肖》、《画壁》、《听风者》、《龙门客栈》、《消失的子弹》、《大魔术师》,《武侠》、《1942》、《白蛇传奇》、《白鹿原》、《逆战》、《四大名捕》、《大上海》、《河东狮吼》这都是12年的东西,很悲哀的是这些片子基本都废了。我09年就说过,香港导演编剧蒙别人可能可以,但是蒙我们不行。07年金融危机,08年金融复苏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拿着片子直接出来卖。中国观众现在骂国产片,香港人也有一份。再多说一下《画皮》,这些年中国做魔幻片,且不说《画皮》拍得好不好,只说它的概念等各方面真的很清晰。其实这些国产大片都是很POUR的,国产的所谓的类型片大多是中小企业做的。例如《失恋33天》、《人在囧途》、《武林外传》、《孤岛惊魂》、《绣花鞋》、《春娇与志明》等,这就是典型的本地化电影,连香港人都看不到,说的是在大陆游生活经验的香港人。我们有时候说的细化市场实际上就是本土电影,像是《疯狂的石头》、《泰囧》就是本土电影,他们拿到国外完全没有观众。

       现在回答一下现场同学的提问:

       问:投资回报率是仅从票房上考虑吗?

       答:制片方回收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1000万的制片成本,卖30万的票房,制片方才能收回成本,制片方实际上是收33.3%左右。我们中国太奇怪了,早些年没有人进电影院,政府说没有钱,需要民资建电影院就把我们的分账分到50%到51%,影院和院线鼓励你们建电影院,影院的投资已经不多了,还是这个数字。专供版还要收钱,不给钱还不给我们做事,票房数据是专供版有的,大家都花了钱做的系统,票房是不是应该共享呢?在美国票房就是分享的,是法定公开的。当然这里面有体制的问题,但是体制可以改。然后就是倒错的价格,以前缺电影院,鼓励建设电影院,但是现在电影院已经很多了。现在重视的是突出贡献或票房很高的片子,还有就是先进技术,先进技术一般就是大片。

       问:你的意思是只算票房没有算什么成本之类的东西?

       答:对,纯票房收入。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是这样的,每一个投资回报都是估的,每一个投资回报都是不公开的,这没办法。介入到这个行业的投资人参差不齐,不是说投资不好,而是投资人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还和别人说,如果要和一个投资人聊天,首先要为他做点功课。你给我说这些那些的,到真要投资的时候,他会说:“对不起这个情节不太好,我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我有权利对你说,我应该对你说,这个情节你可以调一下,这个男主角应该亲一下这个女的。”

       大家以后如果遇到这种投资人,最好离远点。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烂东西,就是这个原因,还动不动就是观众不同意。但《狄仁杰》这个片子,我觉得是个特例,很有意思,是中国特色。什么叫中国特色呢?刚开始的时候,狄仁杰要拍电视剧,就是一个推理悬疑,但是当时说的是拍电影,它把神怪的东西加进去了,包括地下城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可是《西游》的海报做得实在是太差了,而且这个片子的故事没做完整,我觉得是虎头蛇尾,但是依然可以,几个该到的点都已经到了。

       说到类型化,还有核,有内核,细核,还有技术核、故事核,最后指向的都是一个价值的核。《画皮》就不多说了,《十二生肖》我再多说几句,是一种类型片。我觉得成龙最好的片子是《警察故事》那一类,那时候做得非常好。而像《窃听风云》《独占风暴》都是最近几年卖得不错的港战片,以银都出品为代表,但是这类东西都是没有能够特别地给你留下什么东西的。这类片子国外有很多,但是港片有一个牛逼的就是《无间道》,后来没有一部电影是可以超过《无间道》的。《无间道》其实是一个佛教的东西,卧底反串。像这样好的片子最后是找到一个很硬的核,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是没有这个核的,我们讲一个故事讲N多的情节到最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问题就大了。

       《失恋三十三天》里开始的那句话:不爱就坚强,爱就疯狂。文章那时候还没有闯出来,我想说的是:选演员要看当时的市场需度,归根结底还要看是不是匹配,这个角色说实话还是很匹配的。当时选了一圈,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卖的都是文艺片,类型片男女必须都是一线明星,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但是近几年观众逐渐年轻化,《饥饿游戏》这种其实有点粉丝电影的意思,和郭敬明、韩寒差不多。《北京遇上西雅图》是最近这几年类型片里边做得不错的,都市爱情片来讲各方面都很合格。《致青春》我个人是不喜欢的,到最后写散了,写没了,技术上情感上我的青春比他好多了。《北爱》是个特例,它是由N多个小故事拼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来说比较悬,我不建议大家用这种方式,但是时机成熟还是可以卖个好价钱的。

       最近有一个潮流,包括前段时间做的《匆匆那年》,因为中国的年轻人未老先衰,对于这钱我们也就挣了,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里我要稍微提一下,《让子弹飞》这个片子从文艺片的角度也说好,从故事的角度类型的角度也讲复古文明,但不能说滴水不漏。看过《白日焰火》的同学举一下手,觉得好看吗?觉得不好看的同学举一下手,为什么?

       觉得不好看的同学回答:脏。

       好,我知道了,就是脏,真的,就是那个脏。我是湖南株洲人,我们家就是大工业城市,所以我看这个片子比较有感觉。这个故事其实发生在99年,那时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在北方的哈尔滨,这个故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脏?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几个很重要的镜头给我留下了印象,大家记得王学兵在桥上扔尸体吗?挺厉害的。这个东西不说别的就是当时我记住了。

       《无人区》我觉得做得不如以前,不好的地方不是环节不是戏剧性,是爱。这个故事不是黑色的,但是你看不出来温度。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叫共鸣,类型片也好,独特性也好,讲究怎么和观众对接。好的电影一定是共处、共度、共鸣的,很多的导演不和你共处,不和你共度也不共鸣。人家欧美的电影,讲故事无论是润物细无声还是很忙就是几个情节就把你拉进去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个技术就别骂观众,其实观众不傻,他们讲求有共处,共度但是没有共鸣,找不到内核是空心化电影。这个不大好,这和文学作品是一模一样的,不和观众共鸣,那么是不在乎观众。最后一个薄弱环节是我们可以冲的,科幻、魔幻题材,其实好莱坞的翻译叫做奇幻。还有就是冒险类、动画片的片子。一般对一个电影,像成本这方面一般会看牌面,要看产品本身,你把产品做好了,制片人自然会帮你配的。

       按照这两年的电影数据,都市类型片盛行。前段时间有一个《一夜惊情》,其实就是一夜情。首先大家要明白我说的题材和类型的区别,题材不能够卖钱,题材和类型匹配好才能够卖钱。那么像失恋这样的电影,像《一夜惊情》还有《一百零一次求婚》,制作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举个例子和大家说一下,《失恋33天》我的预估票房3000万,但是最后过亿。到底是否可以依赖风险控制,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

       问:融入小说的电影会不会受限,比如穿越重生技能?

       答:穿越重生都没事,同性这块,有一个电影叫《桃花秘扇还是什么的,我不知道那几个特别口味的女人为什么都那么古典,这个方向的题材很好但是这个片子拍得太中规中矩了,这种目前可以做但是最好不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材,如果说古希腊是一个很棒的东西但是同样也是重要题材。但是是不是能够转换成我们电影产品?这个不敢说。

       问:如果影视版权卖给影视公司,怎么才有机会参加剧组改变工作?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问题是我们目前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建议是这样,如果有人买了你们的小说要改编,理论上可以留一个联合监制的身份,你可以主张,但是不一定达到。提醒一点,这是拿你的东西改的,联合监制的权限在哪里,是很模糊的,但是起码是可以参与的。

       问:影视评估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答:是不是卖钱。我们现在一直主张:无论做哪一类体,一定是到哪里都能够流通的,至于你是做的全民电影还是细分市场,但是每一个选择都能做到6分以上。

       问:国内编剧能以团队构思和策划取得吗?比如梦工厂?

       答:这里说一下,这些年一直在争论的几个概念是:导演终极制、制片人终极制、创作人终极制。电影学院最开始学苏联,后来学欧洲,对于电影的认知也是各有不同。不管是导演还是编剧还是制片人都是学创作能力的,创作能力虽然分工不同,但是脑袋的水准是必须的。如果大家真的往电影这里走,找几个和你想法相近的导演制片人能够产生很好的想法。而且现在中国电影缺编剧,好的编剧太少了。好的导演和制片人都缺,而且中国媒体没有常识,报道电影时都报道导演不报道编剧,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所以中国导演的地位高,但是在欧洲美国,他们都是很尊重编剧的,包括制片人。大家要有一个常识,这是一个团队协作不是一个个人创作。

       问:请列举十大不可不看的电影?

       答:我说一下个人爱好,首先2001年的《太空漫游》、《骇客》必看,《战国英豪》催生了《星球大战》。《战国英豪》讲的是三个国家被灭,公主把金条藏在树缝里和两个农民去别的国家。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讨论人物关系,从类型片的角度《星球大战》也可以看一下。刚才说了这几个,其他的都不是非得推荐不可的,我建议大家看一下美国电影史,也就100多年,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迈不过的东西。比如2001《太空漫游》出来之后,像导演包括当年好莱坞的观众,看完这个片子都觉得要去拍科幻片。我这些年在梳理美国电影史的时候有一个脉络,这个脉络大家可以自己找找,找产品历史的脉络,其实有时候找这个脉络很好玩,倒不是一定推荐,但是大家可以找找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